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設備與材料之研究(1895~1926)(2024) 陳宛琪; Chen, Wan-Chi日治前期臺灣縱貫鐵路以「速成延長主義」為建設方針,以具有鐵路建設經驗的日本技術人才為主,顯示臺灣鐵路設備和材料深受殖民母國日本的影響,並與日本的鐵路工業技術發展密不可分。本文擬就1895~1926年日治時期臺灣縱貫鐵路的發展、政策的變化、設備和材料的來源及轉變,究明1895~1926年間臺灣鐵路設備和材料的發展及其特色,並透過與日本國有鐵路的比較,探討兩者的關聯與異同之處。由本論文探討的結果可知,1899~1911年間日本的機關車技術尚在起步階段,因此縱貫鐵路的機關車仰賴外國進口,鐵路車輛國產化政策確立之後,以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為主要供應者,且與日本機關車型制漸趨相同,反映出殖民地臺灣配合鐵路車輛國產化政策,也顯示日本的鐵路車輛技術逐漸走向獨立。貨車和客車方面,係鐵道部工場擁有足夠的車輛製造技術和設備,得以鐵道部工場為主要來源,並另向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購買。貨車和客車的數量和種類具有因地制宜的特徵,以鐵路實際運輸情形增減車輛的種類和數量。軌條方面,1899~1910年代中期依賴國外進口,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與日本製鐵技術的進步,臺灣軌條轉為從日本進口。縱貫線採用窄軌,而清領鐵路、日本鐵路同為窄軌,使得縱貫線能沿用清領的鐵路車輛,也便於臺日之間機關車的調動與支持日本民間鐵路車輛公司。隨著運輸量增加,鐵路車輛數也隨之增加,但長期發生滯貨問題,反映出車輛數的成長跟不上運輸量的變化。此外,鐵道部工場反覆修繕及使用舊機關車,加以1910年代至1920年代車輛難以徹底檢查和維修,因而影響到鐵路的營運。Item 影視教材在國中台灣史的素養教學運用─以《灣生回家》為例(2024) 廖翊伶; LIAO, YI-Ling日治時期的台灣,除了台灣人之外,也有生活在同片土地上的日本管理者及日本移民。「灣生」議題在2015年前以「遣返者」一詞較為熟知,直到紀錄片《灣生回家》的出現,才讓灣生一詞廣為人知。本研究於國中素養課程中,使用影視教材來做運用,導演黃銘正於2017年因書籍作者造假身分,澄清書籍與紀錄片之間應有所區別,勿忽略還有這樣的灣生真實存在。關切紀錄片中的灣生心態,經歷過的童年與被遣返後的區別對待,促成灣生的追尋之旅。本研究集中於當代的時空背景及灣生的身分認同感,再分析導演的理念及呈現手法,最後透過本紀錄片設計課程教案,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於這樣的影視教材的確有提升對議題的認識,進而化為行動,也展現他們的同理心,符合108課綱要求的素養精神。Item 臺灣的啤酒故事(2022) 川口智美; Kawaguchi Satomi啤酒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最普遍的飲料,和水、茶並列為三大飲料。對成人來說,喝啤酒是一段歡樂時光。啤酒有5000年以上的歷史,其誕生眾說紛紜。有的研究者說啤酒在紀元前8000年~4000年誕生,在歐洲很早就開始製造及飲用啤酒。但是日本與台灣的啤酒歷史並不長,日本人開始接觸啤酒的時間是1810年;1860年代、清帝國統治下的台灣開港通商,啤酒也跟著傳入。等到日治時期,台灣人才稱得上認識啤酒。1919年啤酒廠誕生,台灣啤酒產業開始發展。1933年臺灣總督府開始啤酒專賣;戰後,國民政府設立台灣菸酒公賣局,以公賣制度繼續酒類的專賣。1987年,政府開放歐美和日本啤酒的進口,許可酒類有線和無線電視及廣播的廣告。最後在2002年,臺灣開放民間釀酒,啤酒市場正式自由化。本研究以台灣啤酒的歷史為主,並以圖文書的方式呈現。圖文書分為五個篇章,第一篇介紹啤酒的定義,第二篇到第三篇是日治時期台灣的啤酒發展,第四篇是戰後公賣制度下啤酒的情勢及影響,第五篇是當代台灣啤酒的多元化。台灣的啤酒發展歷史很短,但還是約有150年的歷史。現今發展出水果啤酒、茶啤酒等具有特色的啤酒。由於專賣、公賣制度,台灣啤酒發展的歷史和其他國家有點不同。這150年的期間中,台灣啤酒怎麼發展?受到環境、社會變化的何種影響?透過本圖文書,更加瞭解台灣的啤酒發展的過程,同時也展現台灣啤酒歷史的軌跡。Item 日治時期臺灣酒專賣制度與清酒業者的經營之道──以近藤商會為中心的考察(2023) 林東昇; Lin, Tung-Sheng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期,隨著殖民政府建立,許多日本人敏銳地注意到往新領地開展的機會,而陸續來到臺灣。這些來臺日人享受各種臺灣總督府所給予的可見與不可見的特權,以及在臺日人的網絡,開展自身商業。本文主角的近藤家族即是在1895年來到臺灣,販售日人各類的日常生活食料品,逐步擴大其商業規模,並持續在臺發展,直到1945年因日本戰敗才離開臺灣。近藤家族的眾多營業項目之中,其清酒商品最具代表性,是商會獲利的主要來源。在臺灣總督府的酒專賣制度施行之前,近藤商會發揮商人手腕,考量整體清酒市場的波動以及未來發展,與釀造商協議、下訂單,將清酒商品運至臺灣。同時,為了賺得更多商業利益,近藤商會專心擴張在臺版圖,移入不同規格的清酒切合消費者需求,並以各種行銷手法提高商會和清酒的知名度。藉由上述經營模式,近藤商會取得了亮眼的清酒生意成績。不過,在酒專賣制度施行後,近藤商會調整了原先的商業模式,改為從事專賣局-近藤商會-清酒釀造商的三方貿易。於這次改變中,近藤商會被納入殖民制度的框架中,得到了一定的清酒貿易保障,但同時這個框架也成為商會經營與獲利上的限制。Item 日治時期臺南州的社教團體與社會變革-以共榮會為中心(1925-1934)(2022) 蔡寧遠; Tsai, Ning-Yuan本文旨在探討日治時期臺南州的社會教化團體共榮會之成立及其運作,究明其與殖民當局的社會教化、地方社會變革之關係。初步探討結果如下:1915年受放足斷髮運動的成功之鼓舞,總督府當局鼓勵臺人士紳成立社會教化團體,推動國語普及運動和風俗改良運動,全臺各地社教團體如雨後春筍般成立,臺南廳士紳成立國語夜學會、臺南習俗改良會,嘉義廳則有嘉義同風會、嘉義國語獎勵會。1920年地方制度改正後,臺南廳和嘉義廳合併為臺南州,州當局決議廢除舊有的社教團體,頒布「關於國語普及施設及青年會處女會設置之標準」,統一規範基層社教團體。為了強化社教團體間的聯絡統一,進而成立臺南州共榮會,並在各郡、市、街庄設立支會和分會。臺南州共榮會成立後,和地方的基層社教團體共同致力於國語普及、青年組訓、風俗改良、地方振興等事業,鼓勵未就讀公學校之臺人學習日語,對未升學的公學校畢業生施行補習教育,培養農村青年的農業技術和修養,改善臺人冠婚喪祭的舊慣,推廣良好的休閒活動,以及協助街庄當局振興農村發展等,使臺南州的地方社會產生變革。Item 影視教材在日治臺灣史的教學運用:以紀錄片《跳舞時代》為例(2023) 戴雅婷; Dai, Ya-Ting日治時期的臺灣歷史一般被簡化成兩個階段,一個是臺灣人武力抗日,遭受鎮壓屠殺;一個是日治末期的戰爭狀態、軍國主義、皇民化運動,這兩者合起來便是日治臺灣的歷史。但日治時期卻是臺灣由傳統進展到現代社會的關鍵時代,且有許多改變都與現在日常生活習習習相關。 本文以《跳舞時代》作為影視教材,在國民中學七年級進行日治臺灣史教學運用,讓學生瞭解日治時期帶來很多西方流行文化與觀點。筆者先分析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對於發行臺灣流行歌的重要性,以及日治時期社會文化與女性地位的轉變,將歷史紀錄片設計成影視教材,得出的研究成果是學生一方面在日治時期總督府改良臺灣傳統文化的陋習,建立許多現代化制度的觀念有加深、加廣的認識;一方面學生能比較出日治時期與清領時期文化變遷的異同所帶來的影響,進而提升自己的歷史思維。Item 日治時期臺灣南社詩人研究──以洪鐵濤、王芷香為探討對象(2022) 吳宜靜; Wu, I-Ching本文分析日治時期南社少壯派中的擊缽健將洪鐵濤、薄命早亡詩人王芷香,各自於詩壇之活躍情形及創作內容之比較。首章說明論文動機,並回顧過往相關研究。第二章說明「南社」整體活動與社務運作情況,再個別整理洪氏、王氏詩社活動狀況。洪氏自加入「南社」至中日戰爭爆發前皆持續創作,其中以1930年代尤為高峰,不僅常於《三六九小報》中刊登詩作,亦於全島詩人大會中屢得佳績;王氏創作生涯短暫,由史料與詩作中仍可見其於發病前參與吟會的積極。第三、四章個別分析洪鐵濤與王芷香之詩,將兩人各超過百首的作品,依主題分為「唱和贈答詩」、「競作類詩」及「其他」逐一分析。洪氏詩善於鎔鑄中國傳統典故,呈現鮮明而生動的畫面感。王氏詩絕句文字清新、平實易懂;律詩則用詞綺豔。而發病前後之作,可見其瀟灑態度、藉此排解內在痛苦的一面。第五章主要依據前兩章內容,先以洪、王兩位詩人同題作品比較,再以內容、寫作手法、情感等方面,分析二人創作風格之異同。兩人對於相同主題,雖常有看法與創作之差異,總體而言,洪、王二人的創作類型皆以應酬贈答、擊缽競作為主。雖生長於日治時代,兩人從用典到創作手法上,仍受中國古典詩影響頗深。他們的作品承載這些元素,無意間成為傳承相關文化的痕跡。第六章回顧本論文研究成果,以及說明對於未來相關研究的展望。Item 日治時期臺南地區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2021) 李奕樵; Li, Yi-Chiao回顧臺灣的產業發展,糖業是過去重要的產業之一。日治時期總督府在臺灣進行殖民地式經濟的策略下,新式糖廠的設立加速了糖業的生產量與發展,新式糖廠的設立除了奠定日治時期糖業的發展外,對所在地周遭的市街與聚落有著空間上的連結性與互動。然而,在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相關的研究中,較少研究對臺南地區有所著墨,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成長極理論(growth pole theory)對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與市街發展的關係進行探究與了解。 本研究透過文獻回顧整理、實地田野調查及訪談等方法,分別探究臺南地區九座新式糖廠的設立歷程及區位、新式糖廠帶來的地方經濟效益、市街聚落的機能分析等層面。在九座新式糖廠的區位部分,原料及水源區位是設廠的必備要素,交通運輸區位未必靠近縱貫鐵路,可以透過其他交通方式與縱貫鐵路連接,勞動力區位則是靠近聚落設廠以確保勞動力來源。在新式糖廠的地方經濟效益部分,新式糖廠大多對所在地區帶來明顯的人口成長、對附近市街也帶來商業活動的效益,但在建成區擴張的部分大多較為有限,由此推測,新式糖廠是作為市街商業腹地的一部分,對市街發展可能只是其中一個影響要素。從行政機能的投入觀點來看,九座新式糖廠附近的市街,除了新營外,大多延續著清領末期已成型的階層等級發展,行政機關的設立也有著慣性效應,多延續自清領時期已有的市街階層作為設立地點的選擇,較無另外開闢新的市街設立行政機關的現象,由此推測,除了新式糖廠帶來的效益外,市街本身能夠發展茁壯,行政機能的投入、市街本身維持其原有的商業機能層級的慣性發展,也是促進市街發展重要的因素。Item 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2021) 小池 拓人; Koike Takuhito本文從日治時期臺灣豬隻宰殺的歷史出發,從財政、屠宰法規、肉品流通、戰時統制四個層面來切入日本帝國體制下的臺灣豬隻,重新思考日本統治臺灣的殖民地特性。 1898年後藤新平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以臺灣財政獨立為目標,開拓新的稅源,屠宰稅被列為地方稅的稅目之一。臺灣總督府利用臺灣人好吃豬肉習慣,屠宰稅在地方財政上具有一定的意義。總督府主要透過兩個措施來增加屠宰稅收入。首先透過大量設置屠宰場地,並使其公營化,再創設比日本還嚴格的屠宰法制,來監督私下屠宰。除了確保食品安全之外,也使臺灣屠宰稅大幅成長。 臺灣總督府將豬隻視為一種稅源,對於豬隻相關傳統民俗採取舊慣溫存,促進臺灣人的養豬活動。隨著縱貫鐵路的發達,連接起豬隻生產地與消費地,形成新的肉豬運輸系統。1920年代以後,各市都設有「家畜市場」,除了實現豬肉供需平衡之外,也讓家畜仲介商與屠戶進行肉豬交易,避免豬農與消費者虧損的風險。 臺灣總督府1930年完成本島養豬改良事業後,豬農的飼養技術也提升,開始利用進口飼料。雖然中日戰爭後,進口飼料受到限制,臺灣島內的養豬業於1940年開始衰退,然而豬隻作為本島屠宰數量最多的家畜,臺灣總督府因此得以透過屠宰場,展開肉豬的收購之外,豬皮也成了民間皮革資源。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臺灣,以後藤新平創造的地方稅制度為起點,屠宰場成為肉品流通過程中捕豬的「網子」,日本統治者將臺灣豬隻利用為財政、肉品流通、戰時動員的資源。Item 理蕃之舟:警邏船「扇海丸」之研究(1908-191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20-12-??) 吳政憲; Cheng-hsien Wu明治40年(1907)年總督府發現東海岸南澳、太魯閣很多部落接近海岸線,軍艦砲擊,成效良好。隔年向陸軍省借入扇海丸砲艦,改裝為速射砲,負責取締走私、威嚇砲擊、隘推人員物資運輸等,對原住民產生心理威嚇,提高隘勇線推進效率,在臺灣理蕃史上,扇海丸是第一艘專為理蕃改造的砲艦,故稱「理蕃之舟」,反映總督府因時地制宜思維,具特殊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