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從全語言觀看馬來西亞幼兒華文教學 —— 以 Z 幼兒園為例
    (2024) 黃怡熒; Ooi, Yi-Yin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華文教育在當地扮演重要角色。近年來,馬來西亞幼兒教育領域備受關注,強調通過營造真實、自然和有意義的語言環境,促進幼兒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然而,過去對於幼兒華文教學的研究相當有限。有鑑於此,本研究選擇以全語言觀為視角,深入探究馬來西亞幼兒華文教學的實際情況,期望為該領域研究提供新視野。本研究以馬來西亞Z幼兒園為個案,探究該園小象班和小兔班幼兒華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研究透過觀察記錄、收集幼兒作品、訪談教師和家長質性研究方法,獲取資料並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小象班和小兔班在課程設計與實施方面,秉持「以幼兒為中心」的理念,將華文教學貫穿於日常活動中,為幼兒營造豐富真實的華文學習環境。他們的課程活動設計生動有趣、貼近幼兒生活,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擬、遊戲互動等,激發幼兒學習主動性。同時,教師還將華文教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培養跨學科綜合能力。在教室環境布置及教學材料運用上,兩班區劃出七大區域,緊扣幼兒興趣愛好,為他們提供自主探索、動手實踐的機會。教師靈活運用多元教具,將抽象知識具體形象化,豐富幼兒學習體驗。在教材選用上,圖畫書和開放性學習單的運用契合全語言理念,但園方自編作業仍存在偏差。研究指出,在全語言下,幼兒、教師和家長分別扮演不同角色相輔相成。幼兒是自主探索者,教師是語境營造者、活動設計者和文化引路人,家長則為幼兒營造良好家庭語言環境,共同為幼兒華文能力的提升做出重要貢獻。推行全語言觀過程中,難免面臨教師專業發展、教學資源等方面的挑戰,但通過教師培訓、校際交流、優化資源、加強家校合作等一系列有效策略予以應對,充分發揮了全語言觀的優勢。
  • Item
    馬中關係對馬來西亞南海政策影響之研究:以納吉政府(2009-2018 年)為例
    (2022) 顏俊祥; Gan, Chung-Siang
    關於馬來西亞政治與經濟發展之相關研究多以馬哈迪作為研究主體,即探討馬哈迪對馬中關係或馬國南海政策之影響,抑或以「後馬哈迪時代」作為分析途徑,探討繼馬哈迪以後的兩任首相如何依循馬哈迪政府的對中與南海政策持續發展相關政策。然而,本文旨在以前首相納吉為研究主體與背景,分析納吉政府的馬中關係發展,並瞭解馬中關係對納吉政府的南海政策所產生之影響為何。在納吉任馬國首相期間,馬中關係無論在經濟貿易、社會交流及國防安全等層面,其合作緊密程度可說是達致歷史高點,尤其在經貿層面。始於 2009 年,中國連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並且中國領導人在 2013 年將中馬關係升格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指兩國未來無論在經濟貿易、社會文化、國防安全等層面,將擁有高度且重要的合作潛力。儘管如此,馬中關係亦並非毫無齟齬,尤其兩國於南海地區擁有主權重疊爭端,而在納吉任政年間,中國基於「九段線」歷史主張在南海的維權作為乃愈趨激進。對此,納吉政府的南海政策制定與實施勢必得格外謹慎與彈性,以免主權爭議破壞馬中友好關係,進而對馬國經濟發展形成重大衝擊。經本文分析與瞭解,納吉乃延續前首相馬哈迪的南海政策基礎,即藉由「有限扈從」、「約束力交往」、「務實經濟」、「優勢阻斷」,以及「間接制衡」等方式對中國採取「避險策略」,以此維護馬來西亞在南海的主權利益,同時也能維續馬中友好關係。
  • Item
    唱自己的歌:1970年代後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比較
    (2019) 李明釗; Lee,Ming-Chao
    1970年代是華語、粵語流行音樂發展的關鍵時期,又稱之為「唱自己的歌」的年代。台灣客家音樂,受當代「民歌運動」、「粵語歌曲興起」啟蒙,以及「1988還我母語運動」之影響,開啟了近代台灣客家流行歌曲創作之風氣。而馬來西亞客家音樂,受當時香港流行文化、粵語歌曲興起之影響,開始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歌曲發展歷史。 本文回顧客家流行歌曲之發展過程,以《無緣》與《巴刹風光》兩張唱片為研究起點,進行台灣、馬來西亞四十年來客家唱片之比較。1970年代後是台灣客家流行音樂的轉類點(1981年),卻是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的起始點(1977年)。雖然台馬兩地客家音樂均受當代華人音樂之影響,但客家歌曲內容表現及音樂風格,走向截然不同的路線。台灣強調文化傳承,傳統與創新並進,而馬來西亞缺少傳統元素,以當代熱門流行曲翻唱為主,但兩地唯一共通點是音樂內容受當地社會環境影響。如今台灣客家流行音樂正蓬勃發展,唱片數量為全球之冠,但馬來西亞客家流行音樂現況早已不復當年,斷層十分嚴重。 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音樂曾經在1990年代有過交流合作,但時期不久。如今在台灣政府新南向政策鼓勵下,台灣與馬來西亞客家文化交流頻繁,更拜網路社群所賜,讓兩地音樂人有機會跨國交流,也預告了未來客家音樂跨國合作的新趨勢。
  • Item
    網路連結母國: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的社群媒體使用與離散國族主義
    (2020) 劉欣彥; Liu, Hsin-Yen
    本論文借助Youna Kim(2011)一篇〈Diasporic nationalism and the media: Asian women on the move〉的研究中對離散國族主義(diasporic nationalism)的討論,將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視為一個離散群體,進一步探討該群體在台灣這個異國環境中求學時期的社群媒體使用。包含他們如何在臉書上分享母國(馬來西亞)的景觀或訊息,這個過程是如何形塑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對母國(馬來西亞)的認同以及離散國族主義的生成。Youna Kim(2011)指出的離散國族主義的形成包含了參與了「跨國的流動」的人們,由於在異國感受到「社會排斥」或陌生感,因而在此過程中產生「反應式」(reactionary)的國族主義。 本研究發現,社群媒體確實提供了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一個很重要的情境,這個情境給予他們發展對母國(馬來西亞)的認同與離散國族主義有很大的推動效果。首先,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使用了四種談論國家(talking the nation)的方式,包含「宣稱我是誰」、「向他人推廣母國」、「母國特色的反思與再認同」以及「對凝聚國族事件的關注」;以及兩種差異的指認:「多元文化」和「社會進步」。以上奠基於他們在跨國流動中面對跨國文化差異的「反應」。這個「反應」的過程也成為形塑離散國族主義的重要條件,引導他們體認並強化自己對馬來西亞的認同與情感。加上在台灣的生活過程中難免遇到「社會排除」或「歧視誤會」等負面經驗,也成為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社群媒體上的有關母國分享的原因。 此外,透過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時期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於社群媒體上的動態,如:大選相關Hashtag的使用或「黑手指」等相當於國族符號的大選景觀的散播;或是分享有關選舉知識、指南性的訊息所聚集的「網路公眾」等效果,皆賦予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在社群媒體上,能更直接地去捍衛其母國並彰顯國族主義。也使得離散國族主義之中的「反應式的」(reactionary)理念與情感能在網路上展現並與其他人線上連結,讓在台馬來西亞留學生透過社群媒體的使用,也實現了網路國族主義。最後,本研究發現,二十幾歲新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青年的母國意識指向是「馬來西亞」。對他們來說,他們有著屬於華人的「種族認同」,但這是生來所屬的分類,因此履行著屬於華人的習慣和觀念。但在國族的認同上,對於現在世代的馬來西亞華人來說,母國認同絕對是在「馬來西亞」。
  • Item
    後馬哈迪時期馬中關係
    (2017) 劉怡伶; Liu, Yi-Ling
    馬來西亞在國際社會上的表現秉持不侵犯自身利益的原則,向來不正面挑戰大國或與其他國家交惡,對外關係採取務實的外交理念。從馬中關係來看,馬來西亞面對崛起的中國,有國際環境和內部政治的考量因素。馬哈迪時期馬來西亞與中國建立穩定的情誼基礎。雖然後續的領導人延續對中政策,但是隨著國際社會環境的變遷、國內政治經濟情勢的發展、還有領導人不同的領導風格,馬中關係也推演至不同的深化階段。 本論文主要探討馬來西亞與中國的外交關係,分別由國際、國家、個人等三個層次分析作為研究途徑。阿都拉與納吉時期的馬中關係產生的延續與變化,是本文分析在後馬哈迪時期馬中關係受影響之因素。最後本文認為後馬哈迪時期的馬來西亞政府未大幅改變馬哈迪之對中政策,僅做出些微調整。本文透過三個層次分析得出馬中關係在阿都拉時期所受到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個人層次,即阿都拉的性格與政治理念與其前任不同;至於納吉執政時期恰逢國際局勢變遷之際,因此顯示國際層次為馬中關係帶來影響性因素。
  • Item
    馬來西亞中學階段華文科電腦教學之可行性調查研究——以檳城州國民中學及國民型中學為對象
    (2015) 巫曉薇; BU SHEAU WEI
    近年來臺灣及大陸方面針對運用電腦多媒體與網路教學方式在華語文教學之研究甚多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大馬的大型獨中及華小亦非常積極地在推動資訊融入教學及網路教學平台作業,在大馬政府積極的推動精明學校計劃之下,多所學校的網路及電腦設備已經獲得提升,大馬大專院校對於資訊融入教學及網路教學上的研究甚多,但僅著重於馬來文、英文及數理教學科目,而對於國民型中學的研究多著重於政策面,針對大馬國中華文科資訊融入教學之實施及研究還未有所見。 在國民教育體系裡華文科依舊停留於以教師為中心及背記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而且飽受地理及時間上的限制,師資不足、程度落差大的問題一直都無法獲得突破性的解決方案。而長期以來推崇可以打破空間及時間教學限制的網路教學是否適合在大馬國中及國民型華文科教學上推行實值得研究。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研究者希望透過此一研究,探討目前在大馬的國中及國民型中學所修讀及教授華文科之學生及教師,在學習及教學上使用電腦及網路教學所面對的困難及可行性,進而探討國中及國民型中學修讀華文科之學生在電腦及網路教學上之內容需求。 研究發現,雖然近幾年大馬政府投入大筆資金在推動電腦及網絡教學,但是國民中學的華文教師及國民教育體系修讀華文科的學生均認為校方沒有意願推動電腦及網絡教學,雖然國民型及國民型(控制型)中學面對資金不足的問題,但教師卻認為校方在推動電腦及網絡教學上的意願非常強烈當中所造成的認知落差是值得再研究的。 雖然教師及學生高度認同電腦網絡教學效能可以提升華語文學習亦能打破時間及空間限制,亦高度認同電腦網絡教學的成效,華文教師對於進行網絡教學的意願也相當高,但雖然88%的學生每天都會使用電腦,當中甚至高達25%的學生每天都上網超過3個小時或以上,但學生卻對於使用華文科網絡教學平台的意願卻偏低,所以若執意推行華文科網絡教學的話,如何吸引學生自主上網學習才是較為重大的挑戰,否則一切將如目前大馬教育部一樣投入大筆資金在資訊教學上,但卻看不到成效。
  • Item
    馬來西亞讀經教育的推廣與影響-以柔佛崇德文教會為例
    (2015) 林佩環; Lim, Pey-Huan
    近年來,讀經教育已在世界各地蔚為一股風潮,許多老師和家長在得知讀經的益處後,開始積極投入並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或在社區亦可見到熱烈開展的讀經活動。讀經教育在馬來西亞這多元文化的國家受到廣大重視,即使在少數華人的地方也受到人們的高度推崇。現今,讀經評鑒會已推廣到了全世界,像是新加坡、美國、臺灣、中國、香港等都有導讀評鑒會。臺灣算是第一個舉辦兒童經典導讀評鑒會的國家,而在推廣導讀評鑒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也因為有許多積極推廣者的堅持,讀經教育才得以迅速發展至世界各地。 馬來西亞讀經教育自1998年開始,由臺灣「兒童讀經教育」首倡者王財貴博士以及馬來西亞吉隆坡崇德文教會陳健發經理多年來致力於讀經教育的推廣,2001年開始透過陳經理的號召,讀經風氣陸續延燒至全馬各地,柔佛州新山崇德文教會由陳思亥經理帶領協助讀經教育的在地化推展。十多年來,新山崇德讀經志工老師們不遺餘力,上下一心,將讀經教育深耕至柔佛州各城市。第一屆新山小狀元會考於2002年11月10日在新山地不佬體育館舉行,來自柔佛州各地區的考生齊聚一堂,當時報考人數高達751名,為柔佛州讀經教育掀開了歷史性的經典序幕。 中華文化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不管是在愛國情感的培育、人格的薰陶、習慣的養成、環境的造就、傳統的形成皆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何況對於開拓思維、培養靈感、孕育創新的能力,人文文化經典有著巨大的作用。因此,讀經教育在馬來西亞柔佛州這個最靠近新加坡的文化大雜燴區域,特別值得我們去探討及追溯。
  • Item
    失靈的運動國族主義?李宗偉、羽球運動與馬華社群的國族認同
    (2019) 潘富偉; Pua, Fu-Wei
    本研究分別從觀賽與國族兩個面向,探討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簡稱馬華社群)觀看大馬羽球國手李宗偉的羽球賽事所產生的國族認同情感,以及馬華社群如何應對執政黨利用李宗偉作為政治選舉的拉票工具。在與十六名受訪者的深度訪談中,本研究深入地探討馬華社群對李宗偉的認同流動過程。研究結果發現,馬來西亞特有的公共空間-嘛嘛檔(mamak stall)透過低廉的飲食消費、融合三大種族的特色料理,以及運動賽事的轉播,模糊了傳統餐廳經常存在的單一種族劃界,並提升了馬華社群對嘛嘛檔的空間認同,而李宗偉所代表的國族形象也在嘛嘛檔中被建立。但是,李宗偉在奪牌之後卻迅速成為執政黨的利用工具,其個人力量及代表性被政治機器所挪用,執政黨嘗試藉此左右馬華社群的國族認同,卻也因此誘發了危機。研究發現,曾經或現在移居海外的馬華社群經常與國內強勢的馬來霸權發生衝突,無法認同官方所定義的國族概念,反而透過國家運動賽事等文化元素去想像國族身份與認同,換言之,馬華社群的國族認同往往建立在觀賞李宗偉的羽球賽事上,但種族間的不和諧卻隱隱約約發酵在日常生活當中,例如受到教育壓迫以致選擇留學海外等。面對雙層認同的流動,馬華社群的認同總是不斷地在國族與種族之間拉扯。馬華社群始終認為,即便國家仍以馬來文化為建國基礎,但就目前局勢來看,馬來西亞不再適合以種族/族裔認同進行區隔或劃分,反倒要強調「馬來西亞」的國族概念,方能解決國內種族之間的矛盾,進而達成多元文化的民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