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工程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5
沿革
科技與工程學院(原名為科技學院)於87學年度成立,其目標除致力於科技與工程教育師資培育外,亦積極培育與科技產業有關之工程及管理專業人才。學院成立之初在原有之工業教育學系、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圖文傳播學系等三系下,自91學年度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該所於93學年度起設立學士班並更名為「機電科技學系」。本學院於93學年度亦增設「應用電子科技研究所」,並於96學年度合併工教系電機電子組成立「應用電子科技學系」。此外,「工業科技教育學系」於98學年度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朝向培育科技產業之人力資源專才。之後,本院為配合本校轉型之規劃,增加學生於科技與工程產業職場的競爭,本院之「機電科技學系」與「應用電子科技學系」逐漸朝工程技術發展,兩系並於103學年度起分別更名為「機電工程學系」及「電機工程學系」。同年,本學院名稱亦由原「科技學院」更名為「科技與工程學院」。至此,本院發展之重點涵蓋教育(技職教育/科技教育/工程教育)、科技及工程等三大領域,並定位為以技術為本位之應用型學院。
107學年度,為配合本校轉型規劃,「光電科技研究所」由原隸屬於理學院改為隸屬本(科技與工程)學院,另增設2學程,分別為「車輛與能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及「光電工程學士學位學程」。
News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國中STEM資優課程內涵發展之研究(2022) 黃士瑋; Huang, Shih-Wei本研究旨在發展臺灣國中STEM資優課程之內涵,透過德懷術邀請十二位專家組成專家小組,其中包含科學、科技、工程、數學與資優領域的十位大學教授,以及兩位現職國中資優教師,以專家自身經驗以及各自領域之專業知識提供相關意見,協助發展臺灣國中STEM資優課程內涵。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透過兩回合德懷術問卷調查,將培育臺灣國中資優學生的跨領域研究知能、跨領域研究能力與跨領域專業倫理三項目標作為臺灣國中STEM資優課程的學習目標。另外,此課程以工程設計作為跨領域研究方法,發展出合計十九項學習表現與十六項學習內容,作為臺灣國中STEM資優課程內涵。本次研究成果除了可供臺灣未來於資優人才培育的相關政策與計畫提供建議,更可使現職資優教師於未來在規劃與實施STEM資優課程時,可以此課程內涵作為課程規劃之參考。Item 職前科技教師的工程設計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2021) 高敏華; Kao, Min-Hua工程設計流程在當前的科技教育中被廣泛地提起,然而對於教師該如何教學卻少有文獻探討且多仰賴在職教師的自行解讀,而這對於科技教育將成為一大缺口。也因此,本研究旨在透過德懷術,邀請15位工程設計教學專家,包含七位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及八位工程設計與科技領域教學的專家教授組成德懷術小組,以協助職前教師培養工程設計教學專業能力的角度,分析工程設計教學能力之細項內容,並有效整合科技教育學者專家與高中生活科技教師的實務經驗,以此建立一套工程設計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依據研究結果,最終本研究共進行兩回合的德懷術問卷,發展的工程設計教學能力指標包含九大面向,依序為,「界定問題」、「蒐集資料」、「發展解決方案」、「選取最佳方案」、「建構模型」、「測試」、「討論結果」、「重新設計」以及「完成設計」,同時亦依據研究結果編製34個能力指標。本次研究成果除了能協助職前科技教師了解未來在進行工程設計教學時所應注重的教學能力外,也能建立科技教育專家學者在工程設計教學的討論平台。Item 我國高級職業學校資料處理科學生應具備專業能力之研究(2007) 陳宗呈; CHEN-TSUNG CHENG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發展高級職業學校資料處理科畢業生畢業時所需具備的「資料處理專業能力之項目」,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運用學科轉換法與德懷術(Delphi Technique)問卷調查針對大專院校講師、企業界中層主管與高職資料處理科教師等作研究對象,本研究主要結論摘要如下: 1. 資料處理科資訊能力部分共六個單元和一百五十八項專業基本能力:其中「非常重要之基本能力」,共計有八項;「重要之基本能力」,計有一百四十一項;「普通之基本能力」,共計有九項。 2. 我國現行標準主要著重於資訊深入專業課程部分如:程式語言、微算機系統等,然資料處理科與資訊科學生最大不同點在於資處科主要以基礎文書、資料的處理,故在課程安排及規劃上仍可稍作調整。 3. 目前學校主要著重於升學的考量,而忽略學生的專業能力及產業界的需求,故本研究對照日、英及國際資訊標準發現,目前國際主要資訊基本能力是以程式應用、文書處理與網路運用為主,故學校應可將這些列入學習重點,並輔導學生參加檢定考取證照以增強學生的競爭能力。Item 台灣民宿經營管理人員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2012) 余靜佳; Chin-Chia Yu本研究旨在建構台灣民宿經營管理人員所需能力指標,並評定能力指標之相對權重。本研究以觀察訪談民宿業者、德爾菲問卷調查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篩選及確認台灣民宿經營管理人員應具備之能力構面及指標。本研究所建構出的能力指標,可分為知識、技能與態度等三大層面,包括「財務、行銷等管理知識」、「政策與法規知識」、「餐飲、旅館經營及園藝的相關知識」、「企劃與執行能力」、「人際網絡與溝通能力」、「餐飲專業技術能力」、「房務與環境整理能力」、「庶務管理能力」、「在地深耕的能力」、「知識分享與導覽能力」、「不斷學習與創新的熱忱」、「樂觀與開朗的性格」等十二個向度與65個能力指標細目。並透過AHP層級分析法評定各指標之相對權重,結果顯示對民宿經營管理者而言,人格特質、態度與動機之重要性遠高於認知能力和技術能力,且民宿經營上最重要的能力指標是「以顧客需求為優先的服務信念」。最後,根據研究所得之結果,對政府相關單位、民宿經營管理人員及後續研究提陳具體之建議。Item 企業數位學習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2007) 陳立蘋; Chen Li-pin教育訓練成效評鑑可以衡量企業投入的成本與員工的學習是否有所成效,是完整訓練方案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此本研究欲以Kirkpatrick的四層次評鑑理論為基礎,兼以文獻、相關研究探討綜合歸納建構出合適的企業數位學習評鑑指標,以供企業進行數位學習評鑑時之參考。 本研究以德懷術進行研究,所建構之數位學習評鑑指標其架構包含三個評鑑層面(背景資訊輸入、方案設計、成效評鑑)、十三個評鑑指標(組織現況調查、學習平台、資金、方案人員、需求評估、計畫、設計發展教材、教材品質管理、反應、學習、行為、結果、ROI)及六十一個評鑑項目。 本研究可供組織在進行數位學習時,有一個評鑑的依據,管理者可以依據本研究之評鑑項目,檢核該組織進行之數位學習, 而後續研究者,可以根據各個面向,深入發展合適的評鑑項目,或可以對數位學習做現況調查,針對其導入的流程、評鑑方法等面向進行研究。Item 建構服務科學準備度指標之研究-以S科技服務公司為例(2010) 戴啟民; Chi-Min, Tai服務業與經濟成長的關係一直是現代服務經濟研究中的核心問題,如何計量服務的生產力和服務創新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服務科學是研究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和原則管理服務的組織過程和資源,以改進服務的性能和成本。 本研究旨探討適用於3C售後服務業之科學準備度指標,以及準備度指標之相對權重,並採德菲法與層級程序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蒐集、分析與建構服務科學準備度指標。根據研究結果共分為財務、顧客、程序、學習與成長及人性系統等五大構面與12個準備度指標項目和39個指標內容,並透過AHP評定各指標之相對權重發現以服務站為最適合優先導入單位。研究結果期能具體對有關企業機構、企業主管與專業人員提出應用之參考,以及予後續研究者具體之建議。Item 會展人員專業職能之研究(2017) 趙上閔; Chao, Shang-Min隨著亞太經濟圈的形成,全球會展產業發展中心移至亞洲,由於臺灣的地理位置優越,近年來也舉辦過許多國際大型會議展覽,且伴隨著臺灣高鐵、機場捷運、輕軌等等的通車,各地交通的便利性提升,將會有助於會展產業的蓬勃發展。 本研究主要探討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因為臺灣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的會議及活動規劃人員職能基準更新日期久遠,有鑑於此本研究將會重新結合臺灣、美國、澳洲對於會展人員職能的闡述,並邀請總共10位產、官、學專家共同參與,經由文獻分析與產業相關資訊收集,發展出德菲法初稿,經歷專家內容效度審查,發展出德菲法三回合問卷意見調查,且每回合描述性統計方法分析,進行會展人員的專業職能之探究。 研究結果發現會展人員之職能內涵,主要有5項工作職責、10項工作任務、12項工作產出、42項行為指標、28項知識、32項技能與14項一般能力與態度之職能。最後並依據研究結果,對於會展產業提陳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期望協助會展專業人才培訓,減少學用落差,提升我國會展產業的競爭力。Item 企業諮商人員能力內涵之研究(2005) 鄭意儒; Yi-Ju cheng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諮商人員所需之能力內涵以及分析企業諮商人員具備此能力的重要性,同時綜合分析研究的結果並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企業諮商人員的甄選、發展以及培訓之參考。 本研究首先蒐集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歸納,探究企業諮商人員的能力內涵。隨後訪談二位現職企業諮商人員。經過文獻探討與專家訪談過程,編製出「企業諮商人員能力內涵之德懷術(Delphi)調查問卷」,再邀請專家確認德懷術問卷。在實施德懷術問卷調查階段,針對企業諮商人員及相關領域學者共計十六人,進行三次的意見徵詢。經由德懷術調查所得資料,以平均數、眾數及四分位差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本研究所建構出企業諮商人員所應具備的能力內涵,主要分成知識、技能和人格特質三部份,經過三回問卷施測後,整合專家意見,依重要程度及專家共識程度的評定結果,獲得研究結論如下: (一) 知識部分涵蓋6個主構面及30個能力項目。主構面依重要程度依序為:「掌握組織狀態」、「了解員工健康」、「籌劃教育訓練」、「專業發展」、「研究與調查」、「重視環境變遷」。 (二) 技能部分涵蓋7個主構面及28個能力項目。主構面依重要程度依序為:「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實施測驗評量」、「溝通與協調」、「宣傳與提倡」、「顧問與諮詢」、「協助人力資源管理」。 (三) 人格特質部分涵蓋3個主構面及21個能力項目。主構面依重要程度依序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人我交往」。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下列建議: (一) 給企業界的建議。 (二) 給企業諮商人員培訓機構的建議。 (三) 給企業諮商人員的建議。 (四) 後續研究的建議。Item A study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idea generation techniques(2005-09-01) Hong, J. C; Hwang, M. Y; Lin, C. L; Cheng, C. M.Idea generation techniques have been widely recognized as highly useful tools for generating ideas to solve problem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why some techniques are used more often than others in different contexts, survey questionnaires were delivered to professional consultants with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using idea generation techniques.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applicability of ten selected idea generation techniques in twelve idea generation contexts based on Rhodes’ theory and the six Ps (person, process, product, please, press, persuasion and place) of creativit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ay serve as guidelines for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idea generation techniques and help to optimize selection of techniques and maximize effectiveness of idea gen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