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
音樂學院成立於2007年8月,所屬系所、中心及專班有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音樂數位典藏中心及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現任院長由音樂系楊艾琳教授擔任。
本學院之設立,主要為因應國家政策發展趨勢與學校轉型發展之整體規劃,以追求卓越、結合傳統並以創新思維,增進藝文專業服務素質為目標;出版《音樂研究》學術期刊,並此擴展校際以至國際間音樂研究之學術互動。
本學院音樂學系創系於1946年6月,設有完整學士、碩士與博士學位學程,分別就展演創作、學術研究、師資培育多元面向,培養音樂教育、演唱(奏)及創作人才;本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創所於2002年8月,分有「研究與傳承組」及「多媒體應用」二組,持續致力於傳統音樂研究、表演傳承,及將音樂文獻、影音資料歸檔保存並予數位典藏;本學院表演藝術研究所創立於2005年8月,亦以音樂為主軸,就音樂劇場、行銷產業及鋼琴合作不同面向,培育劇場幕前表演與幕後藝術行政與管理之專業人才。
大學部修業年限為四年,碩士班修業年限為二至四年。學士班、碩士班及博士班畢業生,分別授予藝術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
News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軍音樂與國軍影像之關係—以軍聞社配樂作品為例(2024) 呂尚俞; LU, Shang-Yu網路宣傳行銷方面,音樂搭配影像的影音作品有逐年發展的趨勢,國防部下轄的軍事新聞通訊社(以下簡稱軍聞社)2017 年起,創作歌曲並拍攝音樂錄影帶,2019 年由中華文化總會開始製作「匠人魂」系列影片,邀請軍聞社共同參與影片、配樂製作「匠人魂」系列作品,因此軍聞社影片、配樂作品逐年累積。筆者身為軍聞社新聞官,時常參與影片製作案,包含拍攝、剪輯、配樂等工作,本文整合 8 部系列影片,作為軍聞社配樂作品,內容主要講述裝備武器維修匠人及維修後投入戰備訓練任務的實況,其中包含海軍軍艦、空軍戰機、陸軍戰甲車、陸航直升機等四種裝備武器。本研究以軍聞社配樂影片作品,透過 Demo 製作、錄音、編曲、混音、鏡頭語言、拍攝、剪輯、故事劇情、團隊溝通等環節,探討音樂與影像之間的關係,期望本文能對於影像與音樂之關係的研究者有所助益。Item 國中音樂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研究(2004) 邱淑貞本研究旨在探究國中音樂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研究。研究之目的為:探究「知識」與「知識管理」的意涵;瞭解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應用於學校教育的重要性與可行性;探究音樂教師對學校行政落實「知識管理」以及對音樂教學、社團活動的配合程度,與教師個人的知識管理認知及共識情況,作為實施知識管理的參考依據;音樂教學應如何運用「知識管理」的策略,以提昇教學效能,並符合時代之需求,作為未來教學與研究的參考。經相關文獻探討,以研究者自編的「國中音樂教師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相關因素之探討」問卷,分層抽樣調查台灣北部六縣市(包含基隆市、台北縣市、桃園縣、新竹縣市)公立國中音樂教師,分送198份問卷,回收14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37份,佔69%。調查結果獲致以下結論:一、學校「知識管理」推動的成敗與否,校長為重要的關鍵因素。二、對於「知識管理」的認知、規劃與推動,學校行政措施必須獲得音樂教師充分的認同與共識。三、學校行政單位應建立起彼此尊重與互信的溝通模式,才能達成「知識管理」運作的最大效益。四、知識管理影響音樂教學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音樂教師具備教學專業知能與信念、音樂教師的教學經驗與在職進修,與學校行政單位對音樂專業的支持與配合。五、在知識管理的實施過程中,不能忽略影響音樂教師內隱知識外顯化的因素,以免影響教師積極參與的熱忱。六、學校不能忽略社團活動的重要性,對於音樂社團活動的規劃與師資延聘,應尊重音樂教師專長及需求,審慎研擬社團組訓配套措施。七、音樂教師應主動積極參與網路社群,強化科技的應用與資訊的有效整合,才能突破時空的學習機制,充分掌握教學與研究的資源,增進知識管理能力。八、學校行政對知識管理的認知與實施現況,與整體學校行政對音樂教學與社團的配合度相關性高,為高度顯著的正相關,兩者關係密切。綜合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對教育行政單位的建議:一、設置全國性的知識管理中心,整合各縣市教育資源,提供音樂教師跨縣市知識的分享與交流機制。二、重視都會區與鄉鎮地區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學校應積極推動文化交流活動,有效整合社區資源,發展成為學校的特色。三、擬定中長期計劃,逐年編列充分經費,改善學校音樂教室資訊教學設備,以應教學與研究所需。Item 應用音樂抒解國中成長階段「情緒壓力」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2004) 賴宥亙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應用音樂抒解國中成長階段情緒壓力」之相關因素。藉由瞭解音樂與現階段國中生情緒壓力、成長背景、生活環境及人格培養之關聯性,並深入探究互為影響的因素,期望能將研究結果,提供學生、家長及老師作為抒解國中生「情緒壓力」之參考。 本研究之目的有四:一、探究影響國中生心理發展與影響情緒的相關因素。二、探究音樂是否有助益於抒解情緒的失衡現象。三、探討有效抒解國中學生「情緒壓力」之情境因素及音樂類型。四、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結論與建議,以作為教師在應用音樂於抒解國中生「情緒壓力」之重要參考。 本研究經由文獻資料的探討與問卷調查資料之結果分析,獲致以下結論: 一、現階段國中生之情緒失衡現象,主要原因來自於課業壓力。 二、國中生最希望能獨立解決情緒問題,其次為同儕友伴,但家長與老師不可忽略從旁輔導輔助的功能。 三、重視營造良好音樂環境與培養聆賞音樂習慣,確能有效舒緩情緒之失衡現象。 四、教師除了正式音樂課程之外,應鼓勵學生參與相關的音樂活動,如樂器、社團活動等,以有效抒解情緒壓力。 五、對於音樂曲目的熟悉度,是影響聆賞接受度的主要因素。 六、各種音樂類型對於抒解情緒具有不同的效能。 (一)流行音樂容易使國中生產生輕鬆愉快的心情。 (二)古典音樂高雅藝術的風格,具有撫慰學生心靈的效能。 (三)傳統與民謠音樂別具鄉土風味,能夠抒發學生煩悶與焦慮的情緒。 (四)宗教音樂具有淨化心靈與平撫情緒的功效。Item 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追蹤調查研究(2003) 蘇劍心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現況,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之發展與實施現況;二、探討資優教育之追蹤研究內容;三、瞭解各級學校音樂班畢業生之教育歷程及其生活適應現況;四、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以供有關單位辦理音樂資優教育之參考。本研究採用文獻探討法以及調查研究法進行研究;係以1963年以後各級公私立學校音樂班畢業生,至2002年6月止年滿二十六歲者為研究對象,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500位問卷寄發對象,並依據回收有效問卷各年齡層所占之比例選取13位訪談對象。採用研究者自編之「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追蹤調查問卷」以進行量的資料蒐集;質化資料的蒐集則以研究者自編之「音樂班畢業生生涯歷程與生活適應訪談指引」為研究工具。在問卷內容編製方面,調查問卷針對研究對象其教育歷程、生活適應、以及個人基本資料探討;訪談指引題目涉及訪談研究對象之過去、現在與未來,其範圍包括受訪者各階段音樂班教育經歷之回顧、生活適應概況、與未來生涯期待與規劃。 本研究問卷調查結果以次數、人數、百分比、平均數、標準差等敘述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質化資料則根據調查問卷開放式填答欄位以及訪談逐字稿加以歸納整理。最後,綜合量化資料與質化資料,以掌握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與生活適應之整體脈絡,並形成結論。 研究者針對本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問題,將研究結果分述如下: 一、 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之發展與實施現況 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發展於1960年代以後,歷程可由音樂資優教育法規之訂定概分為四個時期,其中又以1997年「藝術教育法」之頒布實施為一重要里程碑。相關我國音樂資優教育研究多朝向四方向發展:(一)自我概念類、(二)性向鑑定類、(三)課程類與(四)發展與現況類;其研究對象多為國小音樂班學生。惟音樂資優生之追蹤研究為數極少。 二、 資優教育之追蹤研究內容 中外資優生之追蹤研究結果皆指出資優生之學業成就表現與升學狀況良好,在自我發展、社會適應、以及社會成就表現方面亦多發展良好,且各研究結果之研究對象多數均對於資優教育持正向看法。 三、 各級學校音樂班畢業生之教育歷程及其生活適應現況 (一) 音樂班畢業生個人基本資料 音樂班畢業生男性與女性比例懸殊(1:12);教育程度普遍極為良好,近六成研究對象取得「碩士」學位,月收入以「40001~60000」為集中區。工作區域多往北部與中部地區集中,每人多項專、兼職工作,且「學用相符」之比例均偏高。音樂相關工作性質多樣化,其中有五成研究對象為「中等學校以下教師」。受試者雙親與其配偶多為高學歷者,且職業狀況良好。 (二) 音樂班畢業生教育歷程 音樂班畢業生就讀於各階段音樂班之比例隨教育階段提升呈上升之趨勢,對於音樂班就讀經歷持正向看法者居多;大專院校階段與研究所碩士階段皆以就讀音樂相關科系者最多,「興趣」因素為重要影響因素。由調查結果發現我國音樂資優教育並未有人才資源耗費之情形,但此亦或可說明音樂班學生脫離音樂專業之困難。 音樂班畢業生主要升學方式如下:「國小升國中」階段經「資優鑑定」入學;「國中升高中」階段經「聯考」入學;「高中(職)升大學」階段經「甄試保送」升學。 (三) 音樂班畢業生生活適應 整體而論,音樂班經歷對音樂班畢業生為「正面影響」,其自我表現評估為「沒困難」,且對目前生活、健康、婚姻均呈現「滿意」之狀態;唯運動傷害多為練琴而產生,其嚴重性值得重視。 音樂班畢業生經常聯繫之朋友多仍以音樂領域圈內朋友為主;半數以上研究對象以「音樂會欣賞」、「樂器練習」、與「多媒體視聽音樂欣賞」為最經常從事之音樂相關休閒活動。就未來十年內生涯規劃而言,超過五成「26~29歲」受試者想「繼續升學」、「成家立業」;而「30歲以上」者,其半數以上想「維持現狀」。研究者推論兩年齡層乃因其所處生涯階段不同而有所差異。 (四) 音樂班畢業生訪談結果 受訪之音樂班畢業生對音樂班的觀點與一般資優教育追蹤研究可相互應證,如:音樂班教學資源豐富、同儕競爭激烈、與普通班級同儕互動機會少、為顧及音樂專業領域之學習而使其它領域的學習受限等。此外,受訪者之生活適應情形亦可與一般資優教育追蹤研究相互應證。如:資優者工作性質皆以專業性為主、教育成就高,且表現優異、社會適應良好、家庭與婚姻適應情形良好、生活滿意程度高等。 四、 提出建議,以供有關單位辦理音樂資優教育之參考 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分別對於不同單位或人士提出相關建議如下:(一)相關行政單位:規劃辦理音樂班畢業生長期追蹤研究;(二)學校:建立各校音樂班畢業生追蹤資料並定期聯繫更新資料、注意音樂資優生之個別學習差異、針對音樂資優生生涯問題適當輔導、增進音樂班與普通班學生之交流機會、系統性規劃課程;(三)音樂班畢業生:多方發展其它領域之興趣,擴展知識視野、拓展人際網絡;(四)家庭:給予適切期待,尊重音樂資優生之生涯抉擇的自主權、多方培養日常生活能力;以及(五)未來研究:逐年擴大追蹤調查範圍、增加研究對象、持續縱貫研究、各類特殊才能學生對照研究、跨領域合作研究等。Item 以德國民謠探討音樂與地理之統整教學(2002) 許慧寧為因應即將於民國九十一年九月實施的國中九年一貫教育,配合教改之基本理念與精神,本研究嘗試以德國民謠做為「藝術與人文」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統整設計之橋樑,目的在將音樂投射到地理的大環境來欣賞,並帶入人文層面的認知,引發學生對人文的關懷,養成接納多元文化的國際觀;透過跨領域的協同教學或單元主題的課程統整教學設計,提昇音樂教師的教學效能。 本研究第一章首先探討德國民謠與當時社會歷史的發展背景,比較北、中、南德在人文、地理環境上的差異所造成各區民謠風格的獨特性。第二章則從十一位德國作曲家的出生地,分析民謠和地緣對作曲家創作的影響情形,並研究其引用德國民謠之作品。第三章再依據前兩章的發現,設計完整的課程統整方案架構、教學活動計畫、學習目標、教案與學習單;透過教學實驗的檢視,證實由德國民謠導入音樂與地理課程統整的可行性。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九年一貫課程「藝術與人文」和「社會」跨領域整合之教學模式,做為教科書出版商或有意開發跨領域統整課程設計的教師參考之用;不過,教學實驗也發現這項統整教學雖可橫向連結不同領域的知識,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增進學習成效,但是教學時間較長,對於有進度和升學考試壓力的「社會」領域而言,的確不易配合實施。因此要落實九年一貫的理念與精神,唯有教學正常化一途。Item 從電腦與音源技術的應用探討音樂創作結合數位的理念與實踐(2009) 羅元豪「數位」這個名詞在現今的文化、藝術以及各領域中,已是當代最為嶄新與代表性的技術,數位的發展便利了人類的生活,數位也滲透各種領域。在音樂藝術領域上數位可以結合表演、創作、也可使用在教學上,尤其在創作領域中透過數位更可以創作出與以往不同的音樂形式;音樂結合數位所產生的數位音樂是以另一種新穎的型態來「表現」音樂,數位音樂也大幅的改變了創作的方式,音樂作品不再像過去只能靠真人來演出,現今作品可透過軟硬體的音源來發聲,亦可創造出與傳統樂器所無法發出的聲響,透過強大的電腦軟體音源可以使作品滿足作曲家、演奏家的需求,也使得音樂有另一種風貌。 本論文將從電腦音樂的概說、音源技術的理論發展之沿革論述,從歷史發展的軌跡演變至現今常用的技術作為其主要論述,並將其可行的技術實踐在個人的創作作品。Item 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2007) 潘玟蒨接替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1862-1918)、拉威爾 (Maurice Ravel, 1875-1937)之後的法國作曲家們,雖然無法以個人之力來超越前輩的軌跡,但在「法國六人組」(Les Six) 的努力之下, 推動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音樂新風格的形成。 「法國六人組」的成員彼此熟識、志同道合,但每位作曲家的風格與發展卻截然不同。其中最早被肯定的作曲家是大流士‧米堯,並且也是六人組中,與浦朗克能夠長期受到歡迎的作曲家,尤其在他長達八十二年的生涯中,留下大量的作品,更為二十世紀的法國音樂增添更多風采。 此首《小奏鳴曲》,是米堯為單簧管所創作的作品中較早期的作品,其豐富的和聲手法、強烈的力度對比以及看似簡單卻艱難的技巧寫作,充分地將單簧管寬廣的音域和多變的音色變化表現的淋漓盡致。因此,筆者以此首樂曲作為本篇論文的研究主題,期望以此提供一些心得,讓單簧管同好們能更了解米堯這位作曲家的音樂及風格。 本文主旨為探討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的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兩大主題,共有四個章節依序討論。 第二章主要介紹米堯的生平及其音樂創作風格。米堯可說是二十世紀最勤奮的作曲家之一,其作品編號到441,幾乎涵蓋了各類型的創作;除此之外,米堯的作品不易劃分階段,創作手法也十分多元,在其廣泛採用的各種手法中,以複調(polytonality) 為其音樂風格的最大特點,將在此章節中加以討論。而在本章節的最後將米堯為單簧管所創作的作品 (以獨奏作品為主),簡略地介紹其的創作背景、作曲手法以及主題旋律。 第三章是以本論文主題米堯《小奏鳴曲為單簧管與鋼琴作品》為主,分五節從創作背景、樂曲主要的創作手法、樂曲分析等觀點來探討此作品;並以此作為第四章節樂曲詮釋上的重要依據。 第四章是以筆者觀點來探討此曲在演奏上詮釋方式,並將筆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點來作說明。Item 卡爾˙尼爾森長笛協奏曲研究與分析(2006) 高慈; Tzu Kao卡爾․尼爾森為丹麥著名的作曲家,他在丹麥的地位就有如史麥塔那於捷克;西貝流士於芬蘭般,有同等的重要性及指標性。丹麥政府甚至將尼爾森的肖像印在全國通用的貨幣上。 尼爾森在世時所譜寫的無數歌謠,就已被孩童普遍傳唱,而教堂中,也一直在傳誦尼爾森譜寫的讚美詩。儘管如此,丹麥以外的人們對尼爾森所的音樂仍然所知無多,直到1974年,伯恩斯坦指揮紐約愛樂,錄製尼爾森 全集後,情況產生戲劇性的變化,丹麥以外的人們開始接觸尼爾森美好的音樂,且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錄製尼爾森的作品。 在以下的章節中,筆者將全文分為四大部分―作曲家的成長背景與學習歷程、長笛協奏曲之發展、創作歷程、以及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期望能經由這些章節的呈現,對本曲有詳細且全盤性的理解,進而在詮釋本曲時,能有十足的把握以及深厚的理論基礎,將本曲演奏的更加動人!Item 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2007) 紀雅真; Ya-Chen CHi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了解我國國民中學音樂教學評量實施情形、教學評量實施成效與困擾評量實施之因素,並探討音樂教學評量相關議題。研究者以自編之「國中音樂教學評量實施情形調查問卷」為工具,對台北縣、市公立國中348位音樂教師進行普查,總計有效回收問卷232份,回收率為67%,問卷回收資料以描述統計之次數分配、平均數、標準差,及百分比方式進行分析,並整理歸納開放式問題所得資料。本研究所得結論如下:(一)整體來看,我國音樂教學評量具有多重功能,成績計算方式周全,部分評量實施符合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之理念。(二)音樂基礎、歌唱、樂器、創作與音樂欣賞五大類別的評量各具特色,在評量內容、方式、次數、參與評量人員與成績報告系統上有所差異。(三)教師自評結果顯示音樂教學評量具有高成效。(四)「音樂教學節數少,可供評量時間不足」、「班級人數過多」為困擾我國音樂教學評量實施的主要因素。(五)音樂教師多認同多元音樂評量的理念,但對音樂多元評量是否造成教學負擔的看法較為分歧。(六)音樂課程在學校教育中仍較不受重視,使音樂評量實施備受限制。最後依據研究結果,對國中音樂教學評量、教育行政單位與未來研究提出建議。Item 從我的作品談琵琶音樂的創作(2007) 劉欣宜琵琶的音色、指法、與時間觀是在寫作琵琶音樂時必須了解與掌握的特色;研究者本者對琵琶音樂的熱愛,在汲取傳統的精華與加入創新的想法中取得立足點,希望透過文獻的研讀與創作的實踐,在研究與分析之後,研究者將所理解與發現的寫作技巧做有系統的整理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