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跨文化幼兒華語節慶教學之敘事探究-以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親子中文學前班為例
    (2022) 胡志玉; Hu, Chih-Yu
    本研究以敘事探究的方式,探討個人在美國南加州中文學校,親子中文學前班五年的教學歷程。由幼兒節慶教學課程設計,帶出跨文化與多元文化的議題。藉由分析幼兒跨文化教學歷程與僑校課室經營,探討反思所遇到的挑戰、困境與成效。最終,給予美國僑校、幼兒華語老師和未來研究者,實質建議。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經營跨文化華語課堂中,所面臨的文化衝擊與困境為何?(2)僑校課室經營的難點為何?(3)僑校華語教師如何學習美國教育?如何提高教學效能?(4)ACTFL全球公民素養標準帶入幼兒跨文化教學的歷程與成效為何?本研究結果為:(1)海外華語教學所遇到的文化衝突包含性別議題、宗教議題、多元家庭議題,是一個跨文化的歷程。尊重並理解學生多元文化背景,透過敘事探究找到教學動力;(2)僑校租借學區教室諸多限制,專業師資長期缺乏;(3)重視僑校教師需求,補助支持教師專業華語進修;(4)透過ACTFL「全球公民素養標準」,設計合適的跨文化華語節慶教學。本研究額外發現:(1)敘事探究用於教學,可深入探究與反思多元文化課堂;教師亦能透過跨文化課程設計,領悟教學前後的相關性。(2)僑校轉型開設親子中文學前班,成為進入沉浸式小學的跳板,與沉浸式小學共同成長。
  • Item
    新住民社工對新住民子女服務經驗之研究
    (2021) 許可; Xu, Ke
    本研究旨在透過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過程中所累積的實務工作經驗,以及其在服務過程所面臨的挑戰與因應策略,以了解新二代服務實務現況並提出相關研究建議和看法。本研究共邀請北、東、離島地區的八位受訪者參與研究。本研究結論如下:一、在新住民社工提供新二代的服務中,現行服務要與多元文化優勢相結合。培力計畫的實施有助於新二代成長發展,其目標在於促進新二代對於多元文化的認知,也是新二代提升自信力及激發潛在優勢能力的重要管道。 二、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需具備的能力與反思,包括察覺新二代具備的優勢(興趣或特長),尤其在服務海歸新二代時,需具備對於多元文化敏感度的接納、同理及自我察覺。 三、新住民社工服務新二代的挑戰,大多來源於家庭和新二代自身面向,處遇時需因應服務需求制定相關計畫。 四、新住民社工在新二代服務上的建議,包括促進跨部門合作與交流,以此縮小社工服務的城鄉差異;持續提升社工專業能力的培育,如:強化社工職前、在職的專業訓練、以及外聘督導的協助,從而增強自身多元文化勝任能力。
  • Item
    其實我懂妳的心 男性社會工作者提供東南亞女性新住民家庭服務經驗初探
    (2021) 黃俊堯; Huang, Chun-Yao
    摘 要 本研究透過六位服務滿一年以上之曾經或現職於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或相關據點之男性社會工作者為研究對象,以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之蒐集,旨在研究男性社會工作者實際接觸東南亞女性新住民之服務歷程及其所面臨的性別與多元文化之衝擊,冀盼理解當面對不同性別、不同文化脈絡之服務個案時,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能因應之方式,以及與如何運用自身優勢及資源使服務順遂之過程。 研究指出男性社會工作者在初入新住民社會工作領域時,仍會受到刻板印象之影響,而對新住民產生偏見,伴隨服務接觸後,遂能開始理解新住民之需求,而提供適切的處遇服務。然而卻在服務進行中面對質疑聲音時,產生自我的矛盾,最終看見當展現專業後,便不會在意性別的差異,甚至男性社會工作者亦可運用其性別優勢,與新住民的丈夫互動並同理其處境,讓新住民家中成員亦能夠接受服務。其次便是培養多元文化的敏感度,除了自身需敏感察覺文化差異造成的誤會,更需要陪伴新住民及其家人理解多元文化的差異性,促使跨國婚姻能更加和樂。最後便是覺察男性社會工作者在服務瓶頸時所運用的督導資源及繼續教育訓練,皆能夠持續精進專業,使服務圓滿。
  • Item
    泰國新住民第二代對泰國語言與文化的認知
    (2021) 釋覺勝; Shi, Jue-Sheng
    摘要 本研究針對住在台灣的泰國新住民第二代子女,使用半結構訪談方式進行調查,訪談對象為居住在台灣並在台灣出生的十位泰國新住民第二代,調查他們的學習泰語動機、學習泰語與文化之環境、如何解決語言與文化之困難以及提升其語言與文化之能力。另一方面透過新住民二代的語言與文化的認知,推測新住民家長是否重視學習泰國語言與文化教育,或對泰國語言文化的表態,也藉著簡單地測試泰語與文化能力來了解新住民父母平常是否使用泰語與子女對話,或新住民二代本身是否經常在不同場所接觸到泰文的環境。 研究結果顯示由於大多數的新住民第二代之家長為泰國人之因素,因此大部分的新住民第二代為了與家長或親戚溝通而選擇學習泰語,少部分因經濟因素而考慮語言文化教育的重點。在學習泰語與文化方面,新住民第二代認為學習語言也需要學習文化,以免導致互相之誤解。新住民父母經常帶子女參加關於宗教文化之活動。在泰語能力打招呼用語的方面,大多數的新住民第二代能夠答覆得極好,但在對文化能力以合十禮來打招呼的方面,泰國新住民第二代對此方面不大了解,原因在於家長時間上的關係,另外家長本身對文化的了解程度稍微有點低,因此較少傳授子女泰國的文化。在對泰國節慶了解的部分,全部的泰國新住民第二代皆能夠敘述本節慶的內容及含義,原因在於泰國節慶廣泛到台灣,使得泰國新住民二代以及台灣人較了解到泰國節慶以及節慶中帶來的獨特文化。
  • Item
    國語日報華語教師文化教學現況調查與研討
    (2009) 侯詩瑜; Hou Shih-Yu
    本論文的目的在探究華語教師的文化教學認知與教學現況,並依據此調查了解辦理為期二天的文化教學工作坊。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因此,研究對象僅限於國語日報的華語教師。透過文獻探討與整理,對國語日報的華語教師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及課室觀察,依據調查結果分析需求面,在國語日報辦理華語教師文化教學研討活動。 文獻探討方面,分別探討文化教學、跨文化交流及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此為依據設計問卷及訪談題目。在研究方法上,包括量的研究與質的研究。量的方面,以問卷進行調查並進行數據統計分析,由此得到概況的了解;質的研究上,以訪談方式,深入探討華語教師的認知想法,另外,以課室觀察的方式,調查實際文化教學現況。最後以文化教學工作坊方式提供華語教師文化教學知能研討與精進的機會。 本研究的結論為:1.華語教師應重視並考量台灣華語課室多元文化之特性,並重視文化教學中「交際文化」內涵。2.在「文化教學」認知上,「文化的內隱知識包括價值觀、信仰」以及「介紹當代主流文化」皆為交際溝通成功的關鍵因素,但在現況調查結果中此兩項文化教學認知容易被教師忽略。3.在文化教學的進修培訓課程上,宜增設文化教學策略、跨文化及多元文化相關課程。
  • Item
    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服務經驗與反思
    (2008) 陳依潔; Chen Yi-Chieh
    1990年代以來陸續有東南亞籍新移民移入台灣,自此與新移民相關的議題成為主流的討論焦點。面對東南亞籍新移民移入台灣社會,我國的社會工作領域至今仍在摸索各種不同的工作方法與模式,對於實際提供服務的第一線跨文化社會工作者來說,最為迫切需要的是在實務工作當中如何提供不同文化服務對象更優質的服務,但是更好、更具社會正義的實務不能只是一種口號。 本研究以新移民婦女服務中心為研究場域,藉由與跨文化社會工作者的深度訪談及參與觀察,探討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如何看待自己及新移民帶來的多元文化現象,及其在實務中經驗到的差異、衝擊、反思與行動。研究發現工作者在實務中經歷個人、主流文化、專業倫理與價值及多元文化的多方拉扯,工作者接觸到不同文化服務對象並呈現出一個動態的跨文化學習歷程。在工作關係中,除了要繼續發展文化勝任能力之外,還要加強有關跨文化實務中的權力議題。本文末從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跨文化社會工作實務及機構等面向提出建議。 這些跨文化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經歷的種種衝擊、反思或是更具體的行動則像是種子一般播種在台灣本土的跨文化實務的土壤,也期待藉由這幾位工作者的經驗能夠讓本土的跨文化社會工作實務更加茁壯。
  • Item
    我國移民法制之研究
    (2008) 馬福美
    藉由回顧臺灣移民變遷的過程,說明不論是在經濟、政治的背景下,臺灣本就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基於地狹人稠、資源有限,人口密度高占世界第2位,應對人口之移入有一定的限制。探討我國移民法制的現況,瞭解外籍人士與大陸地區人士區分不同的制度與規範。近年跨國婚姻移民儼然已成為臺灣第5大族群,尊重多元文化及輔導新移民措施成為政府施政之重點。全球化的趨勢下,移民政策需考量不同的需求層面與國家未來的發展,參酌各先進國家移民制度的規範及特色,以作為我國政策參考之借鏡。 本研究發現:(一)跨國婚姻已成為新移民的主要途徑。(二)施行制度之不同,係因移入數量及特性的差異性。(三)未來移民趨勢與國家的移民政策息息相關。(四)政府建構多元文化社會可達到互助雙贏的效果。(五)移民政策缺乏完整性及全面性。 提供建議:(一)宜速宣導移民政策白皮書,以為行政機關執行之依據。(二)加強面談查緝機制,以防杜非法移民及跨國異常婚姻。(三)開發新人力資源,創造「多階段臨時性簽證」以杜絕偷渡管道及建立新移民人口資源資料庫。(四)重視多元文化社會所創造的新價值。(五)設立單一窗口,加強對僑民的關注與輔助,政策性協助僑民之下一代學習中華文化及教育。(六)善用移民市場機制。(七)研訂不同居留類別名額,以刺激經濟景氣創造國際知名度。
  • Item
    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族群關係-以美、加、新三國為分析對象
    (2006) 周維萱; Wei-shuan Chou
    近幾年,多元文化主義興起,不斷強調「多元寬容及尊重」,這讓筆者思考,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意涵為何?是否多元文化主義僅在強調「差異」的重要性,還是包含「某種程度的一致性,讓多族群國家維持穩定及團結」?美國是世界第一大移民國,多樣豐富的人種,都將自己視為「美國人」,是何種因素讓他們「合眾為一」?同屬英屬殖民地的加拿大,卻與美國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國家特質:「多元寬容」,沒有「合眾為一」的加拿大如何在多元社會下維持國家穩定及團結?新加坡政府又是如何面對國內高度複雜的族群團體,建構一個「小國寡民」的奇蹟? 透過問題意識,本研究試圖透過理論及實證:以多元文化主義的族群觀點及歸納實證國族群問題處理方式兩者進行多元文化主義下的族群關係模式之建立。本研究問題為「現代多族群國家如何架構其族群關係,多元文化主義是否能在國家團結及多族群間尋求穩定發展的過程中,提供具體原則與策略?」 透過本研究之問題及假設,本研究之研究發現如下: 一、美、加、新三國以不同方式處理族群關係,但皆是以「維持國家團結及穩固」為最終目的。 二、文化差異是事實,會隨著「同化」、「整合」而減低,隨著「孤立」、「衝突」而增高。 三、文化差異會透過國家意識介入而更複雜,主因在於國家使用不同方式(全面否定、強制性鎮壓、文化承認、政治承認及給予獨立的權利等)處理族群衝突,而產生不同的結果。 四、文化差異產生衝突的主因是歧視對待,國家優勢團體的態度是多元文化主義是否成功的關鍵。 五、多元文化主義的真正意涵:建構一個多元的公民社會。 (一)「公民身份」緩合「國家」及「族群」並提供多元文化實踐的界線。 (二)公民國家以對文化本質的尊重進行「公平」的整合。 六、現代多族群國家應該以「想像的公民共同體」概念架構族群關係。 (一)國家認同是一種「公民式民族主義」:「自願性加入的伙伴關係」;民族認同是血統共同體自由的選擇,兩者並不衝突。 (二)國家及族群有相對責任。 (三)以全體公民概念擴大「我們」,而非以血統區別「我們」與「他們」。 七、各國處理族群關係的方式:美國使用「合眾為一」、加拿大使用「多元寬容」、新加坡使用「國家利益」。 八、各國處理族群問題的優缺點 (一)美國: 優點--單一性指標強烈。使差異透過普遍社會文化互動逐漸縮小,有助於穩定國家團結。 缺點—文化差異被公民資格一致化,然族群界線仍然存在而產生衝突。由於單一性太強烈,其多元特質僅是「美國白人文化」華麗的包裝而已。 (二)加拿大: 優點—公民協商權力的分配,非暴力解決多元問題。透過提升差異的瞭解,幫助國家化解衝突,穩定凝結。 缺點—多元成為「國家統一」最大的挑戰,讓其面臨分離危機。 (三)新加坡: 優點—計畫性安排多元及社會凝結。政府無私,以國家利益為考量。使新加坡透過規劃,完成國家認同建構,幾乎沒有族群衝突。 缺點—對多元文化尊重流於形式。太過強調「生存及成功」,使團體互動以經濟利益為主,無法深入瞭解文化價值。
  • Item
    從哈伯瑪斯的憲政愛國主義看台灣國家認同的未來
    (2005) 王蓓潔
    本文所關注的並不是在於討論所謂國家認同的「答案」是什麼?而是答案是依循怎麼樣的一個路徑所產生,對於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這是在社會現象背後更為重要的課題,因為往往帶來爭議的不是「結果」,而是「過程」本身;本文主要的內容是探討在哈伯瑪斯(Jrgen Habermas)所提出的憲政愛國主義(constitutional patriotism)的國家認同是如何可能?憲政愛國主義具備哪些哲學基礎和實踐理論?   檢視台灣建構國家認同的過程中,可以清楚發現民族主義所留下的痕跡,針對民族主義對民主國家造成的傷害,哈伯瑪斯的憲政愛國主義對具有多元文化的台灣帶來何種的啟示和希望?
  • Item
    改變中的華文教育-沙巴華小多元族群的歷史發展與現況
    (2016) 王康進; Wong, Kong Chin
      馬來西亞華文小學教育乃是大馬華族先輩傳承中華文化及民族精神的教育堡壘、母語教育的搖籃。華小教育儘管依然有不間斷的問題需要克服,仍迎來許多非華族家長的肯定。如今,母語教育的「根」迎來了許多友族的子女,華小成了多族群共同成長、學習、回憶和生活的土壤。 近年來學者及華社對非華族學生就學的種種看法,仍停留在經驗性認識的層面上,對於非華族為主體的印象仍無法更具體的顯現;非華族學生在接受六年華小教育對華小的行政體系效能、文化、核心價值等議題,皆缺乏分析比較的驗證性認識層面。非華族學生一直保持高比例的沙巴州華文小學具有其歷史特殊性,83所華小的非華族學生人數平均為三成四,有者更高達九成,無論是大型華小或微型華小皆保持高比例的非華族學生。 本篇論文透過由非華族學生就學歷史淵源長達40年的沙巴州開始著手,利用田野觀察訪談及歷史文獻,嘗試解析非華族學生的家庭特徵、選擇就讀華小的因素、觀察華小內各族裔的語言應用、學校行政的變化、非華族家長的視角和建言,期望及時有系統地理解此現象的成因和發展,同時指出一、非華族學生就學將會持續穏定地成長;二、華小將邁入新的「後華小時代」;三、「同根生」將會是華社與政府對話的緩衝劑;四、懂得「華語」將成為全馬各族群的共識;五、華社面對非華族學生的加入需要制定一套可行的指導方針。「非華族、華族與華小」課題所帶來的意義及影響必須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