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台灣北部地區青少年親子關係與吸菸行為之關聯研究
    (2024) 陳怡瑾; Chen, Yi-Chien
    研究背景及目的: 吸菸行為是導致過早死亡的最重要的可預防原因,也是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青少年是菸品使用的弱勢族群,如何避免青少年的吸菸行為一直是公共衛生領域重大的議題之一。研究證實,良好的親子關係對青少年具有保護作用,可以避免危險行為。然而過去研究在探討青少年吸菸行為時,常以家人吸菸對青少年影響為主要探討方向,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欲了解除了家人吸菸的影響因素外,親子關係是否為另一個關鍵原因?故進一步探討父子關係及母子關係對青少年吸菸行為的影響。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對象為1,485位新北市及桃園市的國高中職學生。資料以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檢定、及邏輯斯回歸等統計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研究結果: 一、青少年沒有吸菸行為者佔92%,有吸菸行為者佔8% 二、青少年的母子關係與吸菸行為有達到統計上顯著負相關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結果顯示,青少年吸菸行為與親子關係中的母子關係有顯著負相關,B = -0.265,p = 0.009,OR = 0.767,也就是當母子關係越親近,青少年吸菸機率越低,若是母子關係疏離或匱乏,則青少年容易有吸菸行為產生。由於本研究為橫斷性研究,建議未來以縱貫性研究來了解青少年吸菸行為與母子關係的因果關聯。此外,青少年吸菸行為與家人吸菸有顯著相關,因此建議校園菸害防治課程應與家長連結,提供家庭戒菸服務資源,建立居家無菸環境,以減少青少年吸菸行為。
  • Item
    高職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新竹市某高中進修學校為例
    (2008) 邱柔蒲; Chiu Jou Pu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在瞭解新竹市某高中進修部高職學生吸菸行為現況及研究對象的社會人口學變項、素質因素、使能因素及增強因素與吸菸行為的相關性。本研究採用卷調查方法,以分層隨機抽樣,共獲得有效問卷301份,資料經處理和統計分析後,得知結果如下: 一、研究對象每日吸菸的有98人(32.56%)、偶爾吸菸64人(21.27%)、完全不吸菸139人(46.17%)。 二、男性、十八歲以上學生、學業成績排名在後三分之一者、低社經地位、父母分居和父母離婚者其吸菸行為也較多。 三、反菸態度越正向者就越不容易有吸菸的行為產生。「拒菸自我效能」愈強者其吸菸行為愈少。 四、菸品取得越容易就容易有吸菸行為。有5成8的學生在家中取得菸品,約有一半的學生從朋友身上取得菸品,有四成的學生在便利商店購買菸品時,從沒被銷售員詢問過年齡。 五、父母本身的吸菸狀況對於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之影響並無顯著差異。好朋友的吸菸狀況和研究對象的吸菸行為之影響有顯著相關。有3成8的學生會去注意菸品的促銷廣告。有5成4的學生會注意反菸廣告,愈去注意反菸廣告的學生愈不易有吸菸行為。 六、可用「拒菸的自我效能」、「菸品取得的便利性」、「性別」、「年齡」來預測吸菸行為,可以解釋的變異量為67.9﹪,其中以「拒菸的自我效能」影響最大,可以解釋吸菸行為的總變異量為65.2%。
  • Item
    臺北捷運高運量系統車務人員健康生活型態與其相關因素研究
    (2007) 黃尹春; Huang Yi-Chun
    本研究係探討台北捷運車務人員之「飲食習慣」、「運動與休閒」、「日常生活安全型態」、「心理壓力調適」、「健康自我照護」及「菸、酒、檳榔之使用」等健康生活型態,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與健康生活型態的關係,及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健康生活型態的預測力。 依照路線特性進行分層抽樣,以參考相關文獻,及彙整專家學者意見所擬定之健康生活型態問卷進行施測,於民國96年4月至5月間進行,共239人接受施測。 在社會人口學變項的預測力方面,「飲食習慣」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BMI及居住狀況,其中以年齡最具解釋力;「運動與休閒」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婚姻狀況及工作年資,其中以年齡最具解釋力;「日常生活安全型態」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宗教信仰;「心理壓力調適」的主要預測變項為年齡、宗教信仰及病假天數,其中以宗教信仰最具解釋力;各變項皆無法有效預測「健康自我照護」行為;「吸菸」的主要預測變項為性別及教育程度,其中以性別最具解釋力,「飲酒」的主要預測變項為BMI,但各變項皆無法有效預測「嚼檳榔」行為。 依研究結果,建議加強相關知識課程,並藉由活動或專業人員之引導來強化行動力,期能提升研究對象之健康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