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

Abstract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所別:地理系教學碩士班 論文名稱: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 指導教授:吳進喜 研 究 生:黃淑潔 論文內容:(共一冊,文約六萬五千餘字,共分六章二十一節,並以一千六 百餘字的摘要說明。) 摘 要 本文將大園鄉從戰後到現代的土地利用,以民國58年和民國85年為界限,分為傳統農業社會、工業化時期以及全球化時期三個階段,將土地利用分為耕地(水田及旱田)、建地(住宅及工業用地)與其他用地三類,先瞭解各個階段三類土地利用的情況,再透過三個階段三類土地面積的消長,以及農業生產的轉變,歸納影響戰後大園鄉土地利用轉變的因素,探究土地利用與城鄉關係的變化。 戰後在一連串的復舊與建設,以及農業政策的提倡下,民國42年臺灣的農業回復到戰前的水準,農作物的產量更勝以往。大園鄉農業土地面積廣大,民國42年至57年間,耕地面積維持在6200公頃左右,水田佔6000公頃,作物生產以兩期稻作為主,複作指數維持在200以上,農業發達。鄉內的住宅集中於大園鄉街,其餘則散佈於田野間;工業不發達,多數是集中於鄉街的小型農產品加工業;其他用地中,以農業灌溉的溜池及軍用機場佔地廣大。 民國58年初至93年底,耕地面積減少了2182.20公頃,主要是轉為機場、工廠及設施用地為主。除了民國63年國際機場動工,及民國65年與68年兩處工業區的開發,共轉用1394.38公頃的土地外,以鄉內建築物擴張的情況來看,戰後至今大園、竹圍、菓林地區住宅均有明顯的擴張,且多呈住宅區的塊狀分佈。在工商業的發展上,除了工業區外,大園與五權地區一般工廠分佈較多,而且工廠的設置逐漸趨向於集中。竹圍與大園地區好幾家的倉儲物流業,佔地面積廣大,以及菓林地區沿著臺4線一連出現近十家的出國停車場,是鄉內相當醒目的兩項產業發展。 民國73年後,農業複作指數開始明顯降低,農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減少,至民國93年僅剩16.4,耕地粗放化的情況相當嚴重。雖然五權地區的耕地利用有部份朝向溫室蔬菜、園藝及觀光休閒產業發展,但零星分散,看不出明顯的規模,多數的耕地均呈現拋荒或休耕。 本鄉的土地利用,由單純的農業生產,到耕地面積減少,及農業發展的粗放,反應了戰後臺灣地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都市擴張對鄉村造成的影響。民國42年起,政府致力追求「以農業培養工業」的目標,工業迅速發展,民國50年,臺北市二、三級產業發達,為全臺第一大都市,製造業的發展逐漸向臺北縣、桃園縣擴張,桃園縣內工商業分佈集中於桃園市與中壢市,兩市發展為地方中心。受都市工商業發展的影響,民國50年代後期大園鄉逐漸出現人口外流的情況;民國60年代,面臨沿海防風林大量死亡,農業灌溉水源遭受工業廢水污染,使得本鄉農業生產的自然環境改變,造成廣大耕地收成不佳,加上國際機場開發,內外環境的轉變,影響農業的發展。民國65年起本鄉陸續開發了兩處工業區,除了將污染性工業集中管理外,也藉以緩和人口外流的情況。 民國68年機場啟用後,飛航安全及噪音的管制,降低土地利用的價值。然而,機場開發對陸運交通的需求,使本鄉的聯外交通迅速發展。機場設立所引進的關聯型產業,尤其是高科技產業,大量集中於臺北縣及桃園縣,產業的聚集,人口的集中,使得都市用地持續的擴張。對於地狹人稠的北部地區而言,土地便宜而交通便利的大園鄉,對住宅及工商用地有需求者而言,無疑是一項拉力。因此,本鄉除了工業區開發引進的工廠外,鄉內各村也陸續有個別工廠及私人工業區的設立,甚至在民國80年後,本鄉除了工業的發展外,也成為桃園縣內人口移入的地區。 由大園鄉土地利用的變遷,可以看出在傳統農業時期,鄉村配合經濟發展之所需,提供都市農產品及勞動力;到工業化時期,成為都市擴張,都市用地延伸之地。鄉村地區受都市化的影響畢竟有限,農業仍是許多農民賴以維生的產業;因此,在全球化的衝擊下,農民生計面臨危機,紛紛尋求農業轉型及技術提升。有別於一般鄉村的發展,大園鄉作為國際機場的所在地,是北部地區的空運門戶,受到工業發展與都市擴張的影響,以及發展空運中心的規劃下,逐漸成為期待都市化地區,機場是帶動大園鄉持續發展,擺脫全球化對農業衝擊的重要建設。

Description

Keywords

土地利用, 工業化, 都市擴張, 全球化, 城鄉關係

Citation

Collections

Endorsement

Review

Supplemented By

Referenc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