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反政治正確」的「地獄哏」風格言論論述分析──以PTT八卦板為例
    (2020) 蔡柏宏; Tsai, Bo-Hong
      本論文由網路模因(Internet Memes)的觀點出發,觀察臺灣最大的電子布告欄系統(Bulletin Board System, BBS)──批踢踢實業坊(PTT)中,鄉民談及「反政治正確」的「地獄哏」時,如何透過文字上的論述,合理化現實社會中,多半會被視為具道德疑慮,甚至強化針對特定群體之仇恨的言論。   「反政治正確」(Anti-Political Correctness)意指近年國內外社會存在著的一股對於「正確的指稱」,乃至保障社會中相對少數、弱勢群體的「政治正確」感到質疑,甚至反感的氛圍。而「地獄哏」(Hellish Gags)則是網路模因中特殊的一支,常於鄉民發揮創意產製的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中,幽默、戲謔地看待他人不幸的經歷,或先天、非自願造成的外在特徵,隱含道德疑慮。不過,卻也時常因文本呈現的手法太過獨特,使閱聽者「忍不住覺得好笑」,游移於「道德」與「不道德」間的模糊地帶。本文發現,「地獄哏」因其敘事手法的「搞笑」與「有趣」而相當吸引人,道德疑慮在此情境下,經常是被「擱置」不談的,著重於「好玩」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地獄哏」等反政治正確的敘事風格,卻也時常作為鄉民針對過往被視為理所當然、位居「主流」的說法及觀點表達質疑,以及提出獨到見解的途徑。許多時候,字裡行間時常透露鄉民對於「政治正確」的重新解讀,甚至反感。   實際案例上,本文透過論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DA)探究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之間,八卦板極具爭議的事件──「馮魏石事件」中,鄉民集體起鬨、鬧板,以及大眾媒體之網路綜合報導等因素交互影響的同時,鄉民在貼文、留言裡再現出的性別、社會秩序。研究發現,鄉民對於「道德有瑕疵」,進而在關係中「背叛」既有伴侶的女性,以及與社會多數之既有印象差異過大,卻享有政策優惠的原住民等少數群體相當敵視,展現明顯的網路厭女(online misogyny)氛圍,以及劃分我群、他群的現象中,逐漸累積、激化的敵意。更因參與者眾,使得個別鄉民所感受到的罪惡感因責任分散心理(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等因素而減緩,從而使諸多涉及敵視、仇恨的網路言論更形極端。   除了分析網路語料,本文亦透過半結構式訪談,以PTT站內信功能與線下人際關係的相互介紹等方式,觸及熟悉PTT文化,且對政治不正確,以及「地獄哏」等網路模因、論述上的風格感興趣的受訪者。訪談發現,此類玩笑等敘事手法的社會及文化意義,並不僅止於表面的「恰當」與「不恰當」,還涉及諸多言說者與閱聽者之間,關於「意義產製」及「能否解讀」的關係。對部分受訪者而言,「地獄哏」是極具創意的敘事手法,其中獨特、游移於「道德」與「不道德」間的「技巧」與「哏」,是此類文本在網路社群中吸引關注,甚至受歡迎的重要因素,與歧視、惡意沒有必然關聯。但另一方面,難以接受這般玩笑的受訪者,則將「地獄哏」視為一種以「開玩笑」為名,試圖包裝、淡化隱含在網路模因中的惡意與仇恨的手法,著重於其中的道德疑慮。   整體而言,本文觀察到PTT等網路社群中,存在著針對過往看似合理、理所當然的「政治正確」背後,亦時常使非屬狹義的弱勢,卻同樣「過得不太好」的社會成員(本文稱之為「弱勢的多數」)感到極大的相對剝奪感。諸多看似政治不正確的網路起鬨、集體鬧板等現象,很可能有助「弱勢的多數」抒發現實生活中的憤恨與不舒服,或至少透過這樣的方式,使自身得以「被看見」。但另一方面,亦可能因PTT等線上環境中的匿名、去社會線索等因素,激化更多具道德疑慮,甚至敵視、仇恨特定對象的言論。使得透過網路模因等形式傳遞的玩笑及言論背後,所隱含的政治不正確,乃至反政治正確的議題,值得持續關注。
  • Item
    華語學習者之定式篇章標記語使用研究- 基於教學觀點之考察
    (2012) 李明懿; Ming-yi Li
    本論文基於教學觀點考察華語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 定式篇章標記語同時兼具定式語的特性和篇章標記語的功能,在篇章上扮演銜接與延展的角色。華語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的表現可同時反映其語彙和篇章表述的能力及發展特徵。然而,過往相關研究或未重視定式語在篇章教學的重要性,或未從中介語角度觀察學習者篇章標記語之使用特性,緣此,本論文考察初、中、高三組非母語學習者寫作文本中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情形,並獲得以下成果:其一,依據系統功能語言學之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的假定(Halliday& Hassan 1976, Halliday 1994, 2004),觀察到學習者寫作所使用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在語篇(Textual)功能面向可分為管領、連接和終止三種標記;概念(Ideational)功能面向包括經驗概念和邏輯概念。其中,經驗概念可將學習者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分為場域、情態和關聯三類概念標記。邏輯概念則包括限定、推進、因果、順序、分列、附加、轉折、對立、歸結等9種邏輯關係標記;人際(Interpersonal)功能面向上則可分為描述、聲明、議論、致意、設問、解說、反對、推斷、結語等10類標記。其二,從不同的功能面向之分類、次分類觀察定式篇章標記語的形態和使用分布,由此獲知學習者寫作時華語定式篇章標記語形式和語義功能特性和三種純理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其三,觀察到初、中、高三種程度級別的學習者寫作資料中出現的定式篇章標記語形態及使用量不同,此差異與學習者語法、語義之習得過程有關;其四,本論文比較高級學習者的議論文和記敘文,印證寫作文體對學習者定式篇章標記語之使用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最後,本論文檢視初、中、高級四套華語教材中定式篇章標記語的相關教學內容,並依據前述之分析和觀察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教學啟示和建議。
  • Item
    中日電視廣告語篇之跨文化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3) 楊弦陵; Hsuan-ling Yang
    本研究以跨文化視角比較同屬東方文化下、以集體主義和高語境文化為主的中日電視廣告語篇。綜觀過去研究,探討集體與個體主義、高語境與低語境文化的文獻主要針對東、西方的差異,缺乏同屬東方或西方文化範疇下不同國家的對比研究,例如中文與日文。而廣告可視為文化的載體,在廣告媒體中,電視廣告的使用最為廣泛,然而國內電視廣告研究多從廣告學與行銷視角出發,缺乏語言學層面的分析;西方研究廣告語言的文獻多著眼於廣告中零散的詞句,未將廣告視為一完整的語篇剖析整體。再者,電視廣告語篇研究未曾出現將結構、形式與訊息結合之文獻,因此本研究欲探討中日電視廣告語篇結構類目、表現形式與訊息策略之跨文化分析。 本研究語料取自2012年九月至2013年一月的台灣無線及有線電視台與日本廣告頻道網站,質化與量化之分析結果顯示,中日電視廣告語篇偏好使用不同的結構類目、表現形式與訊息策略,中文電視廣告偏好「說理式」,以直接與產品相關的訊息或產品名稱開頭,闡述產品「使用功效」、「產品特點」等訊息策略,不重視情境脈絡,較傾向低語境文化特色,需要精準無誤的言語表達,對語境的依賴程度低,亦著重交際主體;日文電視廣告除了「說理式」以外,亦經常出現「情感式」使用與產品無關的訊息展開廣告,發展出敘事或戲劇,結合音樂、歌曲呈現「觀眾生活」訊息策略中的特定語境,符合高語境文化特徵,不重視外顯的口語訊息,重要訊息通常表現在時空、情況、與關係等情境線索,亦著重交際客體。 本文最後歸納研究結果,針對日籍學習者聽說課中的文化教學提供教學資源和教學建議,期能將中日跨文化知識實際運用於第二語言教學課堂中。
  • Item
    現代漢語數量定語組的語法意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
    (2012) 簡恬佳
    綜觀漢語語言學論述,「數量定語組」以「量詞」為討論中心,位置多半放在漢語詞類介紹。而其內容則以量詞的分類、量詞與名詞的搭配為重心。而觀察對外華語的教材,「數量定語組」同樣以「量詞」為教學中心,教學時間點絕大多數在初級的最初幾課,內容則不談量詞的分類,而以量詞與名詞的搭配,以及數量定語組的句型變化為主軸。有鑑於此,本文以語法意義、篇章及語用三大層面為架構,將數量定語組系統性地整合、分析。 在語法意義的層面上,本文由數詞、量詞的成分加以探尋,總結數量定語組的語法意義有三:「計數義」、「計量義」與「分類義」。而面對數量定語組的三個句式,語法意義穩固不變,即使省略式1和省略式2會依著語言形式的省略而缺省相關的語法意義上,但其意義並非完全消失,而能藉由其他語言成分或受話者自行補足。在篇章層面上,本文從指稱加以探究,完整式與省略式2主要指稱無定詞組,然與其他語法成分結合時,可能產生改變,也可能違反信息結構原則;而省略式1同樣以指稱無定詞組為主,然而當省略式1與其他語言成分結合時,便隨之改變,甚至違反信息結構原則。說明語言成分上的限定,凌駕於信息結構的約束。而語用層面上,本文認為省略式1有「弱化」的語用功能,能削弱發話者的主觀態度,形成輕鬆、隨意的情境;而當完整式表達泛指時,則產生「情感投入」的語用功能,使受話者更能投入到情境之中,感同身受。 最後,本文檢視四套經典教材內容,教材都在初級程度時介紹數量定語組的語法,但較缺少對數量定語組及其成分簡明清楚的說明,也缺乏在篇章、語用層面上的說明。因此,本文提出幾點教學建議,認為應先建立數量定語組的概念,說明以簡要為宜。其次,依序由語法規則、句式、語法意義的介紹,再進入語用及篇章層面的教學及練習。此外亦應考量學習者母語,使數量定語組的教學更為完整,能兼顧系統性與實用性。
  • Item
    G.K. 切斯特頓《布朗神父探案全集》系列中的東方形象塑造
    (2013) 張舒妍; Shu-Yan Zhang
    G. K.切斯特頓創作的偵探小說《布朗神父探案全集》,處在外表精明的偵探和物證推理搭配的偵探小說黃金時代,創造出一個外型平凡的宗教人物式偵探,搭配心證推理的辦案方式,不僅是偵探小說史上的先例,同時也是他個人對19、20世紀歐洲世界由人文、科學甚至神祕主義思想主導社會趨勢的反省跟質疑。 而這種反省跟質疑也反映在他對東方的評論,以及小說中顯現的東方形象。切斯特頓的東方經驗雖然最遠只到埃及,但他既是記者、時事評論家以及作家,使他在19、20世紀這一個歐洲帝國主義下的東方話語權高漲的年代,不論在現實生活的評論中對東方的評述,或是虛構世界中運用東方達到的故事效果,東方也都能成為他信仰傳達話語的工具。在現實生活中,他極力反對歐洲人對東方自中世紀就存有的神祕論調,鼓吹真正神秘的、難以理解的是存在西方的基督信仰;在小說中,他經常在情節發展中首先運用東方使案件達到神秘的效果,目的是憑藉布朗神父的智慧和那從信仰上明白人類本性的破案,最終消解東方的神祕性。他對東方話語的運用,與同時代強調科學、人文的歐洲人不同,但面對東方,他那認為東方人亟需福音的心態,又與歐洲信仰的殖民心態相近。 本文回顧歐洲從13世紀以降到20世紀,歐洲的東方形象差異跟轉變,指出生活在19跨20世紀的切斯特頓,小說中提到的東方形象,如:人物樣貌、傳說詛咒、象徵物等等,與東方的歷史傳說做對照,尋找切斯特頓在文本外,可與東方的歷史訊息相對應的部分為何。接著以結構主義敘事學的分析方式,探討創作時與社會切割開的切斯特頓,如何藉由東方的元素影響案件,或是結合他自己的東方觀看和經驗來想像、創造及呈現出的東方人物、時空、神秘感等等,循序漸進地解構東方。 最後可以看出,切斯特頓對東方的話語權,展現在他文本外真實生活對「不神秘的東方」的鼓吹,以及在小說創作文本內的虛構東方,和文本自足後切斯特頓試圖隱含在文本後,交由不可靠敘述者講述故事,並對其隱含讀者傳達信仰真相的期待感。東方在切斯特頓兩種情境下的存在,真實的反映了薩依德「東方主義」對帝國主義東方話語權的真相,亦即東方不是一個實體,而是傳說、觀看加上逐步成熟的意識形態下集體記憶的產物。
  • Item
    「卻」和「倒」的篇章與語用功能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0-07-31) 陳俊光
    本研究主要探討轉折副詞「卻」、「倒」之間的差異。過去文獻對兩者的討論大 都停留在語義和語法層面。一方面,文獻的分類往往將語義和語用混為一談,多將「卻」、 「倒」在特定語境之下所衍生的語用意涵,歸於其核心語義之內,因此本研究的目的之 一,便是釐清「卻」、「倒」的基本核心語義和語用衍生義。另一方面,文獻的探討也 大都僅著眼在兩個副詞單句方面的句法制約,然而語言實際交際中的基本單位並非詞彙 或句子,而是表達完整思想的篇章,說話者藉篇章功能使語言和語境發生關連。因此, 本研究計畫冀望能超越傳統在語義、句法的描述,進入篇章和語用言功能的探討。在篇 章方面,本研究計畫欲探討「卻」、「倒」在篇章是否能承載焦點信息,以及其在篇章 中所能拓展文意的超句範距為何;在語用方面,本研究欲檢視說話者在使用「卻」、「倒」 時,是否帶有不同的語用預設、意圖、態度等,以及這些語用功能是否/如何透過特定 的語用原則(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關聯理論)來達成。 本計畫的研究方法乃先透過文獻探討與批判,以建立「卻」、「倒」之的理論架構, 從而初步提出以下三個研究問題,然後再透過大量的實際語料加以驗證。 (1)「卻」、「倒」是否有不同的篇章範距和焦點功能? (2)「卻」、「倒」是否有不同的語用語設? (3)「卻」、「倒」的用法,兩岸是否有所差異? 本計畫嘗試補足先行文獻的缺口,將主要重點放在「卻」、「倒」的篇章和語用 功能之探索。不過也嘗試釐清兩者的語義功能和句法制約,使這三個語法點能獲更全面 的探討,以達到結合語言形式與溝通功能的目標。同時能呈現從句法、語義至篇章、語 用功能的漸進式教學原則。 以下為本計畫的三個研究步驟: 第一:釐清「卻」、「倒」的語義功能和句法制約 第二:探索「卻」、「倒」的篇章和語用功能 第三:將「卻」、「倒」的語義功能、句法制約、篇章功能納入教學語法的架構中,以 循序漸進的連續面來達成教與學的目標,同時考慮兩岸在使用上的異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