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表演團隊多角化經營之研究—以台北青年管樂團為例
    (2024) 蘇鈺淇; Su, Yu-Ci
    民間演藝團隊是表演團體的主幹,為求財務穩定、降低對政府補助之依賴性,團隊除積極演出製作與觀眾開發,並跨足其他領域,例如以多角化經營。台北青年管樂團,是臺灣相當早期成立的管樂團之一。樂團成立於1979年,創立初衷是期望提供非音樂系的學生一個能夠參與合奏及演出的平台,之後隨組織改組、政府資源挹注,以及國內藝文素質的提升,經營方向轉往專業化發展,同時為增加社會影響力,開始多角化經營。除原來由菁英資深團員為主的台北青年管樂團,另設有青管二團、青少年團、少年團、少年二團等不同型態的管樂演奏團體,亦定期舉辦協奏曲大賽、陽光管樂夏令營等,可說是規模相當完整龐大的民間全國性表演團體。本研究旨在探討表演團隊多角化經營,以文獻分析法與個案研究法進行,並輔以觀察與深度訪談蒐集資料,透過一對一焦點訪談深入探討台北青年管樂團多角化策略之成因、形式、成效與未來發展,包含其組織現況與財務結構、附屬團隊經營之教育意義與社會回饋、音樂會企劃與觀眾開發等。研究結論希冀提出台北青年管樂團未來展望建議,並作為其他表演團隊經營之參考。
  • Item
    米堯《法蘭西組曲》之研究與指揮詮釋
    (2023) 洪心怡; Hung, Hsin-Yi
    根據米堯在樂譜上的記載,此曲是為美國的學生管樂團而寫,並控訴德軍三度佔領法國,致使和平民主的法國人民受到迫害,米堯因此採用了許多法國民謠在這首樂曲中。要探討米堯《法蘭西組曲》樂曲內涵,必須先從米堯個人的生平經歷對其作品風格之影響,以及1944年米堯在美國創作此曲時,所面對的美國學校管樂的發展狀況。再根據曲式分析、不同演出團體的演出與筆者自身帶團所面臨到的情形,做指揮的詮釋探討。
  • Item
    霍爾斯特《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之樂曲探究與指揮詮釋
    (2019) 林祐生; Lin, Yo-Sheng
    霍爾斯特的《降E大調第一組曲為軍樂隊》作品二十八第一號創作於二十世紀初的1909年,雖至今寫作動機仍然不明,但還是毫無疑問地被認定為管樂團曲目中的基石,每年仍在全世界數百場音樂會中被演出,也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管樂合奏作品之一。 目前,文獻上對於此作品的研究,多數是歷史的脈絡、樂曲的分析,以及版本上配器的差異(僅限於1984年以前的版本),但對於指揮詮釋上並沒有太多的探討。因此,本篇論文筆者將從指揮者的角度來探討,再深入研究至今各版本間的差異性,並提出樂譜演出實踐上的問題,進而對於音樂呈現上有更多的瞭解,期望能更貼近作曲家所想表達的原始樂思,最終整合歸納提出筆者對於指揮詮釋上的看法。
  • Item
    佛漢‧威廉士《英國民謠組曲》樂曲分析與指揮詮釋
    (2020) 崔明智; Tsui, Ming-Chih
    對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管樂團發展,英國作曲家佛漢.威廉士(Vaughan Williams)與他的好朋友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有極大的貢獻。在管樂團的聲響,編制以及作曲技法上,威廉士都展現了相當的創意,並運用於英國民謠的改編,奠定了之後管樂團的基礎。 《英國民謠組曲》(English Folk Song)創作於1923年,當時霍爾斯特的《為軍樂隊的第一組曲》(First Suite for Military Band)剛出版,以及英國對民謠採集和發揚運動,讓威廉士決定以嶄新的管樂團編制,和九首英國民謠的素材,創作這首組曲。曲子首演後廣受歡迎,並改編成管弦樂版,時至今日仍是管樂團音樂會中的常見曲目。 本研究針對《英國民謠組曲》之樂曲分析及指揮詮釋做深入探討,首先從作曲家生平及作曲風格、樂譜出版與版本演變等背景進行說明,再對樂曲之動機、主題及結構分析研究,解析這首樂曲。之後從指揮角度,對於樂曲呈現等該有的詮釋,樂團合奏訓練等實際操作面,用自身經驗所歸納的心得,與樂曲分析的結果,進行探討,期盼由此作品深入的研究,對於未來各式管樂作品之演奏詮釋有所貢獻。
  • Item
    管樂團教材 3D Band Book 之使用調查–以新竹縣國民中學管樂團為例
    (2010) 黃冠馨; Huang,Kuan-Hsin
      本研究旨在瞭解管樂團教材《3D Band Book》(三面向管樂團教本)之使用狀況,以新竹縣六所參賽之國中管樂團為對象,透過內容分析及訪談調查進行資料之蒐集與分析,獲致具體結論如下: 一、教材內容分析結果 針對調音暖身、調性準備、節奏準備三面向之內容分析,發現篇幅以調性準備之頁數(50%)、譜例數(63.1%)、小節數(62%)最龐大;拍號以4拍(78%)、主要節奏型和打擊主要節奏型皆以基礎拍(53%)為主;聲部數以單一聲部(60%)、調性以Bb大調(25%)、音域以8-9度(55%)、主要和弦以一級和絃(52%)為多,顯示該教材架構清晰、聲部平衡、節奏整合性佳、逐頁呈現重點、指導語明確。 二、指導教師訪談結果 經由訪談發現,六校皆使用《3D Band Book》教學,其選用原因包括對團練進度易於規範、內容涵蓋合奏訓練各項目、有助於合奏感之建立、於國內使用相當普遍,但選用須視學生程度而定。使用時機多為樂團暖身之用,指導者會考量學生程度調整內容如移低八度或簡化音型等。多數指導者會就教材三面向編定其認為適切之教學順序且固定實施,多數亦推薦《Standard of Excellence》及《YAMAHA Band Student》作為前導教材。而對該教材於學生能力之提升,受訪者均認同對合奏之平衡、音準、節奏、聽力、樂理、視譜等具有助益,此與內容分析之發現一致,但多數受訪者提出該教材不適初學者及樂器特定技巧之訓練。   依據結論,研究者並就《3D Band Book》教材對管樂團組訓及未來研究方向等提出具體建議。
  • Item
    詹姆斯●邦斯《第三號交響曲》作品八十九指揮詮釋研究
    (2016) 陳威帆; Chen, Wei-Fan
    詹姆士‧邦斯教授(James Barens, b. 1949)之《第三號交響曲》(Third Symphony- "The Tragic", Op. 89),創作動機其實就是很單純的委託創作,在創作過程中遭逢喪女之痛,並在樂曲完成時又迎接家中新生命的到來,這樣極大的情緒起伏讓作曲家在創作此首交響曲內容上多了對於生命來去意義。此曲共四個樂章,其中呈現許多巧妙且細膩的樂曲安排,並且加入了作曲家許多的創意,值得讓學習管樂指揮的我們認識與研究。 本論文先以邦斯教授親筆原始版本對全曲進行分析與研究,透過作曲家的介紹,讓我們更加了解整首交響曲的風格以及意義,並說明此部作品創作背景,以及針對每個樂章做曲式分析;接著,經由指揮技巧與詮釋,逐章逐曲探討樂曲處理方式;最後提供創新的想法。
  • Item
    音樂聽想融入國小管樂團初階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單簧樂器分部教學為例
    (2018) 黃洛琳; Huang, Lo-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音樂聽想融入國小初階單簧樂器分部教學」之研究歷程,其教學前後之差異情形。本研究教學活動實施八堂課,研究者以任教兩所國小管樂團單簧樂器分部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每週120分鐘,共計八堂課。 本研究採用Gordon音樂學習理論的音樂聽想理論,根據研究目的,研究者自編「教學設計」、「教學觀察紀錄表」、「單元成果評量表」及「教學省思日誌表」,配合量化與質性分析,進行IMMA性向測驗、各單元教學活動與各項自編表的分析與探討,以瞭解研究對象之音樂基本能力與音樂演奏能力之改變情形。 本研究資料以SPSS 統計套裝軟體進行信度分析、Pearson積差相關、評分者信度、描述性統計以及質性分析,進行資料分析與討論。本研究所得的結果與發現如下: 一、經由「音樂聽想融入單簧樂器分部教學」,學生的音樂性向顯著提升。 二、經由「音樂聽想融入單簧樂器分部教學」,學生的基本音樂能力及樂器演奏能力有所提升。 三、教學設計對於音樂基本能力教學能有所幫助與影響。 四、多元評量能有效瞭解學生學習歷程與成果。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提供未來學校管樂團、教師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