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抗戰前知識分子對中國農村問題的論述─以《東方雜誌》為中心(1912-1937)
    (2013) 魏鑽除
    中國是一個以農立國的國家,面對清末民初的時局衝擊之下,舊傳統社會瀕臨瓦解,但新社會秩序尚未建立,社會各種亂象叢生不窮,其中農村社會最顯現出其疲態,到了民國以後,農村危機全面爆發。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仍受傳統士大夫精神的影響,面對艱困的時局,仍肩負者「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使命感,企圖提出一條拯救中國的康莊大道。 《東方雜誌》為商務印書館發行之代表性雜誌,其草創之初即以「介紹新知」、「啟導國民」為創刊宗旨,以提供有用的智識、事實的真相來開拓讀者的心胸,希望作為輿論的顧問者而非指導者,故其學術性及時政性成為其主要的辦刊風格。商務編譯所集中了專家學者近百人,儼然是一所大中小學教育的學術機構,其編輯群及發行量均為出版業之佼佼者,匯集了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學者專家,呼應當時新知識分子「學術救國」、「出版救國」的趨勢,紛紛針對時局提出問題並研擬解決方策,雜誌所提供的輿論空間成為學者各種理論方策競逐的場域,在民國初建的26年間發表了不下四百多篇的專論探討農村問題,希冀提出一條救濟農村的良策,土地分配與土地利用、租佃制度、田賦徵收、農村金融與災荒救濟成為當時關注的焦點。在1920年代以後,每卷期有關農村相關問題專論的文章篇數有集中化趨勢,反映出農村經濟危機漸趨惡化;又受國際性經濟大恐慌的衝擊,外國農產在華的傾銷及農產品價格的狂跌,使農家負債情形益加惡化,1930年代的中國農村經濟瀕臨破產,「救濟農村」、「復興農村」成為強勁的社會改革思潮。當時的學界受西方現代化影響下,也大量引進外國的農業政策與專業技術,希冀能提供中國農村參考與借鑑。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面對日益困頓的農村社會,冀望略盡自己棉薄之力來扭轉惡劣時局,《東方雜誌》在創刊之初即採溫和的社會改良主義,透過技術性及知識性的引介,為瀕於破產的農村帶來一線生機。
  • Item
    桃園海岸土地利用時空變遷
    (2012) 連美綺; May-Chee Lian
    隨著工業的發展,土地利用型態不斷轉變中,尤其是臺灣沿海一帶。在工業區不斷取代著農業用地的情況下,致使環境與景觀產生巨大的變化,桃園海岸地區即是一例。本研究為了解桃園海岸地區1978年、1994年及2004年之土地利用變遷情形,及土地利用變遷對於防風林的影響,首先利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將研究區內土地利用型態分類為防風林、農地、建地、水體、道路、沙地及草地與空地等7項,建立土地利用類型圖,用以了解各時期土地利用類型面積變化情形。其次,透過轉移矩陣及馬可夫模式探討各種土地利用型態於各時期之變遷,與模擬未來土地利用變遷情況。最後使用Logit模式分析各時期影響防風林發展之因子、防風林之空間分佈變遷機率及結合馬可夫模式模擬預測結果,模擬未來防風林可能之空間分佈情況。 研究結果發現,桃園海岸地區於此26年間土地利用最大變化為農地的大量減少及建地與道路的快速增加,此外,防風林有減少且趨破碎化。透過馬可夫模式之模擬預測,未來土地利用型態在無任何環境與人為干擾下,防風林與農地會持續減少,而建地及道路則會持續增加。Logit模式之分析結果顯示海拔高度、距農地距離、距道路距離、距水體距離及距沙地距離等幾項因子與防風林之變遷機率有顯著相關,而結合馬可夫模式模擬預測結果與防風林變遷機率,其各時期結果皆顯示防風林有減少且破碎化之趨勢。期本研究之結果能提供此區防風林管理及相關海岸政策制訂之參考。
  • Item
    桃園縣八德市的都市發展特色-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
    (2012) 林雅雯
    城鄉邊緣區早在1960年代被提出,認為在一個快速成長的都市中心與其周遭的農業腹地之間,必然存在一個農業逐漸衰退、非農人口及非農活動漸增的過度地帶,是人口、產業甚至土地利用展現快速變化的區域,所以探討城鄉邊緣區的變遷與脈絡具有一定的意義。本研究嘗試以城鄉邊緣區的角度,探討在中心都市桃園市都市擴張過程中,八德在人口、產業以及土地利用上展現出的特色,與其他圍繞桃園市的鄉鎮:蘆竹鄉、龜山鄉又有何差異,透過三個鄉鎮市的比較,凸顯桃園都會區都市擴張的特性以及八德的都市發展特色。結果發現,在內部有自然環境的差異,外部有交通建設的影響,導致人口與產業的差異,兩者明顯的展現在土地利用空間變遷上。八德與蘆竹的地點條件相同,位置不同,而與龜山位置相同,地點條件卻不同,才得以明顯形塑和展現出人口往都會區外圍聚集、介於都市與鄉村之間的區位關係和農業轉為都市用地的空間特性。
  • Item
    水里溪上游集水區地景型態與溪流水質關係之研究
    (2006) 葉春國; Chun-Kuo Yeh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地景型態與溪流水質關係,希望能提供資訊來協助集水區尺度的土地管理。本研究於水里溪上游五個集水區對14個水質變數進行歷時14個月之溪流水質監測。首先利用不同的統計方法呈現水質變數於空間上的變化及對水質資料進行縮減及資訊萃取,此外,以五個集水區之土地利用比例及地景生態指標分別與溪流水質變數進行相關分析,並探討濱水帶與整個集水區之土地利用情形何者對溪流水質影響較大。結果顯示,WC-4及WC-5取樣點有較高的SO42-濃度,可能為地質條件差異造成;因素分析萃取出五個因素,此結果顯示沒有單一且特別明顯的因素可以解釋14個水質變數的變異情形;集群分析可將集水區分為三群,月份則可區分為二群;溪水中NO3-濃度與檳榔園比例於濱水帶25公尺內呈顯著正相關;地景破碎會使溪流量增加,且檳榔園比例較多使溪流量變動較大,而森林具有調節流量功能;森林及草地區塊面積較大及完整,溪流水中Cl-及NO3-濃度較低。因此,未來國內集水區水質研究可運用多變量分析途徑來協助集水區水質的特徵化及水質監測計畫設計的最佳化,此外,地景生態指標為一項有利的工具,可用來監測溪流水化學改變。
  • Item
    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
    (2007) 黃淑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系教學碩士班 論文名稱: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 指導教授:吳進喜 研 究 生:黃淑潔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六萬五千餘字,共分六章二十一節,並以一千六 百餘字的摘要說明。) 摘 要 本文將大園鄉從戰後到現代的土地利用,以民國58年和民國85年為界限,分為傳統農業社會、工業化時期以及全球化時期三個階段,將土地利用分為耕地(水田及旱田)、建地(住宅及工業用地)與其他用地三類,先瞭解各個階段三類土地利用的情況,再透過三個階段三類土地面積的消長,以及農業生產的轉變,歸納影響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轉變的因素,探究土地利用與城鄉關係的變化。 戰後在一連串的復舊與建設,以及農業政策的提倡下,民國42年臺灣的農業回復到戰前的水準,農作物的產量更勝以往。大園鄉農業土地面積廣大,民國42年至57年間,耕地面積維持在6200公頃左右,水田佔6000公頃,作物生產以兩期稻作為主,複作指數維持在200以上,農業發達。鄉內的住宅集中於大園鄉街,其餘則散佈於田野間;工業不發達,多數是集中於鄉街的小型農產品加工業;其他用地中,以農業灌溉的溜池及軍用機場佔地廣大。 民國58年初至93年底,耕地面積減少了2182.20公頃,主要是轉為機場、工廠及設施用地為主。除了民國63年國際機場動工,及民國65年與68年兩處工業區的開發,共轉用1394.38公頃的土地外,以鄉內建築物擴張的情況來看,戰後至今大園、竹圍、菓林地區住宅均有明顯的擴張,且多呈住宅區的塊狀分佈。在工商業的發展上,除了工業區外,大園與五權地區一般工廠分佈較多,而且工廠的設置逐漸趨向於集中。竹圍與大園地區好幾家的倉儲物流業,佔地面積廣大,以及菓林地區沿著臺4線一連出現近十家的出國停車場,是鄉內相當醒目的兩項產業發展。 民國73年後,農業複作指數開始明顯降低,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至民國93年僅剩16.4,耕地粗放化的情況相當嚴重。雖然五權地區的耕地利用有部份朝向溫室蔬菜、園藝及觀光休閒產業發展,但零星分散,看不出明顯的規模,多數的耕地均呈現拋荒或休耕。 本鄉的土地利用,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到耕地面積減少,及農業發展的粗放,反應了戰後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市擴張對鄉村造成的影響。民國42年起,政府致力追求「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目標,工業迅速發展,民國50年,臺北市二、三級產業發達,為全臺第一大都市,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向臺北縣、桃園縣擴張,桃園縣內工商業分佈集中於桃園市與中壢市,兩市發展為地方中心。受都市工商業發展的影響,民國50年代後期大園鄉逐漸出現人口外流的情況;民國60年代,面臨沿海防風林大量死亡,農業灌溉水源遭受工業廢水污染,使得本鄉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改變,造成廣大耕地收成不佳,加上國際機場開發,內外環境的轉變,影響農業的發展。民國65年起本鄉陸續開發了兩處工業區,除了將污染性工業集中管理外,也藉以緩和人口外流的情況。 民國68年機場啟用後,飛航安全及噪音的管制,降低土地利用的價值。然而,機場開發對陸運交通的需求,使本鄉的聯外交通迅速發展。機場設立所引進的關聯型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大量集中於臺北縣及桃園縣,產業的聚集,人口的集中,使得都市用地持續的擴張。對於地狹人稠的北部地區而言,土地便宜而交通便利的大園鄉,對住宅及工商用地有需求者而言,無疑是一項拉力。因此,本鄉除了工業區開發引進的工廠外,鄉內各村也陸續有個別工廠及私人工業區的設立,甚至在民國80年後,本鄉除了工業的發展外,也成為桃園縣內人口移入的地區。 由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可以看出在傳統農業時期,鄉村配合經濟發展之所需,提供都市農產品及勞動力;到工業化時期,成為都市擴張,都市用地延伸之地。鄉村地區受都市化的影響畢竟有限,農業仍是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產業;因此,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農民生計面臨危機,紛紛尋求農業轉型及技術提升。有別於一般鄉村的發展,大園鄉作為國際機場的所在地,是北部地區的空運門戶,受到工業發展與都市擴張的影響,以及發展空運中心的規劃下,逐漸成為期待都市化地區,機場是帶動大園鄉持續發展,擺脫全球化對農業衝擊的重要建設。
  • Item
    桃竹苗地區河川中氨氮輸出與土地使用方式改變之關係
    (2018) 隋和謙; Swei, He-Chian
    水質安全是本世紀重要議題,其中河水之氨氮濃度與集水區內人為活動息息相關,亦是現行法規判定水質是否受到污染之依據,然而過去台灣相關研究主要探討單一流域各子集水區水質之時空變化,鮮少有整合多個流域通透之探討,因此本研究以土地利用變化甚鉅之桃竹苗地區河川為研究對象,將1995及2005年兩時期之國土利用調查資料為基礎,配合環保署自1993至2015年於該區內54個水質測站資料,探討土地使用方式改變對於河川中氨氮濃度變化之時空關係。 本研究首先針對桃竹苗地區兩時期之人口密度、河水中氨氮濃度及各類土地利用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該10年內都市擴張與工業發展對水質有重要之影響;此外,透過計算1995年及2005年間各子集水區土地利用的轉移矩陣,配合群集分析中的二階段分析將54個水質測站分為高、低度開發兩組,結果顯示高度開發組26個測站集中在桃園與新竹市區等開發快速之地區,其中有19個水質測站於該十年內氨氮濃度有顯著升高之趨勢,顯示集水區水質受到人口快速增加集工業用地影響甚鉅,低度開發組28個測站則集中在苗栗及新竹郊區,其氨氮濃度呈下降趨勢。本研究計算得出各土地利用及人口氨氮輸出強度的研究結果中,1995年輸出強度以人口及建物為主,而2005年增加了工業輸出的影響,暗示工業土地使用類型的增加是造成桃園、新竹地區河川氨氮濃度增加的原因之一。
  • Item
    應用多期圖資探討臺灣二十世紀以來西北海岸地形與土地覆蓋變遷
    (2015) 王千瑜; Wang, Chien-Yu
    在全球暖化與海水面上升等潛在威脅的情況下,人為活動造成具有緩衝海岸作用力之地形單元的變化程度,是需要關注的課題。因此,本研究以臺灣西北海岸為研究區,判讀多時期各類圖資所記載的海岸地形訊息,以釐清二十世紀前半期少有人為干預時的海岸地形特徵,並分析近百年來的土地覆蓋變化、現今土地利用狀況及保護措施。本研究所稱的海岸範圍,以二十世紀早期的海岸沙丘與海灘等地形單元為準,不包括海域的部分,也稱為海岸地形緩衝帶 。 本研究採用經由GIS平台整合各式圖資,包含二十世紀初期以來的1:20000或1:25000等高線地形圖、1940年代美軍老航照、1970至1990年代之像片基本圖(1:1000與1:5000)與2009年之彩色正射影像(1:5000)。本研究發現,比對美軍老航照與1920年代地形圖,可以確認西北海岸於二十世紀前半期時,海濱地帶人為結構物極少,雖已有防風定沙工程,但仍屬於近自然的狀態,該時多數海岸即屬「海灘—濱海沙丘」類型,沙丘內緣的位置也較今日偏內陸位置。 海岸緩衝帶內人為土地利用主要為:1970年代開始沿岸港口設施與海岸保護工的興築,造成濱線的侵淤變化;1920年代以來的防風定沙工程,一方面使沙丘與海岸林外緣逐漸向海擴展,另一方面內層林帶的解除,則造成沙丘內緣退縮。鄰近土地的利用強度不斷提高,從沙丘荒地轉為農業用地,再轉移做建築、交通與公共使用。 臺灣西北海岸因各式直接或間接的人為利用方式而漸趨人工化,只是程度有別,經過三十多年的轉變,其中高達七成為港口與堤防等高度人工化海岸,另三成則為受到防風定沙等較低度人工化海岸。而海岸人工化的程度愈高,顯示海岸地形緩衝帶的面積縮減或其可移動的空間減少。考量海水面上升的潛在威脅,則未來的海岸土地管理策略,本研究建議宜盡可能維護海岸地形緩衝帶的原貌,預留空間使其得以變動,並降低或不提高緊鄰海濱帶的土地利用強度。
  • Item
    都市土地利用與人口老化對基層醫療資源分布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2-05-01) 張國楨; 張文菘; 曾露儀 
  • Item
    都市土地利用與人口老化對基層醫療資源分布之影響:以台北市為例
    (地理學系, 2012-05-??) 張國楨; 張文菘; 曾露儀; Kuo-Chen Chang; Wen-Song Zhang; Lu-Yi Zeng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10 年底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達10.74%,已遠高於世界衛生組織所定義老年人口比率7%之高齡化社會標準,且隨著少子化與衛生醫療的進步,老年人口比例將持續上升,此現象將造成人口結構失衡、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浮現,老年安養照顧服務及醫療資源需求亦隨之擴大。各地醫療資源的可及性並非均質,即便於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的都市地區,其內部亦存在空間配置不均的現象,容易造成醫療資源的重複而導致資源耗費。因此都市內醫療資源配置的適宜性,以及影響都市醫療資源分布之因素,是亟需被探討的。都市醫療資源分布會受到人口組成、土地利用類型等因素影響。本文透過空間分析,探究台北市人口特性與基層醫療資源之相關性,發現醫療診所的配置並無呼應到老年人較高的需求;並以地理加權迴歸,分析台北市醫療資源分佈與老年人口比、土地利用類型比例的關係,將主要影響因子的連續變化具體於空間上呈現。結果顯示地理加權迴歸較傳統迴歸更能解釋基層醫療資源的空間分佈;主要影響因子在空間上分佈之差異造成醫療資源分布的不一致,也是造成基礎醫療資源預測殘差在空間分布的主要原因;醫療診所傾向設立於住商混合比例高且路網密集之處,與老年人口比例之相關性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