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9
  • Item
    E. B. 懷特烏托邦理想的呈現
    (2024) 宋祖睿; Sung, Zu-Jui
    在1952年出版的《夏綠蒂的網》作品中,埃爾文•布魯克斯•懷特(E. B. White)採用動物擬人的語言文字作為對話溝通工具,並描寫美國四季風貌與生命自然循環的敘事手法作為架構,構築了一種脫離歷史的生活,因為作品中沒有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這種方法在社會動盪中提供了個人慰藉,有助於鞏固美國家庭與農場的價值和情感。本文主要以分析《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 Web)來探討E. B. 懷特所描繪的替代現實中動物與人類角色發展之間的互動關係。首先,我以烏托邦理論架構分析兒童文學作品,特別是露絲•萊維塔斯(Ruth Levitas)的社會想像重構理論,並闡述為何兒童角色的探問與追求並不愚昧,進而探究烏托邦的動態社會關懷與塑造進程中想像與現實的衝突。在E. B. 懷特的兒童文學作品中,讀者可以看到,想像敘事的力量以及兒童天真行為與情感也在情節發展中不可忽視。本文旨在分析文本中兒童與成人不同視角的衝突,試圖從中闡明E. B. 懷特的社會同理與改變行動,並探究出影響《夏綠蒂的網》烏托邦元素的開放敘述,吸引讀者並傳達關於人類追求希望、美國精神探索。
  • Item
    黑貓的凝視:兒童文學中驚悚情節的過渡與操縱— 以三版《黑貓》譯寫本及其附文本為例
    (2022) 林虹瑜; Lin, Hung-Yu
    在大眾認知的兒童文學讀本中,直接展現出血腥、暴力、精神異常與恐怖的元素往往在第一時間就受到審查或刪除,避開這類恐怖或靈異的元素甚至成了大部兒童文學創作者與出版者間共同的默契。然而,當標榜給「兒童閱讀」的文本,因為原作的故事與劇情的需要,在改寫的過程中需要保留這些內容,這些立足於灰色地帶的作品究竟該用什麼樣的面貌來到讀者的手中。筆者嘗試用成人驚悚文學改寫成兒童讀物的繪本與短篇故事,探討給青少年讀者的文本是否能夠藉由操縱、改寫與附加文本(家長手冊、閱讀引導、注釋與插畫),讓目標受眾(兒童與青少年)在欣賞文學之美的同時,更能享受閱讀的權利。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的方式,分別觀察來自三版分別來自英文源文以及日文源文的中文譯本,透過檢視改寫過與非改寫過的源文本之中,四類所謂「兒童不宜」的情節,了解兒童讀物在譯寫過程中是否進行改編或刪減等操縱,以及是否對劇情進行移動或增補;同時也加上對於出版品本身附文本的增補,協助兒童讀者更能夠理解原本為成人設計的情節。透過這樣的研究,筆者希望能夠對於兒童讀物在驚悚與恐怖情節的接受有更進一步的辯證,讓兒童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能享受文學的樂趣,更能獲得選擇。
  • Item
    翻譯法蘭德斯的兒童故事:以巴特·慕亞特作品的中文譯本研究為例
    (2022) 周姵瑩; Zouk Penne
    本論文的目的研究兒童文學的翻譯,特別針對荷蘭語翻譯為中文的兒童文學作品做分析。由於在文化上講荷蘭語的地區與中國及臺灣很不同,使得譯者在模仿原文文化元素的翻譯更為一項困難的任務。本研究以巴特·慕亞特的兒童書De Melkweg與它兩本中文譯本為例,一本為針對台灣市場的翻譯,另一本為針對中國市場的翻譯,兩本為不同譯者所翻。本研究探索譯者翻譯文化元素中的角色,還有對原文與譯文深入的分析,推演譯者翻譯兒童文學時應用的翻譯方法。本論文認為,幾種因素會影響兒童文學中文化元素的翻譯,例如兒童文學在目標語言文化中文學多元系統理論的立場、以及在兒童文學翻譯的規範中譯者個人做出的選擇。
  • Item
    「完美」的童年? 三本幾米繪本英譯研究
    (2021) 冷艾玟; Leng, Ai Wen
    兒童文學經常改編自其他讀者群年紀較大的作品。替兒童翻譯及改編這些作品時,居於來源語文化及目標語文化之間的中介方,可能因目標語文化看待兒童的觀點、兒童文學在目標語文化的文學多元系統中的地位,以及目標語文化對兒童文學的規範而修改內容。相對來說,針對作品中的諸多元素要以歸化或異化做多少修改,亦能影響目標語讀者看待作品、原作者以及來源語文化的角度。本研究認為,在美國兒童文學市場中,中介方基於美國對兒童的保守觀念,以及為確保兒童對童年留有「完美」印象而強加於己身的責任感,傾向以歸化的方式翻譯並改編作品。本研究更認為,文本經高度歸化,會使目標語讀者沒有機會接觸到外國內容,而這些內容實際上可能反而更能與讀者的現實生活產生共鳴。透過三本由臺灣作家兼插畫家幾米所著的繪本,本研究使用美國出版社Little, Brow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所出版的英文改編版本,與繁體中文的來源文本資料以及西班牙文的譯本相互比對,藉此闡述以上論點,並著重探討英文改編版本如何呈現那些被認定為不適合孩童閱讀的文字及視覺元素。
  • Item
    李潼《鏡花緣》改編之研究
    (2021) 詹姿芸; CHAN, TZU YUN
    在眾多推薦的書目中,現代的、西方的書目佔絕大部分,尤其是最受孩子喜愛的「幻想故事」。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正有許多蘊含兒童文學的「素材」,最明顯的就是在小說裡頭尋找,而清代正是小說發展鼎盛時期。這些小說,雖非為兒童所寫的,卻擁有兒童文學的特性。也因此,目前有許多出版社將之改寫,介紹給兒童讀者欣賞。其中筆者注意到《鏡花緣》一書,其被稱為中國的長篇博物體小說以及才情小說,而這些古書神話、論學說藝的成分掩蓋了社會議題的呈現。而李汝珍的《鏡花緣》正是其中閃亮的星星。 本研究試圖先從《鏡花緣》的文獻探討來做資料的蒐集和彙整,以方便對照於李潼《鏡花緣》的改編,探討其「適合性」、「忠實性」、「完整性」。雖然原文所蘊含的社會性,內容駁雜如「萬寶全書」,但現代鮮少有人針對其改編版本做仔細的論述,也因此更加吸引了筆者的目光以及研究的興趣。 章節安排如下: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等。第二章〈《鏡花緣》改編為兒童文學的適合性〉,歸納出兒童文學的特質,並以兒童文學的理論及《鏡花緣》相關研究來驗證《鏡花緣》的兒童文學性。第三章〈李潼改編《鏡花緣》主題的忠實性與書寫策略〉,將分析其主題忠實跟書寫方法。第四章〈李潼改編《鏡花緣》其完整性與藝術分析〉分析改寫本整體的結構安排、語言文字運用等改寫藝術手法。第五章〈結論〉針對以上章節做綜合論述,並提出兒童文學改寫作品的趨勢與特色。 本研究採文本分析法,所探討的李潼改編作品,以兒童為閱讀對象,將《鏡花緣》作為底本,增刪或改編情節,並以故事或小說寫作形式的改編作品為研究版本範圍。結論中提出研究成果與展望。期望藉由此研究爲有志從事兒童文學改寫與創作者提供意見與方向。
  • Item
    從《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的日中兒童改寫本看情色元素的操縱
    (2019) 涂瑋瑛; Tu, Woei-Ing
    東方出版社「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光復書局「彩色世界兒童文學全集」在臺灣兒童文學界都佔有重要地位,兩套選集都是從日文本翻譯的世界名著改寫作品,卻都抹去了日文源頭的痕跡。收錄作品中有些原作是非兒童文學作品,含有兒童不宜的元素。本研究以情色元素為主題,研究文本為《三劍客》與《亞瑟王之死》,比對收錄於兩套選集的中日文版對情色元素的操縱。 比對結果顯示偕成版、講談版、東方版將幾乎所有情色元素「淨化」,小學版與光復版則保留較多情色元素與故事細節,但也會刪除或淡化過度情色的部分。改寫本遇到劇情需要必須保留部分情色元素時,傾向貶低女性角色,維護男性角色的正面形象。比對過程中也發現,日文改寫者決定了大多數對於情色元素的操縱,而中文譯者幾乎照單全收。改寫本的出版年代不同,比對結果的差異顯示社會與兒童文學價值觀隨時代演變,對於情色元素的接受度逐漸提高,改寫本能保留的細節也更多。
  • Item
    安 徒 生 故 事 中 譯 本 研 究
    (2003) 呂奕欣; Yi-hsin Lu
    本論文以埃文─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論為基礎,探討近百年來安徒生故事的中譯現象。埃文-佐哈爾指出,若翻譯文學處於文學系統的中心位置,則譯文講求「充分性」,若翻譯文學處於系統的邊緣位置,則譯文注重「可接受性」。翻譯文學的位置,會影響譯者的策略。 本論文分為五個時期來討論近百年來的安徒生故事中譯本。第一時期為早期的譯文,主要受晚清的翻譯規範影響。晚清的翻譯文學處於邊緣的地位,因此直譯的譯本並不受歡迎,並且出現了大量改寫以符合譯入語文化價值觀的譯本。 第二時期為新文化運動,此時的譯文位於文學多元系統的中心位置,因此安徒生故事的譯文多採直譯的策略,十分講求譯文的充分性。 第三時期為三○年代,此時期的安徒生故事預設讀者從知識份子轉變為兒童,逐漸走向邊緣的兒童文學系統,譯文也開始有了簡化與注重教育性的傾向。 第四時期之後,為五、六○年代台灣地區的譯本,此時期文學系統位於整個大多元系統的邊緣,安徒生故事也沒有新的譯本出現,可說是發展停滯的空窗期。 第五時期為一九七七年至今,此時安徒生的中譯發展可分為兒童與成人兩系統。安徒生在兒童文學系統發展得相當蓬勃,不過受限於兒童文學的自我定位,因此譯文有大量改寫的情形。至於成人系統的譯文仍處於邊緣地位,因此除了葉君健的譯本之外,並無其他著重充分性的新譯本出現。 綜合以上分析,可發現安徒生故事的中譯過程並非靜態的語言轉換。翻譯文學在多元系統的位置,會影響譯者如何操縱譯文。筆者最後提出建議,認為未來應有更多樣化的新譯本,以彌補舊譯本之不足,並符合多元系統中不同讀者的需求。
  • Item
    《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比較研究
    (2009) 鄭郁欣; Yu-hsin Cheng
      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自一九四五年出版以來,已譯為多種語言,為諷刺文學的經典代表之一,台灣於此五十年間亦屢有譯本推出,至今約有四十本中文的《動物農莊》,除了以原作諷刺文學身分所推出的一般譯本,隨著社會的發展與多元需求的出現,《動物農莊》也獲得了新的身份,不僅化身為兒童文學,也成為英語學習教材。本論文將分析台灣出版的六版《動物農莊》兒童譯寫本,以沙維特(Zohar Shavit)所歸納之五項兒童文學翻譯現象為分類基準,分別為依附現有模式、譯文完整性、譯文複雜度、意識型態或價值觀的改寫,以及風格規範,分項檢視此六版《動物農莊》的譯寫策略,綜論六版的個別特色,討論譯寫本經過增修裁切,原作中的寓意是否保留或是產生變化?又兒童譯寫本期能達到哪些功能與效果?這些功能與效果與原作相較,又有哪些差異?並以分析結果提出對非兒童文學進入兒童文學領域時譯寫策略選擇的建議。
  • Item
    蘇斯博士系列的粵語翻譯實驗
    (2017) 黃宗漢; Wong, Chung-Hon
    希奧多.蘇斯.蓋索(Theodor Seuss Geisel, 1904-1991)以筆名「蘇斯博士」享譽於兒童文學界,由於作品大受歡迎,當中不少被改編為動畫、電影,而他亦曾兩奪奧斯卡獎項。自1937年起,蘇斯博士完成了48本童書,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0種語言,暢銷全球,歷年總銷量超過二億冊。 蘇斯博士系列的中文版由詹宏志、郝廣才、曾陽晴等三位台灣文化界名人翻譯,並由台北遠流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可是礙於國語的限制,該中文版的翻譯水平實在談不上十分好,主要原因就是譯者未能將原文的趣味順利帶到譯文裡去。 鑑於遠流1992年的蘇斯博士系列中文版權到期,小天下出版社去年邀請賴慈芸教授為新版作中譯,賴教授認為以國語翻譯該系列有點難度,學生機緣巧合之下想到中譯版的不足之處能否以粵語填補,因為聲調語言豐富的音韻組合實在有助翻譯如蘇斯博士系列般充滿音樂感和押韻的作品。 本文將簡介蘇斯博士系列及其國語譯本、兒童文學的功能與影響、國語粵語的差異,並以粵語作翻譯實驗,試譯蘇斯博士系列其中的三冊,此三冊的國語譯本分別由上述三位譯者完成,每篇翻譯實驗都附有比較與評論。
  • Item
    「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兒童文學傑作選」的附文本研究
    (2017) 孟令函; Meng, Lin-Han
    東方出版社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為臺灣兒童文學史上的兩大兒童文學出版社,歷史悠久且出版品極多,時至今日仍發行許多出版品。兩家出版社在六零年代各自推出了許多翻譯兒童文學套書,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有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及東方出版社推出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兩套叢書規模、出版時期相近、皆為翻譯兒童文學作品,其時代意義、在兒童文學出版史上的地位都相當重要。   本研究選定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進行研究比較。透過查找、收集這兩套叢書的初版作品,選取其豐富的附文本資料(包括給讀者的序言、人物介紹等等),針對兩家出版社的附文本進行比較。   東方出版社的「世界少年文學選集」與國語日報出版社的「兒童文學傑作選」,分別表現日本、美國兩大兒童文學勢力對台灣兒童文學的影響,且兩套叢書的附文本內容、譯者、出版者之文化背景都有明顯差異,本研究針對兩套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附文本進行比較,並分析譯者背景及其翻譯策略,呈現兩家出版社各自引介兒童文學叢書的不同手法,並讓譯者在引介翻譯兒童文學作品的過程現身,展現翻譯外國兒童文學作品對臺灣兒童文學帶來的文化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