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我的音樂創作理念——「音樂母語」的應用
    (2013) 張譽馨; Yu-Hsin CHANG
    音樂,乃人文思想凝煉而成的結晶;影響一作曲家最深遠的人文思想,常為其風格形塑階段中——坐、臥、食、息之間——的母語文化體驗。「音樂母語」,是作曲家以音樂語彙體現母語文化的浸潤,將外在體驗轉化為抽象音樂語言的結果。從感性面觀之,是作曲家藉由創作,表達對於母語文化的眷戀;從理性面觀之,是藉由自身經驗革新現有音樂技術、賦予創作技巧更多元的活性,藉此激發前所未有的可能。 本論文的第一章探討音樂創作中運用「音樂母語」的歷史緣由。創作中顯著運用「音樂母語」的現象,可追溯至盛行於19世紀的民族主義、國民(民族)樂派。至今已逾21世紀,這股創作風潮仍在世界各地餘波盪漾、持續發酵,包含筆者所生長的台灣一地。 筆者於第二章探討當代台灣作曲家追尋「音樂母語」的創作現象;此現象包含「傳統聲響的創新」、「西洋樂器的模擬」雙向思維,以創作實踐之,則形成三面向:「熟悉性」、「實驗性」、「融合性」。 本論文的第三章為個人音樂創作中「音樂母語」的實踐,透過編制、手法迥異的四首作品:琵琶獨奏《風中尋根》、為女高音、竹笛與管弦樂曲《蝶戀花——閱盡天涯離別苦》、弦樂四重奏《來自秋天的四則隱喻》、鋼琴獨奏《琤琮I》,多方實踐「音樂母語」的三個面向,並提出創作檢討。 第四章為結語,首先提出回歸文化層面,思索台灣當代創作的走向,再提及意識與潛意識二元論,作為未來創作的可能出路,為本論文作結。
  • Item
    探討臺北爵士樂環境與上海、東京比較
    (2017) 高燕傑; Kao, Jeffrey
    無中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