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成人健檢者的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研究-以北部某健檢中心為例
    (2022) 姜季甫; Chiang, Chi-Fu
    本研究為瞭解成年健檢者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年收入、BMI)、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現況,並探討個人背景變項與營養認知、態度、飲食行為之相關,與分析營養認知、態度和飲食行為三者的關係。最後探討個人背景變項、營養認知、態度對其飲食行為之間的預測性。本研究對象是以北部某診所健診中心之健檢者,共計發放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90份,所得的資料以描敘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斯皮爾曼等級相關分析、複迴歸分析分析後。本研究結果為:一、健檢者的營養認知在食物之營養素部分較佳,而均衡飲食認知則較差;營養態度在均衡營養部分較佳,而情緒性進食態度則較差;飲食行為在食物攝取頻率及份量較佳,而進食技巧則較差。二、健檢者的個人背景變項以年收入與飲食行為具有顯著性差異。三、營養態度與飲食行為有顯著相關。四、健檢者的個人背景變項、營養認知、營養態度能有效地預測其飲食行為,並可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6.6%。其中以年齡、年收入、營養態度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營養態度的解釋力最大。結果顯示,健檢者年齡越大者、年收入越高者、營養態度越正向者,其飲食行為越佳。
  • Item
    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體位與飲食行為、身體活動相關研究
    (2010) 陳麗婷; Chen Li-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飲食行為及身體活動與國中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國中學生體位影響因素大致可分為遺傳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已無法介入改變,而環境因素中最為重要的是飲食以及身體活動,本研究以此兩大變項為主軸來探討;以嘉義市八所公立國中學生為母群體,抽取12個班級為樣本,共有452人,採用結構式問卷由研究者及各校校護協助施測,問卷分為三部分,個人基本資料、飲食及身體活動,飲食部分參考教育部(1999)所編之學生體重控制手冊中的飲食狀況評量表進行修改,身體活動部份則採用「國際身體活動量表(國中版)─自填圖卡短版」,此量表是國立陽明大學劉影梅博士於2003年取得版權,了解飲食及身體活動和學生體位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可以與實務相結合,了解嘉義市國中學生不良體位主要原因之後,對於教育單位想要施行的改善不良體位方案可以有所助益。 本研究發現嘉義市公立國中學生以體位正常者居多約占五成,過重/肥胖者約占三成,過瘦者則接近兩成;國中生的體位會因性別而有顯著差異,且女生過瘦情形比肥胖情形比率更高,男性則是肥胖情形比過瘦情形比率更高;國中生的體位會因為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體位過重/肥胖的國中生,其點心、飲料及宵夜攝食的情形較體位過瘦及正常的國中多;國中生體位會因為進行中等費力身體活動的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 建議在健康教育課程上應務實進行營養教育,將男女生分開上課,對於女性國中生可以著重讓其認識自我身體意象,避免一昧崇尚「瘦即是美」的錯誤觀念,學習正確看待自己的身體;男姓國中生的部分可以教導正確的飲食觀念及食品的選擇,讓其可以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選擇對自己較健康的食物。在點心、飲料及宵夜部份,也應落實在營養教育中,教導食物的選擇以及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在運動部分則應設計中等費力身體活動,讓學生可以每天運動,並且持續的加長運動的時間。
  • Item
    某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相關研究
    (2008) 何智靖; Chih Chin Ho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在於瞭解大學學生對學校飲食政策和飲食環境之認知與飲食行為的關係。以苗栗縣某技術學院日間部一至三年級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選取699人為樣本,以結構式問卷進行調查,得有效樣本669人(95.7%)。所得資料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複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得分略高於中間值,表示飲食行為尚可,其中又以吃早餐行為最好,吃水果行為最差。 二、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低於中間值甚多,顯示研究對象對學校飲食政策認知不理想。 三、研究對象對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處在知道且曾使用的情形,但對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的認知高於正向飲食物質環境。 四、研究對象知覺到的同儕與師長學校飲食社會環境支持度均不高。 五、研究對象的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學校正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與飲食行為呈正相關;而學校負向飲食物質環境認知則與飲食行為呈負相關。 六、研究對象中的背景因素、學校飲食政策認知和學校飲食環境認知,可預測研究對象的飲食行為解釋量為23%,其中又以最要好同學的學校飲食社會環境認知影響最大。 本研究建議宜加強學生的飲食教育,強化學校飲食政策宣導工作及減少提供負向飲食物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