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向巴赫致敬:李斯特《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與《巴赫主題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之詮釋與分析
    (2024) 王婕芸; Wang, Jie-Yun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為浪漫樂派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也是對鋼琴作品的開創與樂器本身的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作曲家。李斯特的創作裡,鋼琴作品佔了一大部分,大眾對其印象也多為炫技、艱澀,但李斯特的作品不僅僅是只有華麗的外表,也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與情感,有時包含文學、繪畫及宗教,有時用以致敬、或抒發個人情感。本論文挑選了李斯特的兩首晚期作品,《巴赫主題幻想曲與賦格》(Fantasie und Fuge über das Thema B–A–C–H, S. 529) 與《巴赫主題變奏曲:哭泣、怨訴、憂慮、膽怯》(Variationen über das Motiv … von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S. 180 ),同樣使用了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的主題,卻帶有不同的內涵。前者以巴赫姓名主題以表對巴赫或巴洛克音樂的致敬,後者以巴赫清唱劇作品的數字低音作為主題,加入宗教的內涵,以傳遞晚期的低落的心聲。 本論文共分為五章,以緒論為始,敘述研究動機、目的以及方法;接續為概述巴赫於十九世紀的復興及巴赫動機選用的象徵意義;再進入到關於兩首樂曲的創作背景、樂曲分析以及詮釋與彈奏;最後則為結語。
  • Item
    李斯特《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之選曲分析與詮釋報告:以〈祈禱〉、〈聖母頌〉、〈喚醒孩童之歌〉、〈求主垂憐〉與〈愛的讚美詩〉為例
    (2024) 林芯珮; Lin, Sin-Pei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不僅是一名浪漫樂派演奏技巧精湛的鋼琴家 (Virtuoso Pianist),也是指揮家、作曲家、教育家與作家,在音樂史上有卓越非凡的貢獻。除了舉行大師班,也在祖國匈牙利創建音樂學院。他擅長寫作性格小品 (Character Pieces),使用顛覆傳統古典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的框架,他不受限且獨特的作曲手法在當時帶領出一股新式音樂風格。李斯特首創獨奏音樂會 (Recital) 的形式,也開啟了背譜表演的模式,更創立了交響詩 (Symphonic Poem) 的曲種。他創作約七百多餘首的作品,無論是鋼琴、交響曲 (Symphony)、交響詩、協奏曲 (Concerto)、神劇 (Oratorio)、清唱劇 (Cantata) 或改編曲 (Transcription) 等作品,都具有豐富多元的音樂內容。李斯特一生四海為家、遊歷各地,結識許多音樂家,受多位音樂家的作曲手法、風格與演奏技巧影響。在遊歷與巡迴演出的過程中,他吸收來自各地的藝術文化,受繪畫、雕刻、文學、宗教與大自然等藝術的薰陶與啟發,開始將其所見、所聞學以致用,大量文學或宗教題材的內容深刻地反映與融合在他的創作中。李斯特不僅融會貫通其他藝術領域的元素,也保留祖國匈牙利民族音樂的特性,這種民族意識一輩子都活在他的心中,創作上也可見他對民俗風格貫徹始終熱切殷勤的意念。《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S. 173) 的鋼琴連篇作品便是李斯特在早年與中期階段,受法國詩人的詩集與著作影響,體現文學、宗教與民俗音樂的重要作品。本論文以《詩與宗教的和諧,作品173》五首選曲:第一首〈祈禱〉(Invocation)、〈聖母頌〉(Ave Maria)、〈喚醒孩童之歌〉(Hymne de l'enfant à son réveil)、〈求主垂憐〉(Miserere, d'après Palestrina) 與〈愛的讚美詩〉(Cantique D'amour) 為主要研究目標。透過分析與歸納整理出李斯特的創作技巧與音樂風格,藉由其詩詞與經文的引用與對作曲家的經驗談之認識,抽絲剝繭地探究此作品與文學、宗教與世俗題材之關聯性,並透過思考與個人理解,提供演奏詮釋上一個假想的故事空間。
  • Item
    法蘭茲・李斯特《祈禱》、《孤獨中神的祝福》、 《黃昏之鐘!向守護天使祈禱》、《舉起你心》四首 樂曲及其宗教關聯之探討
    (2023) 劉皓宜; LIU, HAO-I
    法蘭茲・李斯特(Frank Liszt, 1811-1886)為十九世紀浪漫樂派代表音樂家之 一。除了身為鋼琴家,教育家,作曲家之外,李斯特在晚年成為神父,是綜觀西 洋歷史上,難得的一位。在本研究中,筆者自諸多李斯特創作與宗教背景相關之 鋼琴作品中,選擇四首作品,包括李斯特與詩人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 1790-1869)同名作品《詩意與宗教的和諧》(Harmonies poétiques et religieuses, 1853),其中《祈禱》(Invocation,1853)、《孤獨中神的祝福》(Bénédiction de Dieu dans la solitude,1853);以及晚年創作的《巡禮之年第三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 Troisième année,1883),其中《黃昏之鐘!向守護天使祈禱》 (Angelus! Priere aux anges gardiens,1877) 、《舉起你心》(Sursum corda, 1877)做研究,並基於李斯特對文學作品的熱愛,本文也將探討四首樂曲中李斯 特的創作手法與詩詞,宗教背景之間的呼應,樂曲之組成動機及節奏元素的運用, 盼望洞悉作品的藝術內涵,整理出客觀的詮釋建議。
  • Item
    匈牙利農民音樂風格在鋼琴作品中之體現—以李斯特、杜南伊、巴爾托克三首作品為例
    (2023) 盧昱廷; Lu, Yu-Ting
    在民族意識興起的時代,許多作曲家開始將民間音樂素材加入鋼琴音樂創作中,而匈牙利因其地理位置特殊,經歷多次的侵略與統治,由眾多民族所組成,因此擁有豐富多樣的民間音樂材料,然而這些作曲家並沒有注意到這些民歌的來源與區別,直到巴爾托克等民族學家鄉野調查整理後,將匈牙利的民歌區分為「流行藝術音樂」與「農民音樂」兩種類型討論。而本文主要探究匈牙利「農民音樂」風格在鋼琴作品中之體現,以李斯特《第十三號匈牙利狂想曲》(Hungarian rhapsody in a minor No.13, S.244 )、杜南伊《匈牙利民歌主題變奏曲,作品29》(Variations on a Hungarian Folk Song op. 29)及巴爾托克《八首匈牙利農民即興曲,作品20》(Improvisations on Hungarian Peasant Songs op. 20)三首民歌風格之鋼琴作品為例,他們皆有使用到匈牙利農民歌風格的曲調。藉由了解李斯特、杜南伊與巴爾托克在鋼琴創作上的個人風格特色之後,探究匈牙利農民音樂風格在不同的作曲家筆之運用有何異同。例如分析作品中的曲調、節奏特徵、或調式等與農民歌之關聯性;以及在演奏上的技巧、速度、節奏、力度運音法等詮釋風格,讓讀者對匈牙利民農歌風格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使演奏詮釋能更貼近其風格韻味。本文共分為七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範圍與研究方法;第二章分為兩節,第一節以巴爾托克對農民歌之定義,統整農民音樂風格與發展,並說明流行藝術音樂與農民音樂區別之看法,第二節提出農民音樂風格對鋼琴作品的影響與應用。第三至五章為本文所選的三首匈牙利作品之探討與樂曲分析,首先提出作曲家風格與特色,針對每首不同特色加以說明其創作之手法並分析樂曲。第六章為詮釋探討,針對速度、樂曲性格、節奏特色與力度層次等提出說明,給予讀者詮釋上的建議。第七章為結論,總結以上三位匈牙利籍作曲家,他們在詮釋匈牙利民歌上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及手法,透過創作風格的整理及樂曲分析,了解民歌素材與使用手法及風格韻味要如何展現在自己的音樂中。
  • Item
    探討詩、琴、樂韻間的關聯—以舒伯特《流浪者幻想曲》作品15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為例
    (2021) 李坤宜; Li, Kun-Yi
    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引發浪漫主義的興起,藝術創作開始朝向自由意志,帶動音樂抒發情感的創作,也讓創作的靈感來源越來越廣泛,甚至開始大量出現文學與音樂的結合,音樂的創作不再只局限於皇宮貴族,樂曲的寫作有了作曲家本人的意識以及其所想要表達的情緒,都將在音樂中一覽無遺。法蘭茲・舒伯特與法蘭茲・李斯特是浪漫時期重要的音樂家,舒伯特有「歌曲之王」支撐,李斯特則被後人稱為「鋼琴之王」。舒伯特的作品《流浪者幻想曲》以及李斯特《佩托拉克第104號十四行詩》兩首與詩文、聲樂曲、鋼琴曲皆有關聯,因此本詮釋報告將針對四個主題進行討論,分別是探討詩文、聲樂曲與鋼琴曲間的關聯、當時的社會背景所帶動的新創作手法、分析兩首鋼琴曲與聲樂曲之間的關聯性、以及其創作與改編手法。期望在經過分析後將其創作的心情帶入演奏時的氛圍中,讓音樂演奏更具有情境與靈性,而不再只是單純演奏音符。
  • Item
    李斯特《威廉泰爾》S.292/1 及 S.292/2 版本比較分析
    (2020) 余佩珊; Yu, Pei-Shan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是十九世紀浪漫時期代表作曲家之 一,作品涵蓋各類樂種,包括鋼琴、器樂曲、交響曲、室內樂、神劇及歌劇。李 斯特的藝術歌曲創作僅八十二首,雖然在作品的數量尚不及同時期的音樂家,例 如:舒曼(Robert Schumann, 1810-1856)、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 沃爾夫(Hugo Wolf, 1860-1903)、史特勞斯(Richard Strauss, 1864-1949)等,而 在藝術歌曲史文獻探討中也較少被提及,但李斯特在藝術歌曲的創作中,大膽地 在和聲色彩及調性上的運用,獨特的美學思想,展現音樂中的戲劇性,不僅僅只 是傳承古典時期的脈絡,更給予創新的技術展現了他的獨特的音樂風格,並且再 一次地藉由音樂創作深化了文學藝術的情境。 李斯特的《威廉泰爾》這組歌曲的歌詞是選自德國文學家弗里德里希・席勒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的同名戲劇作品,李斯特以劇本第一幕開場的場景 譜寫三首歌曲:〈漁童〉( Der Fischerknabe )、〈牧羊人〉( Der Hirt )及〈高山獵人〉 ( Der Alpenjäger )。雖然這三首歌曲的主旨不在描述《威廉泰爾》的故事情節,只 是《威廉泰爾》的開場背景,但經由筆者的分析,可看出李斯特利用華麗轉調手 法及豐富和聲創作,來完整描繪席勒擬定標題的情境想像。 本論文是以〈漁童〉、〈牧羊人〉及〈高山獵人〉三首為探討主軸,對李斯 特 1845 年及 1850-60 年所創作的兩個不同版本進行分析。在李斯特長達七十五年 的生涯中,他從年輕炫風的華麗舞台,到年老時平靜的神職工作,如此跌宕起伏的一生,皆透過譜曲來表達。本論文擬藉由文獻探討來瞭解其時代背景,並透過樂曲分析及整理其創作手法,試圖理解李斯特在譜曲時對於音樂與詩意關聯的安排,期望深化筆者的演唱詮釋,也給予日後有意研究李斯特藝術歌曲的歌者能更有所幫助。
  • Item
    《李斯特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之詮釋報告
    (2006) 鄭妃珊; Fai-Shan, Cheng
    克里斯多夫( Bartolomeo Cristofori, 1655-1731 )在1709年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鋼琴;一架與大鍵琴構造大不相同的樂器,擁有四個半八度的音域,使得鋼琴的演奏歷史往前邁進了一步。十九世紀由於法國大革命,使得社會動盪,人們開始抦棄守舊的觀念,迎向新思維。當時的樂壇正處於浪漫樂派的興盛時期,各類種的音樂蓬勃發展。而鋼琴樂器的構造一再被改進,擴大了功能性,因此逐漸變成浪漫樂派作曲家們最喜愛的樂器之一。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生逢其時,可以說是當時領導整個社會從浪漫樂派邁向新音樂的重要作曲家,若說他為十九世紀的樂壇之尊,實不為過 。 1830年間李斯特經歷了父喪和事業的不順遂,曾在教堂裡打發時間,並打算從事神職。後來聽過帕格尼尼( Niccolo Paganini, 1782-1840 )的演奏後,一心一意想成為「鋼琴界的帕格尼尼」。帕格尼尼的的演奏技法,開啟了李斯特的另一個世界。李斯特鋼琴演奏的技巧,深受帕格尼尼炫技風氣的影響,而《六首帕格尼尼大練習》 ( Six 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便是帕格尼尼影響李斯特的第一個作品。 這六首練習曲除了炫技之外,還包含了許多值得研究的音樂內涵及音響效果。因此本論文將透過曲式、調性、和聲、演奏技巧等方面對這六首練習曲進行分析及探討。進而能更進一步了解李斯特的音樂語言。
  • Item
    李斯特《巡禮之年 第二年》之分析與詮釋研究
    (2014) 林記彥; Jiyann Lin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是浪漫樂派最重要的鋼琴家之一,《巡禮之年》則是李斯特最長大的標題音樂作品之一,是相當重要的鋼琴曲目。本研究旨在探討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二年:義大利》(Années de pèlerinage—Deuxième année: Italie) 之樂曲結構與內涵並提出演奏詮釋之建議。 第一章李斯特之生平與風格,簡述李斯特之生平、風格分期與音樂影響;第二章《巡禮之年》之作品概述,介紹李斯特《巡禮之年》的三冊曲集與補遺;第三章《巡禮之年 第二年》之創作背景,分別討論《巡禮之年 第二年》中各曲之創作來源與相關文學、藝術作品;第四章《巡禮之年 第二年》之樂曲分析,對七首樂曲之結構、動機、主題、調性、和聲進行分析;第五章《巡禮之年 第二年》之演奏詮釋,則針對整體架構、力度、速度、音色、觸鍵、技巧、踏瓣等方面,提供研究者之詮釋意見。 本研究之發現,可由三方面敘述:創作背景方面,《巡禮之年 第二年》的靈感來源,是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在米蘭、弗羅倫斯、羅馬的繪畫、雕塑、音樂與文學作品,題材與生死、愛情與信仰有關;樂曲分析方面,發現李斯特在本曲集中重覆運用同音、二度與附點節奏動機,並以三度關係建構各曲之調性;演奏詮釋方面,研究者認為李斯特是將本曲集視為一部作品的概念進行創作,並以此角度提出完整演奏本曲集之詮釋建議。
  • Item
    李斯特《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篇〈威廉泰爾教堂〉、〈奧伯曼山谷〉、〈日內瓦之鐘〉之詮釋探討
    (2016) 林俞青; Lin, Yu-Ching
    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浪漫時期重要音樂家,創作出無數的曲目,不論身在十九世紀或是現代音樂的世界裡,人們也不會忘記這位傑出的音樂家。李斯特的作品多而廣,年輕時期的他不僅在琴藝上打破了許多傳統,更在樂曲上改編過無數的曲目,將其他作曲家的創作,不論是交響曲、協奏曲、或是其他器樂的作品,將其改為鋼琴的版本。 而在浪漫時期的思想中,有著外在的意義與內在的內涵,也就是說音樂要有「標題」並且能夠描述情節;在李斯特這一生中,不只受到時代變遷之影響,也受到許多人影響,其中包括白遼士,而在白遼士的《幻想交響曲》中,帶給李斯特很大的震撼與影響,不僅將此作品仔細的研讀,也讓他在往後的作品中有所影響,且創造出一種新曲式,利用文學、歷史、藝術,充分的運用於標題音樂之發展;而《幻想交響曲》是一部利用標題來描繪情節與結構,這部作品中不只用了〈主題變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的技法之外,還使用首創的〈固定樂思〉(Idée fix)的手法。 《巡禮之年》(Année de Pèlerinage)皆是以自然景物、文學、藝術、詩詞等作為題材,也是記載李斯特的一生,傳達內心的想法;本論文主要以《巡禮之年》第一年「瑞士」篇中的〈威廉泰爾教堂〉、〈奧伯曼山谷〉、〈日內瓦之鐘〉三首曲目來探討。藉由研究此樂曲,來了解李斯特所想表達的理念與想法。 研究者將此研究分為六個章節,第一章:緒論;第二章:李斯特生涯與影響;第三章:《巡禮之年》「瑞士」篇之創作背景;第四章:曲式結構與分析;第五章:音樂詮釋之探討,在這個章節中,研究者針對樂曲的速度、節奏、技巧、觸鍵、音色、空間等,來探討此章節;第六章: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