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與社會科學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

宗旨-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
在全球化的今天,臺灣身處亞太新興發展區域的樞紐地位,是東北亞及東南亞的節點, 也是傳統與創新兼具的活力島嶼。本院站在這些潮流之上,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
目標-培養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
本院外籍生占全院學生之四分之一,已是全校外籍學生之二分之一,以提供學生全球視野及在地實踐的學習。全球國際的視野意味著學生要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係以美國外語教學學會認定的5C能力,包含:運用語言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on)、體認多元文化的能力(Cultures)、貫連其他學科的能力(Connections)、比較不同語言文化的能力(Comparisons)、及學以致用的能力(Communities)。

本院為外籍學生開設相當豐富的華語文化、社會政經、全球管理、跨文化合作、及社會實踐等課程,幫助外籍學生熟悉華人文化與社會,並透過與本地學生一起學習過程,共同建構國際全球視野。除了華語課程外,本院也提供在地學生多種語言的課程,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語、日語、韓語及俄羅斯語等。學生亦可連結各獎學金與獎勵措施,申請赴外國知名大學交換或短期留學。

本院透過具「全球視野」特色的各種課程,開闊學生的視野與胸襟;也透過「在地實踐」的各種考察與實習活動,深耕台灣與世界的連結網絡,以達到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實踐之國際人才。
特色-跨文化交織與跨領域學習
為確保學生畢業時具備複語素養與文化能力,本院提供國際華語、東亞文化與政治經濟、歐洲文化與觀光、社會工作、大眾傳播、國際人力資源等多種學程與課程供學生修習,朝跨學科、跨語言、跨文化等多元學習邁進。本院強調跨領域的學習,並分為三個主軸:
華語文教育
培養各專業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熟習海內外華人社會與文化,並具備跨文化素養與溝通能力,藉此促進區域間的文化交流,進而厚植全球華語文化的軟實力。
區域研究
聚焦東亞與歐洲研究,透過學生至業界或機構或歐洲合作學校的實習與參訪,培育具「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 之跨文化教學及研究人才。鼓勵學生赴外交換與國際學術交流。
社會科學
國際人力資源以全英語授課,幫助學生具備全球化職場素養和人力資源專業知能。傳播則培育具新傳播科技產製、分析與決策能力之大眾傳播專業人才。社工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培育專業社會工作人才,透過多元對話與學習,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視野。
學系
華語文教學系
結合數位科技與華語文相關資源進行跨領域研究,培養華語教學與研究人才、促進華語教學專業化與國際化。
東亞學系(政治學研究所)
聚焦東亞,培育「文化思想與應用」、「政經與區域發展」之教學及研究人才。
研究所
大眾傳播研究所
跨越科技、國界與文化之跨界人才。開創新媒體、新思維與新批判之新時代人才。掌握網路資訊社會脈動、領先趨勢思維之前瞻人才。
國際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
培育人力資源發展與管理之專業人才。培育國際化與跨文化管理之專業人才。
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培育以家庭與社會工作領域為主之專業社會工作人才。整合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方法,加強學術與實務互動,訓練具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能力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建構全球化與在地化專業社會工作實踐。
歐洲文化與觀光研究所
以歐洲文化為經,觀光研究為緯,對歐洲進行全新的通盤研究,培育兼具國際宏觀和深厚人文素養的文化研究與觀光專業人才。
研究中心
全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
著重三大方向的研究發展:臺灣客家研究、中國大陸客家研究、東南亞(全球)地區客家研究。
原住民族發展中心
致力於建立原住民族研究知識論,融合及傳承原住民族知識文化之原住民族教育,謀求原住民族與文化之永續發展。
東亞文化與漢學研究中心
努力邁入全球的漢學與文化研究以及與歐美兩洲漢學機構的交流和合作。
社會工作與家庭研究中心
致力於社會工作在家庭相關議題之跨界及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及建構社會工作與家庭相關領域之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專業發展。
僑務政策研究中心
針對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僑務政策、僑務組織進行研究,提供政府有關僑務工作發展之意見,並與國際上相關學術機構進行合作。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歌劇《杜蘭朵公主》中的東方主義:以北京紫禁城版本與英國皇家歌劇團版本為例
    (2024) 周庭卉; Chou, Ting-Huei
    《杜蘭朵公主》是義大利作曲家賈科莫.普契尼(1858-1924)創作中著名的歌劇作品之一。歷時兩百多年,這部傑出的跨文化歌劇作品從波斯民間故事轉變為舉世聞名的義大利歌劇,而這位聞名遐邇的中國公主,已從波斯,法國,義大利,中國遊歷至世界各地。如今,《杜蘭朵》這部歌劇在世界各大歌劇院中仍是極其重要及受歡迎的基本劇目,而在歷史和審美層面更是別具特殊的地位。然而,《杜蘭朵公主》這部歌劇雖然在音樂及藝術成就方面受到了崇高的讚譽,但在學術界飽受批評。許多學者們認為,這部歌劇是「種族傲慢的無意識表現」。更準確地說,歌劇中的東方想像,以及以西方為中心的中國論述,將《杜蘭朵公主》推向了東方主義的領域,成為討論,批評東方主義論述時的重要常客。有鑑於此,當代許多音樂家、藝術家紛紛嘗試豐富舞台上的中國元素,抑或嘗試用自己的詮釋重新演繹普契尼的歌劇,試圖擺脫東方主義的論述範疇。然而,這些重新演繹的作品是否成功地消弭了以西方為中心的話語,始終是個值得令人深入探討的問題。為了進一步探討上述議題,本研究將著重分析《杜蘭朵公主》這部歌劇的兩個當代版本,分別為1998年北京紫禁城實況演出版以及2013年英國皇家歌劇院版。首先,本文從大量的文獻資料閱讀中,梳理出普契尼歌劇《杜蘭朵》的發展脈絡,並勾勒兩個當代版本的導演經歷、創作概況以及大眾和專家們的評述。接著,從東方主義的理論範疇,本研究深入探討張藝謀和安德烈.塞爾班兩位導演於《杜蘭朵公主》中對於東方元素呈現的認知、調整及運用。藉由這些脈絡,本文將進一步比較這兩個歌劇版本是如何詮釋《杜蘭朵公主》這部跨文化歌劇,分析兩種詮釋有何異同,並闡釋、比較這個兩個版本是如何回應東方主義之論述。
  • Item
    美中戰略競逐下網路安全策略之研究
    (2022) 郭映辰; Kuo, Ying-Cheng
    美國雖然長期在資通訊領域保有優於其他國家的優勢,但近幾年來中國的網路能力已從過去在國際社會相對落後的地位,發展成為在網路空間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並得以在國外進行大規模的網路行動及網路間諜作為,從中獲取政治影響力和知識產權。中國這幾年的網路戰略也宣佈了其在網路空間與美國和其他國家競爭的意圖,故本文的研究將聚焦於探究美中間科技能量與權力政治之間的關係,了解兩國在網路安全領域中的競逐,以及美國從歐巴馬政府時期至拜登政府,是如何以不同方式因應中國的網路攻擊所帶來的威脅。
  • Item
    馬中關係對馬來西亞南海政策影響之研究:以納吉政府(2009-2018 年)為例
    (2022) 顏俊祥; Gan, Chung-Siang
    關於馬來西亞政治與經濟發展之相關研究多以馬哈迪作為研究主體,即探討馬哈迪對馬中關係或馬國南海政策之影響,抑或以「後馬哈迪時代」作為分析途徑,探討繼馬哈迪以後的兩任首相如何依循馬哈迪政府的對中與南海政策持續發展相關政策。然而,本文旨在以前首相納吉為研究主體與背景,分析納吉政府的馬中關係發展,並瞭解馬中關係對納吉政府的南海政策所產生之影響為何。在納吉任馬國首相期間,馬中關係無論在經濟貿易、社會交流及國防安全等層面,其合作緊密程度可說是達致歷史高點,尤其在經貿層面。始於 2009 年,中國連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貿易夥伴,並且中國領導人在 2013 年將中馬關係升格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指兩國未來無論在經濟貿易、社會文化、國防安全等層面,將擁有高度且重要的合作潛力。儘管如此,馬中關係亦並非毫無齟齬,尤其兩國於南海地區擁有主權重疊爭端,而在納吉任政年間,中國基於「九段線」歷史主張在南海的維權作為乃愈趨激進。對此,納吉政府的南海政策制定與實施勢必得格外謹慎與彈性,以免主權爭議破壞馬中友好關係,進而對馬國經濟發展形成重大衝擊。經本文分析與瞭解,納吉乃延續前首相馬哈迪的南海政策基礎,即藉由「有限扈從」、「約束力交往」、「務實經濟」、「優勢阻斷」,以及「間接制衡」等方式對中國採取「避險策略」,以此維護馬來西亞在南海的主權利益,同時也能維續馬中友好關係。
  • Item
    從「權力轉移」概念探討中國與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互動
    (2017) 宋小川; Song, Xiao-Chuan
    歷史上「崛起國」與「霸權國」之間發生的「權力轉移」現象推動著國際政治的發展。而中國和美國作爲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兩個國家 ,彼此關係與互動深刻的影響了亞太地區的戰略環境。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在國際影響力、經濟以及軍事等「硬實力」方面與美國的差距有所減少。中國與美國正在發生的「權力轉移」現象也是值得分析和研究的熱門話題。 而中美之間的「權力轉移」對於亞太地區熱點問題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舉例而言:朝鮮半島局勢、台灣問題以及南海問題無一不受中美關係所影響。在可預見的未來,中美關係依然會維持競爭與合作的態勢,而兩國之間關係的穩定發展對於維持亞太區域和平以及熱點問題的解決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 Item
    從時尚消費看《良友》圖像中的女性形象──以13-79期為範圍
    (2017) 李姿樺; Lee, Tzu-Hua
      二十世紀初,中國的女性形象大有轉變,與現代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中更與中國開始進入消費社會有莫大關聯。所謂消費社會即指,個體的消費目的不再只為生理需求,更承載了精神層面的慾望,消費物品的同時也在建構自我認同,加上這時期中國女性地位的轉變,婦女進入公領域後經濟逐漸得以自主,加上媒體刊物的宣揚與塑造,新起的女性與傳統女性的形象出現歧異。就當時刊物而言,畫報可稱是流傳度最廣泛快速的載體,其中《良友》畫報被指為中國第一份大型綜合畫報,以其真實性、普及性、時尚性引領了風騷,使新型女性形象更加確立而鮮明,畫報中的每一個圖像、報導都傳遞著時人對新型女性形象的建構與反映。本論文將透過《良友》畫報中的諸多圖像,以時尚的角度和消費社會學觀點去探究當時代女性形象如何。
  • Item
    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
    (2006) 王玉龍
    本論文題目為中國亞太地區經濟戰略之研究。主要在探討中國大陸如何利用其經濟優勢來發展其經濟戰略,中國經濟戰略的主要目標是富國強兵,而成就亞太霸權是其最終目的。中國要成為亞太霸權國家,其最主要的武器就是「經濟戰略」。「經濟戰略」是國際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13億的人口將是中國經濟戰略的起源與原動力,13億的人口可以是龐大的「新興市場」,可以是可觀的「廉價與優質的勞動力」,可以是驚人的「購買力」,更可以是經濟戰略最好的武器與工具。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好轉,這將增加中國發展亞太霸權經濟戰略的本錢與籌碼。本論文之思想核心是中國大陸如何運用「經濟戰略達到政治目的」與「以經濟戰略為主軸」而作「發展亞太霸權的策略」,中國如欲在亞洲稱霸,其假想敵是日本。 中國大陸對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重點是從地緣戰略看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選擇,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順序為──「先經濟整合東南亞,而後往東北亞發展」,其中優先利用CEPA的經濟效應來整合香港與澳門,唯有使國內的經濟整合出現成效,方有說服力使東南亞的東協各國願意與中國簽署FTA。CAFTA若能發揮中國取得在東南亞的政治與經濟優勢時,其才有足夠的本錢與經濟實力揮軍北上,一方面利用其經濟吸引力與東北亞各國簽署FTA,另一方面挑戰日本在東亞的經濟領先地位。上述為中國大陸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對象與順序,是其成為亞太霸權的主要架構。因此藉由本論文之研究,期能發揮中國發展亞太霸權之一套完整經濟戰略思想體系建構與理論實踐。
  • Item
    胡錦濤時期中國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影響之研究
    (2015) 王妤文; Wang, Yu-Wen
      公共外交在中國其實一直都存在著,但是從胡錦濤時期,正式被列入中國外交的戰略工作之一,雖然最一開始被當作傳統外交之輔助,然而隨著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地位與責任逐漸上升,中國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對中國來說,傳統的外交政策已經不足以應對國際社會對中國的看法。   現今在國際社會中,對一個大國來說,各國對國家的看法、印象,會影響到在國際社會上的發展及互動,因而國家形象對各國而言,越發受到重視。中國官方也知道,世界各國對於中國並不樂見於其在傳統國力(軍事)的提升,對中國來說,需要的是一個可以代表著和平、溫和的路線,最終中國選擇了公共外交,以影響國際社會觀感及國際輿論。   本文從分析公共外交的發展理論,以及國家形象塑造的定義和模式進行討論,以期找出兩者相互影響的模式。再從中國公共外交政策的發展背景開始探討,進一步分析中國提出和諧社會等結合公共外交理念制訂出的相關政策。最後以「國際輿論調查」自2005年到2014年以來,世界各國對中國國家影響力的調查結果評論公共外交政策對國家形象之影響,還有中國公共外交未來的發展。
  • Item
    我要活下去: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中的台灣編劇、導演、與製作人
    (2017) 鄭人豪; Jheng, Ren-Hao
    兩岸電視劇的生產連結,正好座落在中國電視的市場開放與商業化的背景之下。隨著產業化的發展持續前進,中國影視消費市場的擴大,依循著彈性化的生產邏輯,中國影視製作與跨國產業鏈的連結越來越密切,也從生產的邊陲逐漸成為核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本研究關注於在2000年之後,藉由偶像劇和鄉土劇,從外銷到合製與中國電視產業建立連結的這些影視工作者。在產業環境的變遷之下,對這些影視工作者的位置與行動有什麼影響,而他們又是怎麼因應。 台灣的這些影視工作者過去透過台灣偶像劇和鄉土劇知識和技術移轉的「模式交易」,進到中國影視生產場域。但在台灣電視劇模式隨著中國產業的發展和台灣產業的蕭條,導致建立起產製合作的戲劇模式的貶值。在象徵資本流失的情況下,也改變了台灣製作團隊在中國影視生產場域的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台灣製作人在中國影視生產場域的地位逐漸成為「代工者」的角色。藉由台灣偶像劇或鄉土劇殘存的象徵資本,以及相對低廉的製作人本,獲得機會。 而對於以自由工作者工作型態生存的台灣編劇和導演,作為在中國產業中的「打工者」,也必須面對市場的需求做出調整,確保生存。但所謂的調整仍然是建基於過去製作偶像劇或鄉土劇的經驗和技術,也對應著中國特定戲劇類型的製作需求。
  • Item
    陸客來台體驗民主與促進中國大陸民主化可能性之研究
    (2010/8/1-2011/7/31) 范世平
    2008年7月在兩岸關係和緩的情況下, 陸客終於可以來到台灣 進行旅遊。這些陸客透過與台灣民眾的互動、接觸臺灣的政府部門或 公務員、接收臺灣的新聞媒體、參觀具政治意義景點與實際參與政治 活動等政治社會化途徑, 來感受有別於中國大陸的民主、自由與法 治,進而形成一種和平演變。這不但是台灣軟實力的展現,長期來看 更可能有助於大陸的民主化。但由於陸客中多為中產階級與改革開放 後的既得利益者,其政治態度較為保守,加上中國長期的愛國主義宣 傳與陸客來台時間過短,都使得對於中國民主化的效果產生限制,短 期內他們為求社會穩定反而會傾向支持中共政權。然而就長期而言, 本文認為陸客來台對於中國民主化的發展仍是具有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