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2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與身體意象之關係研究(2023) 林怡璇; Lin, Yi-Hsuan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群媒體使用、社群媒體纖瘦或肌肉意象暴露、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之間的關係。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中111學年度七年級至九年級的學生。調查於2023年5月進行,研究工具為結構式問卷,有效樣本為372位學生。結果如下:一、國中生最常使用的社群媒體是Instagram (IG),平均每日使用時間超過1小時。二、國中生的Instagram (IG)使用時間、抖音(Tik Tok)使用時間、整體社群媒體使用時間,以及在Instagram (IG)上的纖瘦或肌肉意象訊息暴露頻率、纖瘦或肌肉理想內化、外貌比較、社群媒體壓力與身體滿意度呈顯著負相關。三、國中生的社群媒體素養與身體意象(外貌評價、身體滿意度)呈顯著正相關。四、多元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國中生為女生、七年級、肥胖、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外貌評價越低。女生、肥胖、社群媒體使用時間越長、社群媒體壓力越高、社群媒體素養越低,其身體滿意度越低。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應將社群媒體素養教育納入課程中,並協助學生建立正向的身體意象觀念。Item 學生飲食行為及相關因素之探討以新北市汐止區某國小為例(2021) 劉黛儀; LIU, Dai-Yi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之社會人口學因素與飲食行為現況,以及身體意象與飲食行為之關係。以新北市汐止區109學年就讀於某國小五、六年級全數學生為研究母群體,採用立意取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問卷共179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以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績差相關分析以及複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研究分析。本研究重要結果如下:一、過重及肥胖者的受試者約三成二,在重要他人支持以「父母及家人」為主,而經常提醒的項目是「多吃蔬菜水果」及「少喝糖飲料」。受試者的飲食行為的平均得分高於平均水平,其中以「每天吃早餐」、「口渴時選擇白開水」及「每天固定吃三餐,不會省略某一餐」等表現較好;表現較差以「喝含糖飲料」、「吃零食」及「會在晚上八點以後吃東西」等,有待改進。二、研究結果顯示,女孩的飲食行為優於男孩,中等社會經濟家庭的學生較高,社會經濟家庭較高的學生次之;重要的其他人(父母和家庭成員)對學生的飲食行為越支持,飲食行為則表現越好。此外,受試者的身體意象越積極,他們的表現就越好。三、研究對象之社會人口學變項及身體意象可以有效預測飲食行為,並 解釋其總變異量的18.6 % ,其中以「性別」、「家庭社經地位」、重要他人支持中的「父母及家人」及「外表取向」為主要預測變項,且以「外表取向」影響最大。結果顯示,研究對象為女性、高家庭社經地位者、父母及家人對自己的外表更支持,對自己的外表有更高的取向,飲食行為更好。根據研究結果,建議學校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體型認知和飲食行為輔導,讓家長參與對學齡兒童飲食行為的介入,實施親職教育,讓家長成為孩子學習行為榜樣。Item 國中生網路使用、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身體意象與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相關之研究(2019) 黃小玲; Huang, Hsiao-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網路使用、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身體意象與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之研究,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宜蘭縣國中七年級至九年級學生,分析102年蒐集1,569名學生自填問卷,結果如下: 一、受測學生近二成曾經看過談論極端瘦身網站,約有三成五有不健康體重控制行為。 二、受測學生的網路使用時間、社群網站、線上影音使用與網路纖瘦意象暴露呈顯著相關。 三、受測學生的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與體重過重關注及身體不滿意度呈顯著相關。 四、複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女生、肥胖、社群網站使用與網路纖瘦意象暴露較多,看過談論極端瘦身網站,較在意自己體重,對身體較不滿意者較易有不健康的體重控制行為。Item 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2011) 廖倩誼; Liao Chen-Yi本論文旨在探討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立意選取臺北市七所國民小學九十九學年度五、六年級學童共710名,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重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過重與肥胖者佔19.6%;自覺體型以中等者最多。 二、研究對象的體重控制認知、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多持正向。體重控制行為,僅有「運動」一項得分較高。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行動線索、重要他人影響、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與體重控制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 四、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因素、體重控制認知、體重控制態度、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可預測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總變異量的33%。 五、身體質量指數、行動線索、重要他人影響、身體意象、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對體重控制行為的直接效果均達顯著水準。身體質量指數亦可透過身體意象影響體重控制行為,重要他人影響可透過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自我效能影響體重控制行為。性別與自覺體型對體重控制行為僅有間接效果。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點建議。Item 青少年身體意象之媒體素養教育介入成效研究-以新北市某高中為例(2012) 潘雲潔本研究旨在探討身體意象媒體素養教育介入對高中學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纖瘦意象內化、身體意象的影響。本研究為準實驗設計,採實驗對照組前後測設計。本研究以100學年度新北市某高中一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175人,對照組162人。實驗組於接受四節課的教育介入,對照組接受一般課程。 本研究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E)進行統計分析,主要結果如下: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整體學生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向度)、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依性別分析,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女生身體意象媒體素養自我效能、批判性思考技能(「閱聽眾」、「目的」向度)、可顯著降低纖瘦意象內化;教育介入可顯著提升男生身體意象(「外表評價」向度)。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學生分析創作媒體能力,用合理批判態度面對媒體訊息;學校課程發展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身體意象介入課程,融入相關科目的方式,建立學生正向身體意象;社會方面應透過社會教育的力量,提供並創造相互尊重與多元美學的觀點,並且建立媒體規範機制,降低負向身體意象內化的情形。Item 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建構研究-專家學者部分(2008) 余柏欣; Pohcin Yu本研究旨在建構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的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採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並選取22位專家學者組成專家群,完成三回合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之基本構面包括學生、教師及學校等三層面,其中教師層面又包括課室經營、教學方法和教學評量。 二、學生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依自尊五大組成要素建構出41項指標。 三、教師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包括課室經營、教學方法和教學評量58項指標。其中課室經營也依據自尊五大組成要素來建構。 四、學校層面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針對學校行政措施建構出6項指標。 依據本研究所得結論,研究者針對我國教育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提出一些建議。 一、對教育實務工作的建議 (一)教育主管單位可應用本研究所建構之教學指標,修訂九年一貫課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之能力指標。 (二)學校可依據本研究建構之教學指標,檢視學校在自尊與身體意象相關教學方面之成效。 (三)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可參酌本研究建構之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嘗試教材編選與課程設計。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擴大專家群,涵蓋現職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教師。 (二)提升「國中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中自尊和身體意象教學指標」研究之穩定性。 (三)進行教學實驗研究。Item 台北市兩所國中學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與自尊之縱貫性研究(2008) 周維倫; Wei-Lun Chou摘 要 本研究採縱貫設計探討國中生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及自尊的變化趨勢,以及身體意象及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自尊的影響。以台北市某兩所公立國中九十四學年度七年級學生為母群體,隨機選取9班286名學生為對象進行三年追蹤調查。所得資料以卡方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等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三年5個時間點之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平均皆呈現中間偏正。 二、研究對象整體自尊在七至八年級間顯著上升,但八至九年級時則顯著下滑。家自尊在八至九年級間明顯上升。 三、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身體意象平均呈現中間偏正的情形。其中外表評價和身體滿意度在七至八年級間明顯上升,而外表適應及健康適應則在七年級間呈現先升後降的情形。 四、研究對象三年各時間點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皆呈現中間偏正情形,且三年間變化不大,呈現穩定狀態。 五、研究對象之性別會影響歸屬感、能力感、使命感、社會自尊及家庭自尊,且呈現女生高於男生趨勢。 六、除外表適應對身體自尊有負向影響力外,研究對象之身體意象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七、研究對象之重要他人情感關係對對整體自尊、自尊組成要素及生活自尊均有正向影響力。 關鍵字:自尊、身體意象、重要他人情感關係、縱貫性研究、國中生。Item 台北市某國中學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之相關研究(2006) 陳美昭; Mei-Chao Chen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想了解台北市國中生運動社會心理、身體意象與規律運動行為的現況,並探討規律運動行為與個人背景、運動社會心理和身體意象間的關係。以九十四學年度就讀於台北市某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為對象,採分層集束抽樣法選出12班,採結構式問卷,團體自填方式收集資料,有效樣本377人,回收率98.95%。所得資料以百分比、平均值、t檢定、卡方檢定、邏輯斯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重要發現歸納如下: 一、研究對象有規律運動的比率為59.9%,男生顯著高於女生。 二、研究對象的運動自我效能和運動社會支持偏低、具有中間偏高的知覺運動利益和運動享樂感,知覺運動障礙屬於中等。 三、研究對象的身體意象呈現中間偏正向的情形,其七層面中以健康適應得分最高,而外表評價得分最低。 四、規律運動者的運動自我效能、知覺運動利益、運動社會支持和運動享樂感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無規律運動者的知覺運動障礙則高於有規律運動者。 五、規律運動者的外表評價、體能評價、體能適應、健康評價、健康適應及身體滿意度均高於無規律運動者。有規律運動的女生較注重自己的外表,會利用運動來修飾自己的外表;有規律運動的男生對自己外表和健康的感覺較正向,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也較滿意。 六、體能適應、運動自我效能和知覺運動利益是全體學生從事規律運動的重要預測因素。運動自我效能可有效預測男生的規律運動行為(OR=3.09);家中運動設施(OR=1.15)和健康適應(OR=1.96)是女生規律運動行為的預測因子。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應在教育實務中提升國中生運動自我效能、運動社會支持,降低知覺運動障礙,且重視男女學生運動特性差異,透過健康與體育課程的設計,培養學生正向的身體意象,以養成國中生規律運動行為。Item 台北市中正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研究(2013) 范舒婷本研究旨在探討台北市中正區國小五年級學童體重控制行為之相關因素,以集群抽樣抽取三所學校,研究對象為101學年度五年級學童355位,以結構式問卷收集資料。重要結果如下: 一、整體研究對象過輕者就佔23.6%,過重與肥胖者佔19.7%。 二、研究對象在性別不同時、質量指數、學業成績不同時與體重控制認知有顯著差異。 三、研究對象的父母親家庭社經地位不同時,在身體意象上呈顯著差異(P<0.05)。 四、研究對象量體重次數不同時,在體重控制行為上有顯著差異(P<0.001)。 五、體重控制認知與身體意象呈現正相關(P<0.01)。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呈顯著正相關(P<0.01)。 六、研究對象的身體質量指數、量體重的次數、父母親社經地位、身體意象等變項的整體預測力達統計上顯著水準。可預測體重控制行為總變異量的23.1%。Item 台中市某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之相關研究(2011) 李雅惠; ya-huei l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國中學生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現況,進而比較不同背景因素在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上差異情形;以及探討社會因素、身體意象與飲食異常傾向之間的關係及飲食異常傾向預測因子。 以台中市九十九學年度第二學期之全體國中學生為研究母群體,分層隨機抽樣方式抽樣選出397個樣本,回收397個樣本,整理後刪除無效問卷10份,有效樣本為387人,有效問卷占97%。以SPSS 19.0 for Window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百分率同質性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及複迴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本研究結果分析如下: 一、本研究對象身體質量指數的分布以「正常」者居多佔57.6%,其次為 「過輕」佔20.7%。 二、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整體得分接近中間平均值。「外表取向」高於中間值,「外表評價」、「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則低於中間值。 三、研究對象屬於飲食正常組有(86.6﹪)、飲食異常組有(13.4﹪)。 四、研究對象男生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中得分高於女生,在「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飲食異常傾向」則是女生高於男生;八、九年級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及「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高於七年級,「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則七、八年級高於九年級;身體質量指數較低者在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得分高於身體質量指數高者、「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則相反,而在「飲食異常傾向」中肥胖者高於正常者。 五、社會因素與身體意象總量表、「外表評價」、「外表取向」、「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身體各部位滿意度」與有顯著正相關。 六、飲食異常傾向與社會因素及身體意象之間有顯著相關。 七、研究對象飲食異常傾向之預測因子為「對體重過重之關注」、「外表取向」、「身體各部位滿意度」,可解釋飲食異常傾向總變異量為36.7%,其中以「對體重過重之關注」解釋力最大。
- «
- 1 (current)
- 2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