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貝拉.柯瓦契《向大師致敬》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唐祖琪; Tang, Tsu-Chi
    《向大師致敬》(Hommages) 系列作品已成為現今單簧管演奏者必學曲目,由匈牙利演奏家、作曲家貝拉.柯瓦契 (Béla Kovács, 1937-2021) 於1994年所譜寫。此作品共向九位音樂史上偉大的作曲家致敬,每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各帶有與眾不同的特色,而柯瓦契使用精湛的技巧轉換原作曲家手法、風格與樂曲素材等,使《向大師致敬》各曲在旋律、和聲音響、節奏音型方面能與原作曲家相互呼應。本論文第三至十二章為九首樂曲之研究,包含各章第一節的作曲家生平與創作風格以及第二節的樂曲分析與詮釋,前者亦將作曲家創作手法與《向大師致敬》的「曲中素材」作比較,後者同時分析樂曲片段與原作曲家作品有何相似之處等,期望使讀者與演奏者更深入認識九首樂曲風格,且能提供詮釋上的參考。
  • Item
    莫札特《單簧管五重奏》作品編號五八一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4) 魏妡洵; Wei, Hsin-Hsun
    筆者透過蒐集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的《單簧管五重奏》作品編號五八一(Clarinet Quintet in A major, K. 581)之相關資料,進行樂曲分析,並整理出筆者認為較符合當時古典樂派且接近作曲家原意的演奏詮釋。本論文將內容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的研究動機與方法。第二章為作曲家生平與樂曲創作背景,藉著整理作曲家的相關資料,更加瞭解莫札特的創作歷程以及樂曲創作風格。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詮釋,針對樂曲的曲式架構、和聲及節奏型態進行分析,依據分析後的結果,加以探討演奏詮釋與技巧。第四章為結論,結合上述的研究,提出一個總結。希望透過研究與分析,能更加清楚地瞭解作曲家在創作此樂曲時,所運用的創作手法,並在演奏時,能完整地詮釋作曲家當時的創作理念。
  • Item
    費利克斯·德萊賽克《降B大調單簧管奏鳴曲,作品三十八》之樂曲分析與詮釋
    (2023) 薛婷尹; Hsueh, Ting-Yin
    十九世紀中期歐洲興起以法蘭茲.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及威廉.理查.華格納(Wilhelm Richard Wagner, 1813-1883)為首的「新德意志樂派」(New German School),提倡多個新興樂種的創新,而德國作曲家費利克斯.德萊賽克(Felix Draeseke, 1835-1913)亦是其中一員。全文探討德萊賽克創作於1887年的《降B大調單簧管奏鳴曲,作品三十八》(Sonata in B-Flat major for Clarinet and Piano, Op. 38),經由筆者的研究與和聲的分析發現此曲展現大量的素材拼貼、主題動機的多重再現、單簧管與鋼琴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戲劇性的氛圍轉換,同時帶著浪漫保守派的風格。 本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引發筆者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及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章將透過資料庫統整作曲家的生平及樂曲創作背景特色。第三章為全曲的架構整理、和聲分析與筆者的演奏詮釋以及第四章將彙整以上的結果作為結論。期望透過深入的了解與統整,能貼近當時的音樂風潮與樂曲樣貌,進而提升對樂曲的敏銳度及詮釋的巧思。
  • Item
    德維安《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 》之作品分析與詮釋
    (2023) 羅珮瑜; Lo, Pei-Yu
    古典時期之法國長笛演奏家、低音管演奏家、作曲家及音樂教育家,弗朗索瓦•德維安(François Devienne, 1759-1803),一生致力於音樂創作及教育,尤其在長笛教育中,著有《最新理論及實用長笛教學》教材,總合以上,德維安在管樂發展中,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本文探討德維安的作品《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六十八 》,透過資料蒐集與樂曲分析,將研究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研究動機及範圍;第二章為德維安之生平及創作背景,及透過分析他的《最新理論及實用長笛教學》教材中的範例,整理出德維安的作曲貫用手法;第三章為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針對樂曲之創作手法、調性、和聲、旋律及樂句結構進行分析,並探討其演奏詮釋方法。第四章則是結論的闡述。
  • Item
    約翰・布拉姆斯《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之鋼琴合作詮釋探討
    (2022) 朱晏辰; Chu, Yen-Chen
    約翰・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 1833-1897)為作曲家、指揮家、鋼琴演奏家,作品雖多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創作,卻同時具備了嚴謹的古典主義風格。他在生命的最後六年間,完成了四首為單簧管創作的室內樂樂曲,包括《A小調單簧管三重奏,作品114》(Clarinet Trio in A minor, Op.114)、《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作品115》(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創作與首演於1891年。而《f小調第一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1, Op.120 in F minor)、《降E大調第二號單簧管與鋼琴奏鳴曲,作品120》(Clarinet Sonata No.2, Op.120 in E flat major)則是創作與首演於1894年。這系列的作品之所以集中於晚年創作,是因布拉姆斯聽到曼寧根管弦樂團(Meiningen Court Orchestra)單簧管首席理查・穆菲爾德(Richard Mühlfeld)精湛的演出後,受到啟發進而進行創作,而這些作品也從此成為室內樂及單簧管演奏家的重要曲目。此表演詮釋報告以四個章節作分析及探討。第一章節為緒論,簡要敘述此詮釋報告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與架構;第二章節為文獻探討,針對布拉姆斯之生平及其創作背景進行研究;第三章節詳細分析樂曲架構、發展動機等;第四章節為樂曲演奏詮釋,從鋼琴合作者的視角出發,探究鋼琴與豎笛在樂曲中的連結與詮釋;第五章節為結語,綜合上述分析重點進行歸納整理。
  • Item
    卡爾.尼爾森單簧管協奏曲之研究與詮釋
    (2008) 朱嬿蓉; Chu Yen-Jung
    卡爾.尼爾森(Carl Nielsen, 1865-1931)是丹麥作曲家,他的單簧管協奏曲,在單簧管的獨奏樂曲中是一首相當重要的曲目。此協奏曲看似交響素質,卻展示出結構上的凝聚力,單簧管與樂團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時而互相競技,時而互相襯托,單簧管與樂團間有著複雜的對話,卻也各有表現。 本文包含作曲者的所處時代之音樂背景及生平簡介,進而探討此首單簧管協奏曲之創作背景,並論述筆者的分析以及詮釋觀點。
  • Item
    法翁賽《為單簧管與鋼琴的主題與變奏》 之樂曲探討與詮釋
    (2014) 柯綺君
    身為二十世紀作曲家,法翁賽卻不與當代前衛者隨波逐流,堅持帶給欣賞者歡愉 的音樂,藉由幽默的風格,使音樂增加一份親切感。 法翁賽的音樂嚴謹但不嚴肅,聽起來輕鬆優雅的音樂,事實上演奏技巧並不容易,經由探討《為單簧管與鋼琴的主題與變奏》此曲,以說明作曲家如何使古典與新時代的音樂風貌並存,並在演奏方面提供演奏詮釋上的建議,以更加貼近作曲家所期望的樂曲風貌。 一,樂曲雖遊走在調性與非調性之間,但通常在每個段落的開頭、主題重現之處與結尾部分,都會保持在原調的和弦上,音樂維持一定的秩序、架構,不因調性偏離而產生不安定感。 二,模糊調性的手法,使音樂中充滿大量的非調性音,在過程中雖是不和諧的,然而作曲家也運用這些和聲外音,以倚音或半音階的方式等,將音樂導向原來的調性上,使音樂有色彩豐富的不和諧音響,同時具有調性音樂的方向。 三,法翁賽的音樂風格轉換快速,善用速度、力度變化,節奏音型的多變,營造出張力十足的戲劇效果,顛覆傳統古典音樂邏輯,讓聽眾處處有驚喜。 四,音樂中沒有厚重的和聲,鮮少出現沉重的氣氛,卻呈現作曲家獨特清新、幽默的風格,旋律充滿優雅與趣味,讓欣賞者聆聽時有會心一笑的感受。
  • Item
    馬提諾《單簧管獨奏組曲》作品探討與詮釋
    (2016) 楊竣傑; Yang, Chun-Chieh
    馬提諾(Donald Martino, 1931-2005),為二十世紀美國作曲家,其一生創作出許多現代音樂作品。馬提諾於1950 到1956 年間的所有作品中,都是受到了巴爾托克(Bartók Béla, 1881-1945)的影響,曲目中大量含有巴爾托克式的八音音階(Octonic scale)風格。 這首《為單簧管》(A set for clarinet),在如今單簧管演奏會的獨奏曲目裡,越來越被廣為人知。本論文將針對此曲進行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且將探討作品中八音音階風格的使用。其次在演奏上,做更進一步的探討與詮釋,希望對未來的單簧管演奏者有更多助益。
  • Item
    兩首歌劇主題單簧管幻想曲 ―《弄臣單簧管幻想曲》及《茶花女單簧管幻想曲》 之樂曲分析、詮釋與比較
    (2016) 謝書瑀; Hsieh, Shu-Yeu
    單簧管作品類型中,多半為廣為人知的奏鳴曲、協奏曲、獨奏曲等,然而也有一些不同的曲目類型,如歌劇幻想曲。這類型的曲目出現,是因為十九世紀是歌劇的黃金時期,演奏家也逐漸有展現高超演奏技巧的能力,能夠讓聽眾回味歌劇著名段落,同時又可以欣賞演奏家如何運用器樂表達情感。 本文藉由探討《弄臣單簧管幻想曲》以及《茶花女單簧管幻想曲》之曲目,將其分為五個章節。首先於第一章闡述研究動機與方法。在第二章藉由認識威爾第(Giuseppe Verdi, 1813-1901)、巴錫(Luigi Bassi, 1833-1871)以及勒夫瑞格里歐(Donato Lovreglio, 1841-1907),來瞭解當時十九世紀的音樂風格與創作手法。於第三章分析《弄臣單簧管幻想曲》之架構與其樂曲之詮釋。第四章則是分析《茶花女單簧管幻想曲》之架構與其樂曲之詮釋。第五章是經由探討與詮釋分析後,做出兩首曲目之間的比較,並於最後一章闡述結論。 筆者希望藉由以上之研究與分析,更進一步的瞭解歌劇幻想曲架構、素材與編排,並且瞭解如何保留原歌劇中優美動人之旋律,又不失炫技之特色。
  • Item
    兩首莫札特單簧管室內樂作品的比較性研究-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K.498); 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K.581)
    (2019) 劉書婷; Liu, Shu-Ting
      相較於其他木管樂器而言,單簧管可說是較晚才被改良純熟,並被譜寫於作曲家筆下。單簧管這項樂器於十七世紀末問世,發展至十八世紀末期的五鍵式形式,使得愈來愈多作曲家譜寫單簧管於其室內樂作品中。在這個單簧管室內樂作品創作風氣剛剛萌芽之際,莫札特便為單簧管譜寫了兩首相當成熟的單簧管室內樂作品。本篇論文將以莫札特的這兩首單簧管室內樂作品為主軸,作深入的探討與比較性研究。   第一章將以莫札特所處的十八世紀作為切入,探討此時期單簧管樂器的演變,是如何影響著此時期的單簧管作品;第二章則以莫札特為主軸,研究莫札特的生平及室內樂作品風格;第三、四章則聚焦於莫札特的兩首單簧管室內樂作品《降E大調單簧管三重奏》,以及《A大調單簧管五重奏》;最後一章再比較此兩首單簧管室內樂曲,在樂曲結構與編制、動機發展與素材運用、單簧管與其他樂器之織度與互動關係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