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僑學校因應新冠肺炎之線上教學研究:以韓國一所華僑小學為研究對象
    (2022) 林佳佳; Lin, Jia-Jia
    本研究主要在探究韓國一所華僑小學,從2020年1月開始至2021年7月為止,因應新冠肺炎的線上教學實務。研究目的有三個:一、記錄個案學校在疫情期間所開展的線上教學模式及當中所遇到的困難。二、探討教師在線上教學期間所遇到的挑戰。三、調查與分析學生在線上教學的適應情況與學習成效。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除了觀察、記錄學校因應新冠肺炎所做的線上課程之演變,並訪談四位不同學年的導師,以及針對研究者班上的六年級學生做問卷調查。研究時間橫跨三個學期,藉由長期對情境的觀察以及利用各種管道收集來的資料做分析,以豐富、詳細的敘述來呈現,試圖深入瞭解、解釋學校行動過程的整體樣貌。依據研究結果,歸納出下列八點結論:一、個案學校在弱勢的教育系統下倉促實施線上教學。二、個案學校因應內外在條件,開展出三個不同學期、不同模式的線上教學。三、疫情下全新的線上教學方式帶給教師心理壓力與多重困難。四、混成式教學的實體課帶給師生壓迫感。五、教師對於提升學生其線上課的學習動機感到無力。六、多數學生的線上學習工具符合需求,但仍有弱勢學生處於劣勢狀態,並出現缺曠課情形。七、學生因長期線上課感到壓力與身體不適。八、學生在線上課難以專注且學習成效不佳。研究者最後亦分別以學校、教師、後繼研究者三個面向提出建議。疫情下的線上教學實證研究,目前以大專院校為多數,期望本研究能在小學與僑教的缺塊上填補一隅。
  • Item
    韓國民族意識與北韓教育之演變:反共教育、統一安保教育至統一教育(1969-2007)
    (2017) 張婷婷; Chang, Ting-Ting
      1945 年二戰結束後,韓半島便以北緯 38 度線被一分為二,南北分別成立大韓 民國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形成分裂之勢至今。儘管韓半島分裂已逾 70 年,統 一議題與兩韓關係一直是韓國政府施政的中心之一,韓國也透過教授統一教育以 培養與建立學生對於統一議題的認識與對韓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在漫長的分裂之 中,儘管兩韓關係經歷了國內外許多變動,韓國卻未放棄培養學生將北韓視為同 胞的認知。   因此,本論文透過分析朴正熙至盧武鉉的北韓教育內涵與道德科教科書內容, 以理解北韓教育實際的內容,進而了解統一教育是如何形塑學生對於韓民族共同 體的認知。藉由道德科教科書的內容可以發現,北韓教育主要是透過強調韓國與 北韓擁有共同的祖先──檀君、共同的歷史、文化與語言等元素,將連結兩韓人 民成為韓民族共同體的成員,並形塑受教者對於韓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 Item
    從前近代到近代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之比較
    (2013-07-31) 張崑將
    本研究名為「 名為「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從前近代到日韓儒耶之會通與諍辯比較 」, 係從出版專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書的研究架構而擬定計畫, 採取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跨區域研究之日本與韓國的比較視野 ,探索從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前近代」( preprepre-modern modernmodern modern)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到「近代」( modernmodernmodernmodern modern)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日韓兩國家的 儒者對基督教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態度從「排斥階段」 到磨合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所呈現的「會通」與諍辯各種多元解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釋之特色與現象,並藉由兩國儒耶的會通諍辯比較尋求在東亞區域內自成 宗教對話的基礎模式與理論。 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本研究計畫在以上的動機與原則下, 擬四年為期區分兩個 階段 ,每階段 ,每階段 各以兩年為期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第一階段將探索「前近代」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時期西方勢力初抵達東亞國家,中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華帝國所形成的東亞秩序尚未崩潰時期,探索 日本德川 時代 與韓國朝鮮 時代 的 儒者 有關基督教的接受與諍辯之 比較 研究 。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本研究的第二階段,則扣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緊兩國「近代」的儒耶對話通與諍辯之比較研究。 此期 因儒學式微,基督新教興盛但在 20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世紀初期之後的發展,基督教在日韓 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兩國呈現迥異的發展象, 即日本衰頹、韓獨盛日韓 兩國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在儒耶對話發展的 演變上 亦有相當大的歧異 。本 階段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研究將探求近代日韓知識份子處於這樣巨變的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時代脈絡下,擬注 意在日本 面臨「 面臨「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神耶衝突」而韓國則傾向由 「儒耶衝突 」到「儒 耶對話」的發展不同狀況之比較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