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褒忠」匾與黑香旗: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物質文化史考察
    (2021) 羅崧源; Luo, Song-Yuan
    以物質文化研究的視角研究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可見褒忠亭義民廟透過物件彰顯自身的正統性與地位,擴大義民爺的信仰。從匾額可以看到過去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與地方社會和政權的互動。嘉慶7年(1802)後,新竹枋寮褒忠亭才開始和乾隆御筆「褒忠」御匾有緊密的論述。其中,「褒忠」御匾更是竹塹地區粵民的特意設計,巧妙地將原作為里名匾額的御匾,轉化成奉祀義民亡靈的王朝嘉勉。匾額之外,另一個攸關義民爺信仰傳播的重要物件為黑香旗。黑香旗之於信眾是相當重要的媒介,透過黑香旗進行對義民爺的供奉、迎請。因黑香旗其易於攜帶的物性,使黑香旗成為義民爺信仰散播於臺灣各地的關鍵物件。因各地區各時代面臨的社會挑戰不同,黑香旗也發展出因地制宜的功能,顯現出信眾解決問題的能力。日本時代,新竹枋寮褒忠亭義民廟面臨最大的問題為統治者從滿洲皇帝轉變為日本天皇,原本「褒忠」御匾的官方性消失。當時的褒忠亭義民廟協議會經由斡旋,使褒忠亭義民廟可以延續,日本官方也將褒忠亭義民廟轉化為「盡忠報國」之廟宇。戰後,「褒忠」御匾又興起一次散播,臺灣各地的義民爺祭祀場所紛紛掛起「褒忠」御匾,複製了枋寮褒忠亭義民廟的模式,清代的歷史記憶再次被召喚。戰後社會經濟背景的改變,以及當時的政治局勢,皆助長了「褒忠」御匾又再一次地複製。義民爺信仰也成了戰後臺灣客家意識之集結。在面臨語言急遽流失的情況下,客家人產生認同危機,1980年代開始了臺灣客家運動,臺灣客家人以義民爺為號召,集結臺灣客家意識。義民祭活動獲得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持,黑香旗和「褒忠」御匾也有了在都會區公開展示的機會,臺灣客家人的群體認同藉此不斷地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