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成年網路使用者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1-06-??) 蔡佳芯; 張晏蓉; Chia-Hsin Tsai, Yen-Jung Ch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網路使用者之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並加入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等,分析這些變項與網路健康素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以20歲以上使用網路之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蒐集其個人背景資料、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自覺健康狀況、網路健康素養量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中文簡式量表等作為研究工具,並採用便利性抽樣,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493份。主要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對象具有中上程度的網路健康素養能力,採取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情況界於「偶爾如此」與「時常如此」之間;二、20~29歲之網路健康素養平均得分顯著高於50~59歲,60歲以上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平均得分顯著高於30~39歲,而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均與網路健康素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平均得分呈現正向相關;三、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顯著正相關;四、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網路健康素養能顯著預測整體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本研究建議,可著重加強網路健康素養以助於達成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落實,以及未來可考慮進行介入性研究,驗證網路健康素養介入教育對於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影響。
  • Item
    成年網路使用者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相關性
    (2020) 蔡佳芯; Tsai, Chia-Hsin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網路使用者之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間的關係,並且加入相關個人背景因素如性別、年齡、教育程度,以及自覺健康狀況和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等作共同探討。 方法:以20歲以上使用網路之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收集其個人背景資料、健康資訊搜尋行為、自覺健康狀況,另使用網路健康素養量表(eHEALS)、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簡式量表(HPLP-S)作為測量工具,並採用便利性抽樣,以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共回收有效問卷493份。 結果: 一、研究對象具有中上程度的網路健康素養能力以及中等程度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二、不同教育程度、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健康資訊搜尋行為的人在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上有顯著差異。以教育程度較高、自覺健康狀況良好、重視健康、健康資訊搜尋行為頻率較高的人其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好,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也較為正向;在年齡上,以20-49歲網路健康素養能力較佳,50歲以上則是擁有較好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三、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正相關。 四、年齡、教育程度、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資訊搜尋行為和網路健康素養能顯著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以自覺「健康重視程度」的預測力最大,能積極預測所有6種層面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建議:提升成人對健康的重視程度,有助於提升其網路健康素養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而針對不同年齡層,可著重在促進青壯年族群的健康生活型態以及加強中老年人的批判性素養,此外,也須強化健康資訊的傳播及把關健康資訊的品質。
  • Item
    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個人因素、認知因素之相關研究
    (2009) 黃百如; Pai-Ju Huang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台北市國中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個人因素、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採集群抽樣選出8所學校842名教師為樣本。以結構式自填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439份,有效回收率為52.1%。所得資料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迴歸等方式進行分析。重要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標準化得分為56.1,六層面得分高低依序為人際關係、靈性成長、營養、壓力處理、健康責任和身體活動。 二、研究對象自覺健康狀況為中間偏正向,健康促進行為利益標準化得分為88.8,健康促進行為障礙標準化得分為63.3,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標準化得分為72.1。 三、男性、有參與健康促進課程、自覺健康狀況越佳者,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越佳。 四、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健康促進行為障礙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負相關。 五、個人因素和認知因素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57.9%。自覺健康狀況、健康促進行為利益和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重要預測變項,且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影響最大。 建議教育單位透過辦理健康促進研習或活動、降低行為障礙、增進自我效能,以促國中教師落實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特別是身體活動、健康責任和壓力處理行為。
  • Item
    東台灣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2013) 林玉梅; LIN,Yu-Mei
    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的個人背景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以橫斷式調查法,探討花蓮縣、台東縣295位治療成功之結核病患。 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以營養的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自我實現、人際支持、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研究對象之社會支持愈多,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愈強,愈偏向內控及權威外控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好。自我效能、是否為原住民、教育程度,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共可解釋59%的變異量,其中以自我效能最具影響力。 本研究結果將可作為衛生機關發展結核病患健康促進策略之重要參考,應用預測因子以促進治療成功結核病患之健康生活型態。
  • Item
    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為例
    (2015) 蘇怡親; Yi-Chin Su
    本研究主要探討大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新北市某技術學院一年級、四年級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抽樣,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式問卷,發出814份取得有效問卷770份,回收率94.6%。研究以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及多元迴歸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其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大學生之自覺健康狀況為中上程度,認為與「一般來說,我認為目前的健康狀況是好的」。 二、大學生之健康概念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調適性健康概念,其他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健康概念、臨床性健康概念,最低為安寧幸福健康概念。 三、大學生之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中上程度,各分量表得分排序最高為心理安適效能,其他依序為健康責任效能、運動效能,最低為營養效能。 四、大學生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分量表最高為人際支持,其他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適當營養、健康責任,最低為運動休閒。整體效能為中上程度。 五、大學生年級部分,一年級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四年級好。 六、大學生自覺健康狀況、健康概念,自我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七、大學生之年級、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等變項對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具有預測力,可解釋64.7%的變異量。
  • Item
    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2006) 林思嫺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宜蘭縣高中(職)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並探討其社會人口學變項、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因子。 以宜蘭縣93學年度公私立高中(職)合格專任教師為研究母群體,採分層機率比率抽樣法,利用結構性問卷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取得有效問卷共410份,回收率84%。以SPSS for Windows 11.0視窗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得分最高為靈性成長,其餘依序為營養行為、人際關係行為、壓力處理行為,而身體活動行為、健康責任行為得分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心理安適得分最高,其次為營養,而健康責任、運動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況則是介於中等程度以上。 二、研究對象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婚姻狀況、教學年資、健康促進課程參與情形、參與課程時數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之自覺健康狀況、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年齡、自覺健康狀況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等四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53.3%,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佳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發現,對學校衛生實務、教育行政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相關建議。
  • Item
    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研究—以宜蘭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為例
    (2004) 林美聲; Lin, Mei-sheng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瞭解中小學學校護理人員的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並探討其社會人口學變項、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關係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預測因子。研究工具包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量表、健康概念量表、健康行為自我效能量表、自覺健康狀況量表及個人基本資料表。 本研究對象為宜蘭縣112所公私立高中職、國中、國小學校護理人員,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問卷方式,取得有效問卷共113份,回收率100%。所得之問卷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複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層面中,得分最高為營養行為,其餘依序為壓力處理行為、自我實現行為、人際支持行為、健康責任行為,而運動行為得分最低;健康概念方面,以調適性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角色功能性、安寧幸福性,而臨床性的得分最低;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方面,以健康責任把握信念得分最高,其餘依序為營養把握信念、心理安適把握信念,而運動把握信念的得分最低;自覺健康狀況大多介於普通與良好之間。 二、影響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因素為: (一)社會人口學變項中之年齡、護理工作總年資、學校護理工作年資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二)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正相關。 三、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及參與健康促進課程時數等四個變項,共可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變異量的55.2%,其中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強的預測因子。 依據研究發現,對學校衛生實務與學校衛生護理主管部門提出數項結論和建議,以作為提昇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參考,並提出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關鍵字:學校護理人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概念、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狀況。
  • Item
    船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某航運公司為例
    (2018) 黃瀞慧; Huang, Ching-Hui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市某航運公司船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現況,以及社會人口學因素、行動相關的感受、自覺健康行動利益、自覺健康行動障礙、健康行為自我效能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關係。採橫斷式調查法,利用自填結構式問卷蒐集相關資料,取得有效問卷164份,有效回收率達74.5%,並使用SPSS for Windows 19.0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上程度,各次量表得分以自我實現最高,其次依序為人際支持、壓力管理、營養、健康責任、運動。 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會因吸菸習慣之不同水準而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無吸菸者高於已戒菸者。 三、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健康資訊來源、自覺健康狀態、行動相關的感受、自覺健康行動利益、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呈顯著正相關,而自覺健康行動障礙呈顯著負相關。 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及自覺健康行動障礙能有效預測研究對象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共可解釋47.2%總變異量,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最具解釋力。 建議將健康管理納入職場政策,藉由跨部門合作推動健康促進計畫,幫助船員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特別是運動及健康責任等方面。
  • Item
    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06-??) 陳昭伶; 陳政友; 羅惠丹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基隆地區高中職學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相關因素,採問卷調查法,以基 隆地區高中職學生為母群體,經多步驟抽樣法抽取樣本,進行團體施測,共得有效樣本664人。重要發現如下:一、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屬中等程度,六 個層面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其次依序為壓力處理、人際處理、營養、運動、健康責任。二、高中生、就讀公立學校、父親健康者、母親健康者、父母管教方 式採開明民主、高社經地位、家庭功能良好、家人和朋友對健康活動的支持度高、有參加健康促進課程者,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較佳。三、研究對象的健康概念、健 康行為自我效能、自覺健康控握、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彼此間呈顯著正相關。四、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健康概念、家庭功能、家人對健康活動的支持、 強勢他人外控、公私立學校別等六變項可有效預測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其中以「健康行為自我效能」為最佳預測變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