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早餐吃什麼?戰後臺灣早餐店的風起雲湧(2020) 謝其湘; Melvin Sia Kee Siong走在臺灣街頭,早餐店隨處可見, 2018年連鎖早餐店的數量已達11,542間,更是超越了便利商店的數量。可以說,吃早餐已經形成一種臺灣獨特的飲食樣態。事實上,在70年前的臺灣社會,並無滿街的早餐店,早餐的類型也多以稀飯、蕃薯等為主,直到1949年後,大批外省人遷入臺灣,帶來了中國大江南北的飲食習慣,不同的美食在臺灣紮根延續,參雜了點臺味,成了本省和外省飲食融合的起點,也讓早餐更加多元化。所以本文的討論將以1949年為起點,探討戰後臺灣社會早餐類型的變化。並分別針對(一)1950年代美援與國家政策,對於包子、饅頭與蛋餅等早餐食物類型的影響。(二)營養政策對於麵包、牛奶早餐類型的影響。(三)戰後經濟發展對於早餐外食習慣的影響。(四)美而美等台式早餐店的崛起,取代了傳統的中式早餐。(五)連鎖速食店與便利商店對於早餐類型的影響。(六)近年來飲食的視覺化與早餐類型的變化。透過以上各主題,說明臺灣獨有的早餐文化如何演變至今。Item 1962年臺灣副霍亂大流行之研究(2016) 陳喻掄; Chen, Yu-Lun1962年臺灣爆發了副霍亂流行,社會經濟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尤其是農業乃遭受了巨大的打擊。為了防止疫情的持續擴大,政府緊急實施了許多防治措施,包括針對疫區的交通管制、全面的消毒、疫苗的注射與檢疫的加強等等。 然而,副霍亂的流行與飲用水的衛生與否有直接的關係,如果要杜絕疫病再次流行,除了一般環境衛生的維護之外,飲用水衛生的改善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法。不過,飲用水衛生的改善必須要有龐大的經費支持與技術支援,所幸臺灣在美援衛生計劃的協助之下,透過美援單位與臺灣的衛生處、環境衛生實驗所的相互配合,興建了大量的衛生廁所、水井與簡易自來水設施,不僅使副霍亂不再爆發流行之外,臺灣的飲水衛生也開啟了新的里程碑,並為臺灣的環境衛生打下了穩定的基礎。Item 戰後臺灣防災思維的轉變─以葛樂禮風災為中心(2017) 邱德承葛樂禮風災是國民黨政府撤退來臺繼八七水災後所發生的重大風災,葛樂禮風災使國民黨政府開始意識到防災作為的不可不為之的重要性,然而是逢石門水庫竣工,防洪思維導向蓄洪、分洪、疏洪的思維,而有基隆河截彎取直工程、關渡隘口拓寬等之工程。這些工程表面上看來是為了解決臺北市區內洪水問題,然而實際上政府的新作為操之過急並無通盤考量,不但沒有解決洪水問題更使得特定區域淹水更嚴重,再加上事後觀之這些工程之背後另有著都市發展、商業利益的考量。 葛樂禮風災不僅造成國民黨政府防災思維的轉變,亦影響氣象科技的發展,採購氣象雷達,而開啟了現代化氣象觀測的時代。然而政府的消極不作為也成為這個防災思維的開端,總是待至災害發生後,政府單位才願意採購新型的氣象儀器,從戰後歷來氣象科技演進的過程中觀之更為鮮明。 此外,從1952年貝絲風災、1963年葛樂禮風災與2009年莫拉克風災等三大風災可發現,每當重大災後發生氣象單位始終成為究責的第一對象。然而,這些的指責問題點大部份多為強人所難之事,更可看出我國政治體制上監察院失能、失職與不專業糾正的能力。在這樣的環境氛圍裡,氣象單位往往成為災難過後背黑鍋的對象。Item 美援與臺灣的社會救助-以480公法為主的討論(2015) 趙震揚; Chao, Chen-Yang戰後美援的產生,一方面要共產勢力之擴張,一方面也可以開拓自身農產品的國際市場,雖不乏自利主義,也不能否認其人道主義一面。而歐美歷史上社會救助以宗教、民間團體為主導的傳統,也顯現在戰後各地區的復原行動,尤其在480公法通過後,美國登記在案的民間團體都可以申請大量的無償救濟物資,省去自行募捐的精神與時間,這樣的官民合作是互利共生的。 在臺灣主要負責申請進口物資的天主教福利會與基督教福利會於1955到1968年間,平均每年進口近千萬美元的物資,不管是一般貧民的救助或是災後的救助,都有很大的幫助,其建立了配給制度,使物資能夠定期的送給需要的貧民,與臺灣政府和各民間團體也有密切的合作關係。本文則嘗試呈現戰後美援這些救濟物資運作的這些情況,包含救濟制度從無到有的建立,官民間的協調互動等。雖然其中難免有一些缺失和摩擦,其對當時的社會救助貢獻仍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