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8

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教人有個綽號是健康寶寶。

比起其他科系的學生,“衛仔”們多了份對健康的強迫性關懷,上課時多了與老師的互動,而多元的學習方式,透過討論、表演、參觀…,甚至是 Call in、Talk Show 的展現,讓整體學習更生動。

環境的學習與刺激更是讓人憾動心弦:大安森林公園的音樂台、西門町和東區的燈紅酒綠街、中正紀念堂和市政府的台北燈會,還有更臨近國家圖書館、北市圖書館、台大、公館、台北火車站、光華商場…,當然還有師大夜市的異國風情。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健康促進指標建構之研究
    (2024) 陳肇勳; Chen, Chao-Hsun
    自2019年底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對居家環境與健康彼此的關係日益重視。本研究作者為開業建築師,曾接受完整的建築教育,自省執業20餘年所執行的建築案件,揆諸設計過程,針對人們在室內空間中所面臨的健康問題,欠缺整體的健康促進設計思維以及可運用的指標工具。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建構具備健康促進特色的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健康促進指標,期能提供相關政策、建築教育及建築設計者運用參考。本研究採用德懷術研究法,通過三回合問卷調查,收集30名專家有效問卷,最後建構完成的設計指標包括10個構面、31個項目、118個細項及201個補充說明。其中,構面及項目分述如下,構面一 空氣環境:室外進氣、通風性、室內空氣。構面二 供水環境:供水設備、供水水質、水資源再利用。構面三 光環境:自然採光、人工照明。構面四 熱環境:室內溫度、室內濕度、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構面五 電磁輻射環境:外部輻射源、內部輻射源。構面六 噪音與振動環境:外部音源、內部隔音、減振設施。構面七 心理支持環境:隱私性、裝修材質與色彩。構面八 衛生環境:病原傳播、排水衛生、垃圾處理、空間維護。構面九 安全環境:防災設施、無障礙設施、防墜設施、消防設施、保全設施。構面十 社區交流環境:救護與保健空間、交誼空間、運動空間、庭園空間。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建築政策的制定:建築主管機關應檢討現行政策及法令,納入健康促進議題,制定健康促進建築設計指標,並建立評估體系、分級評鑑及獎勵措施。2.建築教育的推廣:建築教育單位可根據本研究建構之指標,建置健康環境課程,培養設計者具備健康促進的觀念、知識及健康建築設計技能。3.建築產業的落實:相關職業公會和業者可參考本研究成果進行職業訓練及產品改良,提供設計者更多資源及選擇。4.建築設計流程的導入:由建築設計者操作健康促進設計指標查核表,按設計手法、建築材料、建築設備三個面向,檢討個案適用指標範圍及作法,以完備整體健康促進的住宅建築設計。5.後續研究:未來可進行台灣地區健康促進建築評估指標的建構研究,逐步建立完整的健康建築設計及評估指標體系。透過本研究,期望促成台灣地區住宅建築設計朝向更健康、更符合現代需求的方向發展,提高國人生活品質與健康福祉。
  • Item
    社區資源及日常活動與高齡者活躍老化之相關性:以花蓮市為例
    (2024) 余若寧; Yu, Ruo-N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高齡者日常活動、社區資源使用與活躍老化之關聯性。研究對象為花蓮市60歲以上高齡者,共取得有效樣本472人,採半結構式問卷進行施測。本研究之重要結果如下:高齡者日常活動主要為「家庭生活」及「健康休閒」。社區資源使用主要為「里活動中心」、其次「公園」,組織資源則是「里辦公室」。不同高齡者人口背景對日常活動、社會資源使用、心理憂鬱情形、日常活動能力、整體生活狀況均呈顯著。女性社會參與活動頻率較男性高。女性主要參加學習類型及志工服務等社會參與活動,男性則偏向休閒活動。與配偶同住及教育程度較高的高齡者在整體生活狀況得分都較高。高齡者日常活動及社區資源使用對活躍老化之相關影響,高齡者日常活動與社區資源使用,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及整體生活狀況之關係均呈現正相關,高齡者日常活動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呈現正相關,顯示高齡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愈佳從事日常活動頻率也較高;高齡者日常活動與社區資源使用對憂鬱症狀呈現負相關,顯示高齡者從事日常活動及社區資源使用,頻率愈高其心理憂鬱的情形較低。從高齡者人口背景、日常活動、社區資源使用對活躍老化的迴歸分析中調整後的R平方值為0.28,顯示自變項可解釋活躍老化28%的變異量。所有自變數對活躍老化有正向的影響,解釋力大小排序為:日常活動頻率、教育程度、婚姻狀況、社區資源使用、居住狀況、性別、年齡,高齡者日常活動與社區資源使用的頻率愈高,其活躍老化程度愈高。顯示從事日常活動及使用社區資源對活躍老化有其正向的影響,符合本研究假設。
  • Item
    馬祖地區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2021) 陳冠伶; Chen, Kuan-L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馬祖地區中老年人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相關因素,以馬祖四鄉五島 45(含 )歲以上之中老年人為研究對象,採橫斷式問卷調查,有效問卷共計 361份 ,以 IBM SPSS Statistics 23.0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統計方法 分為描述性統計與 推 論性統計 。研究結果摘要 如下: 一、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分數為 30.75(總分 40分 ),介於沒意見和同意之間的中等程度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在性別 (p<.001)、 現在居住的地點 (p<.01)與最高教育程度(p<.05)有顯著差異。 二、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量表平均 得 分在中等之上, 營養行為與人際關係得分最高,其餘 分量表平均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自我實現、壓力處理、健康責任、運動行為。 三、 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 會因為 最高教育程度 (p<.05)、婚姻狀況 (p<.05)、 宗教信仰 (p<.05)及 目前被 診斷出疾病 的有無 (p<.05)的不同而有 顯著差異。 四、 研究對象的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呈 現 正相關。 五、 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研究對象的個人背景變項、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其可以有效預測其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能,能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解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總變異量的25.5%,,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共有其中顯著的預測變項共有5項,分別為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年項,分別為健康促進活動參與態度、年齡、最高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齡、最高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及及目前被診目前被診斷斷出的疾病出的疾病的的有無。有無。 根據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建議馬祖地區本研究建議馬祖地區衛生與衛生與健康促進相關單位健康促進相關單位宜宜在馬祖各鄉多開設健康促進相關課程與活動,加強在馬祖各鄉多開設健康促進相關課程與活動,加強民眾民眾健康促進及健康促進及健康責任之觀念,期望促進馬祖地區中老年人的健健康責任之觀念,期望促進馬祖地區中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提升其康狀況及提升其生活品質。生活品質。
  • Item
    臺北市健康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與健康促進品質之相關研究
    (2011) 游麗惠; Li-Hui Yu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與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相關。研究對象為臺北市的116家健康職場,使用自行設計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自我評估問卷」為研究工具,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 一、研究對象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以健康促進實施層面表現最佳,健康促進評價層面表現最差。得分較高的題目與勞工安全衛生法規相關。 二、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以夥伴關係組成和夥伴關係互動等層面的表現較佳,夥伴關係共識、夥伴關係管理和夥伴關係結果等層面的表現較差。 三、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整體表現,相較職場健康促進品質之整體表現為差。 四、研究對象的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共同影響因素包括:「健康職場認證類別」、「健康促進專責單位設置」、「健康促進專責單位組成跨部門」,「健康促進專責單位組成部門數」、「共同推動健康促進者」、「共同推動健康促進部門數」、「共同推動健康促進人數」等;另外「健康職場認證展延」、「健康促進專責單位開會頻率」亦是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影響因素。 五、研究對象的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之5個層面,與職場健康促進品質均呈現高度相關。 六、控制研究對象的基本屬性後,組織特性對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解釋變異量為47.60%,惟其中無單一有效的解釋變項;控制基本屬性和組織特性後,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分量表得分對職場健康促進品質有顯著的影響,其解釋變異量為19.05%。 七、職場內健康促進夥伴關係中的夥伴關係管理層面,為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有效解釋變項,且為正相關。 最後,本研究建議未來可以:(1)研議有利於推動職場健康促進的法規;(2)鼓勵企業設立專責的職場健康促進委員會;(3)加強企業建立職場健康促進夥伴關係的能力;(4)持續精良本研究工具;(5)探討不同夥伴關係測量者與測量結果的差異性;(6)驗證企業的組織特性、職場內外健康促進夥伴關係、職場健康促進品質的因果模式;(7)進行職場健康促進經濟效益之本土化評價研究。
  • Item
    3D VR園藝治療對老人身心健康之探討
    (2019) 林宗毅; Lin, Tsung-Yi
    目的:因應養護機構之老人受限於天氣、溫度及場域等因素,無法持續從事各項健康促進活動,本研究擬融入任務科技配適模型(Task-Technology Fit, TTF)來設計一套3D VR園藝治療教學活動課程,以改善老人的健康狀態、生命意義(meaning in life)、知覺被看重(perceived mattering)、憂鬱感、與孤寂感(Loneliness)。 方法:本研究招募65歲以上老人,共計106人,分為實驗組(59人)與對照組(47人),實驗組需接受2個月(8周)的3D VR園藝治療課程介入,對照組則否。兩組各施測三次(前測、後測及追蹤測),分別於介入前、介入完成後、及介入完成後2個月進行第三次的問卷填答。採結構式問卷包含健康狀態、生命意義、知覺被看重、孤寂感、憂鬱感。問卷蒐集完畢後,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進行統計及分析。 結果:本研究結的任務科技配適模式(TTF)相關變項之統計結果顯示,參與者多數練習次數為4次或5次以上。另在使用意圖、真實感(realism)、音效(sound)、互動性、及參與程度之結果均顯示參與者對於3D VR園藝治療課程之使用意圖甚高,且與使用次數的相關性達統計顯著水準;多元複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參與程度與年齡為練習次數的預測因子。介入成效的部份,身心健康相關指標經GEE分析之後,結果顯示於課程介入後,健康狀態、生命意義、知覺被看重、孤寂感、憂鬱感等健康指標均顯著進步,顯示實驗組接受3D VR園藝治療課程之後,及完成介入後兩個月,其身心健康相關指標之表現均較對照組顯著進步。 結論:本研究為首創之3D VR園藝治療課程,有別於傳統實作之園藝療法,研究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健康狀態及各項生命意義指標上於課程介入後均有正向顯著進步,且追蹤測之部分也均有正向之維持呈現。本研究發展課程介入之各變項結果可供後續老人健康促進研究者借鏡參考,另可將本研究所研發之課程加以推廣,讓機構老人可以在虛擬實境中享受園藝活動的操作樂趣增加其生理活動與心理紓壓,成為一適合老人且具教育意義的健康促進工具。
  • Item
    某科大護理學生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之研究
    (2019) 蔡馥如; Tsai, Fu-Ju
    某科大護理學生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之研究 研究背景: 護理教育者有一個責任,灌輸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於衛生教育課程,以及增進護理學生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之衛生教育及健康促進。研究目的是包括探討衛生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在於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對於研究對象之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的立即及延宕效果。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採用實驗組及對照組之準實驗設計於前測,後測,及後後測。研究樣本是採取立意取樣。研究對象是55個五專三年級的護理學生分派為實驗組參與衛生教育課程接受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以及59個五專三年級的護理學生分派為對照組參與關懷照護課程沒有接受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研究問卷是一份56題的問卷,被使用於探討護理學生於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研究問卷的專家內容效度是七位專家學者建立於0.95。研究問卷信度在生命意義Cronbach’s α 0.96,正向信念Cronbach’s α 0.95,以及幸福感Cronbach’s α 0.96。研究統計是使用23.0 SPSS社會科學統計套裝軟體。研究分析是使用頻率次數,百分比,前測平均數及標準差,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後後測平均數及標準差,卡方檢定,t檢定及廣義估計方程式。 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是呈現如下: (1)護理學生之實驗組及對照組的分佈比較是沒有顯著性差異。(2)在前測t檢定分析,護理學生在實驗組及對照組對於生命意義是有顯著性差異,正向信念是沒有顯著性差異及幸福感是有顯著性差異。(3)護理學生之實驗組及對照組差異比較,實驗組是顯示於生命意義之前測平均數-11.84,後測平均數4.56及後後測平均數14.09;正向信念之前測平均數-3.11,後測平均數2.53及後後測平均數6.10;幸福感之前測平均數-10.73,後測平均數3.60及後後測平均數12.94。(4)在廣義估計方程式分析,護理學生之實驗組及對照組比較,實驗組對於生命意義在於前-後測及前-後後測;正向信念在於前-後測及前-後後測;幸福感在於前-後測及前-後後測,全部都顯示有顯著性差異。(5)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於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是包括:課程描述,操作定義,教學總目標,教學目標,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教學內容及教學活動。 研究結論: 護理學生在實驗組於衛生教育課程在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顯示顯著性進步在於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之立即及延宕效果。相反方面,護理學生在對照組於關懷照護課程沒有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顯示沒有顯著性進步在於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之立即及延宕效果。研究結論是護理學生在實驗組顯示生命教育介入情境導向學習於生命意義,正向信念及幸福感之學習成效對於身體,心理,靈性及社會之衛生教育及健康促進。
  • Item
    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研究
    (2018) 陳怡伶; Chen, Yi-Ling
    全球高齡人口不斷攀升,高齡者的健康促進及慢性疾病預防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而遛狗行為被認為是可以促進高齡者維持日常身體活動量的有效策略之一。對於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其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探討有其必要性。本研究擬定之研究目的為 (1)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現況。(2) 瞭解臺灣高齡者個人背景因素與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3) 瞭解臺灣高齡者家中飼養寵物狀態、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之關聯性。 本研究針對臺灣地區65歲以上高齡者利用分層隨機抽樣進行電話訪問調查,回收之有效樣本為1,074位高齡者,資料以IBM SPSS 22.0進行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二元邏輯斯迴歸及克-瓦二氏檢定(Kruskall-Wallis test)考驗。 研究結果發現,(1) 「居住狀態」與「是否飼養寵物」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狀態為獨居的高齡者較易飼養寵物。(2) 「居住地區」與「是否養狗」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養狗。 (3)「居住地區」與「遛狗行為」統計上顯著相關;居住在南部地區的高齡者較易有養狗但沒遛狗。 (4)「年齡」、「居住地區」、「工作狀態」、「教育程度」4個變項與休閒身體活動統計上顯著相關;年齡「65-74歲」、居住地區為「東部及外島地區」、工作狀態為「無全職工作(不固定或兼差)」、教育程度為「國(初)中」、「高中職及大學(專)、研究所(含)以上」的高齡者,較容易每週多於150分鐘休閒身體活動。 (5) 在遛狗行為與休閒身體活動方面,結果顯示不同遛狗行為的高齡者其在每週休閒身體活動的走路時間有顯著不同。 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公部門規劃及推動高齡者身體活動相關政策之參考,達到我國高齡者健康促進之目的。建議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討不同居住地區中有養狗卻沒有遛狗者之原因,並發展促進有養狗但沒遛狗者以遛狗作為促進休閒身體活動之策略。
  • Item
    運動及飲食為基礎之健康促進活力班介入對國中學生健康體位行為影響之行動研究
    (2019) 邱鈴閔; Chiu, Ling-Min
    本研究主要是針對國中七~八年級學生,設計以運動及飲食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活力班進行教學介入,採準實驗設計,進行行動研究;以臺北市某所國中七~八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42人,對照組42人,合計共84名學生,實驗組實施3週共6次「運動及飲食為基礎之健康促進活力班」課程介入,對照組則不予任何介入。所得資料以敘述性統計、卡方檢定、獨立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分析,以探究實驗介入在健康體位之認知、態度、行為及自我效能及身體質量指數之立即成效和延宕效果。 研究結果發現,在進行共變數分析前,健康體位認知、態度、行為、自我效能及身體質量指數之組內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結果皆同質,實驗組在運動及飲食為基礎的健康促進活力班進行教學介入後,健康體位認知及健康體位自我效能在統計上有顯著立即成效,而健康體位自我效能方面可達延宕效果。
  • Item
    我國醫療保健團體有關人員健康促進計畫推行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
    (健康促進與衛生與衛生教育學系, 1994-05-??) 黃松園; 劉淑媛; 苗迺芳; 胡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