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1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生命教育課程對某科技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2021) 莊曜鎂; Chuang, Yao-Mei本研究旨在評估生命教育課程對某科技大學新生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本研究採準實驗設計,以某科技大學新生為研究對象,於2019年進行,實驗組進行5週(10堂課)每次2堂課計100分鐘的生命教育介入課程,對照組則完全不介入,共完成前後測87份問卷(實驗組40人,對照組47人)。分析生命教育課程介入對整體學生有無提升對生命意義、態度及正向心理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一、 研究對象基本屬性因素中,學業表現有顯著差異,在性別、個人宗教信仰、家庭宗教信仰、家中排行第幾、曾經有親朋好友死亡經驗、家庭經濟狀,況均無顯著差異。二、 生命意義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生命的熱忱」及「生活目標」前測後測平均值分別增加最高,「逃避」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低;對照組的生命意義前後測得分增加相較實驗組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增加的幅度比對照組來的高,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生命意義。 三、 生命態度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存在感」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高、「生命自主」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最低;對照組的生命態度前後測得分增加相較實驗組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增加的幅度比對照組來的高,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生命態度。 四、 正向心理比較實驗組前後測得分,在後測得分有提升,進一步分析,各分向中後測分數較前測分數均有提升,其中「樂觀進取」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高,「自我悅納」得分由前測後測平均值增加最低;對照組的正向心理健康前後測得分為整體降低,整體而言,實驗組前後測得分相較對照組增加,對照組則降低,顯示生命教育課程介入能顯著提升學生正向心理。依據結果顯示提出以下建議:雖然在整體成效有顯著提升,但生命教育課程非一般教育課程,亦非一朝一夕可以永久生植在學生心中,建議應在通識課程中納入更多的時間在生命教育課程介入,更多的是能提供「體驗及實踐」的部分,安排從事真實在實務上的服務及生命體驗活動,更可以強化學習成效。後續也可以採用追蹤研究方法探討生命教育理念對參與者長期的影響,以提供後續研究者的研究設計及課程介入。Item 台北市某國立大學學生飲用水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研究(2021) 吳啟智; WU, CHI-ZH本研究採量化問卷調查,旨在瞭解台北市某國立大學學生飲用水行為意圖及其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包含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飲用水行為意圖三個構面,另調查個人飲水習慣,研究工具採自編結構式問卷,共發出420份,回收有效問卷391份,研究結果整理歸納如下:一、 研究對象半年內獲得飲用水相關訊息來源為電視佔27.7%,有7.6%研究對象未獲得任何資訊;研究對象家裡裝有過濾設備佔71.6%;研究對象在家飲水習慣為過濾後煮沸再飲用佔44.5%;研究對象願意嘗試飲用直飲水僅35.8%,不願意嘗試佔64.2%,不願意嘗試之原因主要因為習慣喝煮沸後的水,且對水質信心不足。二、 研究對象在飲用水知識部分平均答對率為59.3%,整體認知略顯不足;在飲用水態度為正向;在飲用水行為意圖為正向。三、 研究對象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飲用水行為意圖之間都呈現顯著相關。四、 研究對象之飲用水知識、飲用水態度皆對於飲用水行為意圖有預測力,解釋力(R2)為15.7%,其中以知識題影響力較大。Item 臺灣大專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現況與1979~2019年20歲學生性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20-12-??) 晏涵文; 馮嘉玉; Edwin Han-Wen Yen, Jia-Yuh Ferng目的:調查臺灣大專生性知識、性態度與性行為現況,整理1979~2019年20歲學生性行為發生率的變化情形。方法:以分層叢集抽樣方法,選取臺灣北、中、南、東地區大專一至四年級與五專五年級學生樣本,共計2,525人,進行橫斷式問卷調查。結果:大專生在懷孕避孕、愛滋病與其他性病防治知識的答對率不到六成,女生表現較男生佳。男、女生對保險套使用都抱持正向態度,男生對婚前親密行為的接受度高於女生。28.1%的受試者曾與異性發生性交行為(男生32.1%、女生24.9%),曾與同性發生性交行為者占10.7%(男生15.0%、女生7.1%),但其中每次性行為均使用保險套者僅有31.9%。曾有性交經驗的受試者中,有18.0%在初次性交後感到後悔(男生12.3%、女生24.6%),最主要的後悔理由是覺得發生時機不對及擔心性行為後果,但男、女生最主要的後悔原因不盡相同。自1979~2019年,男、女生與異性的各項親密行為發生率都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但女生在各項親密行為的增加幅度都高於男生。結論:大專生性行為比例升高,不僅女生與異性親密行為的比例增加,男生擁有同性性行為經驗的人數比例也不低,但性知識普遍不足,且自我保護措施不夠完善,均可能導致其初次性交後感到後悔。儘管大專生年齡已足以擁有合法性行為同意權,但可能並不具備相應能力與準備對性行為做出明智決定,故學校有責任繼續提供充足、正確的性教育資源與資訊,協助年輕人學習檢視並提升自己的性準備能力。Item 台灣與中國大陸大學生性健康素養之比較研究(2020) 徐倩; Xu, Qian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對台灣與大陸大學生性健康素養的現況進行調查與比較,了解兩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之現況,分析台灣與大陸大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性知識、性態度、健康素養與性健康素養之關係,總結對未來在培育大學生性健康素養上的啟示和建議。本研究採用自填式調查問卷為工具,大陸地區收取232份有效問卷,台灣地區收取210份有效問卷。 結果顯示,從性知識層面來說,兩岸大學生的性知識水平都屬於中等偏低。性態度方面,兩岸大學生對婚前性行為的接受度均是高的,大陸大學生略高於台灣大學生。健康素養方面,大陸大學生整體健康素養水平為中等偏上。而在性健康素養方面,兩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都處於中等水平。愛滋病預防方面,兩岸大學生對於跟專業人員討論愛滋病的相關話題都比較困難。總體上,性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預防,台灣大學生都略優於大陸大學生 「性別」、「年級」、「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會影響大陸大學生的性知識水平;大陸大學生之「性態度」沒有因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而產生差異;「年級」會影響大陸大學生的健康素養;「性別」、「年級」、「父親教育程度」、「過去一年內從事性行為時是否有使用相關防護措施」的不同會對大陸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產生影響,台灣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則會因為「性別」、「現階段發生性行為是否恰當」以及「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大陸大學生愛滋病預防會因「性別」、「父親教育程度」、「母親的教育程度」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台灣大學生的愛滋病預防會因「性別」、「現階段發生性行為是否恰當」以及「過去一年內是否有性行為經驗」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Pearson積差相關分析結果顯示了五個量表間的相關系數都達到了顯著,結構方程模型顯示,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預防對性健康素養有顯著的直接影響。Item 大學生性健康素養工具測試(2020) 陳若筑; Chen, Ruo-Ju大學生性健康素養程度與其性健康息息相關,本研究針對「性健康素養問卷」進行量表的測試,以瞭解大學生目前的性健康素養與愛滋病防範的程度,並檢視其在臺灣地區的適用性。 本研究以一百零八學年度第二學期共216位大學生為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進行描述性統計與運用結構方程模式進行模式測試。結果發現在20題性健康素養的總分在75.44,標準差17.31,4題愛滋病預防的總分為15.93,標準差為2.56。而在透過結構方程模型中亦發現,模式的配適度達到標準,性健康素養得分與愛滋病預防得分亦呈現正向關係。本研究根據結果建議大學端應該提供性健康相關的課程,以提升大學生的性健康素養和愛滋病預防能力,本量表亦可供日後性健康與性教育相關研究使用。Item 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及其影響因素模式之建構與檢證-以臺北地區為例(2010) 李建明; Jane-Minge Lee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臺灣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人民衣食豐足,追求高品質的生活,卻常有諸多文明病之產生,同時更為了因應工作或課業壓力,以及人際關係溝通等問題,因而導致飲食失調、體能不足等不利於身心健康之行為。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棟樑,國家的興盛衰敗則繫於學生身心健康之良窳;另一方面,在社會結構快速的變遷下、價值觀的改變,以及來自於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各方面的壓力,進而導致吸菸、飲酒、嚼食檳榔及濫用藥物等許多危害健康行為於焉而生。於此,本研究針對大學生來探討究竟是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或學校因素會影響到其成癮物質使用行為,實為目前從事高等教育相關工作者所應重視之議題。 研究目的 本研究嘗試建構一個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並希冀能透過實徵資料分析,運用生態系統理論來加以檢視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是否受到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因素的影響?以及進一步由社會人口學變項、個人、家庭、及學校等因素,檢視其對成癮物質使用的效果與預測力。 研究方法 針對臺北市、新北市30所國(市)、私立大學及科技大學等四類日間部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並進行兩階段樣本選取,第一階段先隨機抽取10所學校,第二階段再細分為人文與社會類(文、法、商)及科技與自然科學類(理、工、農、醫)等兩大類別進行調查,研究發出1,300份問卷,有效樣本數共為1,140份,回收率為87.6%。研究分析則運用SPSS 18.0版、AMOS 17.0版等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百分比次數分配和平均數、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方法,並針對本研究所建構的影響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理論模型,進行實證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臺北地區的大學生有著較低的嚼食檳榔、成癮藥物等使用行為;在飲酒方面,高達61%比率有飲酒行為;而吸菸方面,亦高達17%有吸菸行為。 二、大學生的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家庭結構、母親職業、居住地區、就讀年級、就讀學校類型)可解釋成癮物質使用行為變異量約10%。 三、個人因素中的自尊及人格特質對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有直接影響。 四、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約可解釋大學生成癮物質使用行為的8%。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如何有效降低大學生的成癮物質使用行為提出若干建議,以及未來研究之可行方向,以提供給個人、學校、及教育相關的防制與支持系統,並冀望學校或政策部門能制定重要衛生政策,儘早擬定完善配套措施,俾使後續衛生教育暨研究能有更大的貢獻。Item 大學生網路成癮、睡眠以及能量飲料使用之相關探討(2016) 林逸芸; Lin, Yi-Yun目的: 了解大學專生網路成癮行為、睡眠(睡眠品質、日間嗜睡)、能量飲料使用行為之現況,以及分析網路成癮、睡眠品質、日間嗜睡與使用能量飲料之關聯性。 方法: 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於2016年進行問卷調查,以全台大專院校之年滿20歲之學生為母群體,採便利取樣,共發出410份問卷,共得有效問卷359份。 結果: 1. 受調查的大學生近一個月內約有20.4%曾使用能量飲料,主要的飲用原因包括工作提神、準備考試及覺得好喝。 2. 男性與女性相較之下,較容易出現使用能量飲料之行為(OR:2.8; 95% CI:1.5,4.9)。 3. 睡眠品質較差者,較容易出現使用能量飲料之行為(OR:2.2; 95% CI:1.2,3.8)。 4. 男性之網路成癮風險較女性為高。網路成癮風險程度愈高,日間嗜睡情形愈嚴重,睡眠品質愈差。 5. 本研究未發現網路成癮風險與能量飲料使用行為之間的相關性。Item 某技術學院女生身體意象與社會文化因素對體重控制行為影響之研究(2004) 羅惠丹; Lo,Hui-tan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大學生的身體意象與體重控制行為之現況,並探討背景因素、社會文化因素、身體意象對體重控制行為的關係及影響。以苗栗縣某商業技術學院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日間部全體在學女學生為母群體,利用分層集束抽樣法,選取14個班級為研究樣本,研究工具採結構式問卷,以團體施測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最後獲得有效樣本509人(佔80.8﹪),其重要結果分述如下: 一、 研究對象身體意象愈差(對體重過重的關注度愈高、期望體型與實際體型的差距愈多、自覺體重分類愈傾向過重、對自己外表的評價愈負向、對身體各部位愈不滿意)、社會文化因素中受傳播媒體影響愈大、自覺重要他人(父母、同性及異性同儕)對其體型的負面評價愈多、或重要他人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和支持愈頻繁者,愈有節制飲食行為;而研究對象自覺體重分類愈傾向過重、或自覺父母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和支持程度愈高者,愈常從事身體的活動。 二、 除了異性同儕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和支持與外表評價無關之外,研究對象受社會文化因素中傳播媒體影響愈大、自覺重要他人對其體型的負面評價及嘲笑愈多、或重要他人對其體重控制的忠告支持愈多者,身體意象愈差。 三、 過輕者之身體意象比體型標準以上者佳、受傳播媒體影響較低、節制飲食行為頻率較低。收看電視頻率及時間短者,對外表的評價較高、身體活動程度較高。閱讀雜誌頻率高者,外表評價較佳、受傳媒影響較深、節制飲食頻率較多。 四、 路徑分析方面,本研究架構對節制飲食行為的解釋力比身體活動佳(分別為30.2﹪及10.3﹪),「身體意象」為體重控制行為的最大影響變項。背景因素之年級、實際BMI、閱讀雜誌頻率,乃透過「對體重過重之關注」、社會文化因素而間接影響節制飲食行為。社會文化因素僅透過「自覺體重分類」對身體活動產生間接之影響力。Item 影響某大學學生睡眠品質相關因素之研究(2004) 武文月; wengyueh Wu本研究的目的在瞭解大學生的睡眠品質現況,探討個人背景因素、生活壓力、睡眠衛生習慣與睡眠品質的關係,並且比較睡眠品質與日間精神狀態的相關性。以台北市某私立大學九十二學年度第一學期日間部在學的大學生為母群體,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得到研究樣本,以自填式問卷的方式進行資料收集,有效樣本為1014份。重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睡眠品質佳者(PSQI≦5)佔一成二左右,而睡眠品質差者(PSQI>5)超過八成八(88.4%),整體睡眠品質之平均得分為8.1,顯示多數研t究對象之睡眠品質屬於「差」的情形,其中最常見的睡眠問題是「白天功能障礙」。 二、研究對象的睡眠品質與個人因素的「性別」、「修習學分數」、「早上八點十分的課」、「打工」、「參與社團」無顯著的關係。而「高年級」、「設計學院的學生」、「自覺健康狀況較差者」其睡眠品質愈差。 三、研究對象的睡眠品質與生活壓力和睡眠衛生習慣「生活壓力較大」、「睡眠習慣較差」、「有喝咖啡因飲料的習慣」、「有喝酒的習慣」、「有吸菸的習慣」、「常於睡前兩小時運動」、「睡眠環境較差」、「常於午夜以後的時段上網」以及「常因上網而延遲入睡」者其睡眠品質愈差。 四、與睡眠品質相關的變項為「自覺健康狀況」、「睡眠衛生習慣」、「學院」、「高年級」、「生活壓力」,對睡眠品質的解釋力為25%。研究對象的睡眠品質愈差,其日間精神狀態也愈差。 根據研究結果,認為應該喚起大學生、學校與家庭對睡眠品質的重視,建議學校能提供睡眠衛生教育和壓力調適與管理之相關課程,使大學生對睡眠能建立正確的認知,並有合適的諮詢服務管道;希望家長能多關心子弟的睡眠與精神狀態,提供良好的睡眠環境,讓每位大學生從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與壓力的調適管理開始,建立個人健康的生活型態,以提昇大學生的睡眠品質。Item 探討大學生五大人格特質與健康認知對健康行為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6-12-??) 黃瀞瑢; 鄭嫥嫥; Ching-Jung Huang, Chuan-Chuan Cheng本研究目的是探討五大人格特質與健康認知對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方法採用便利取樣,經由網路收發自評問卷,調查臺灣的大專院校學生,最後共得328有效問卷。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的人格特質與健康認知確實可以預測其健康行為。五種人格特質傾向的大學生,從事促進各種健康行為的頻率也不盡相同:一、外向性人格傾向者更常從事促進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健康行為;二、和善性人格傾向者更常從事促進社會層面的健康行為;三、經驗開放性人格傾向者更常促進靈性層面的健康行為;四、神經質人格傾向者顯著地較少從事各層面的健康促進行為,尤其是促進生理與心理層面的健康行為;五、持安寧幸福感健康認知取向的大學生傾向於從事促進心理、社會與靈性層面的健康行為。研究結果驗證五大人格特質理論用於解釋健康行為的適切性。本研究結果除了可供學術參考,還可作為教育輔導單位推廣學生健康行為的依據,以降低學生危害健康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