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以新店溪流域為例(2023) 張蕙羽; Chang, Hui-Yu渡口為清代臺灣居民渡河時使用的交通建設,官方編寫地方志時,皆會列載該區域的渡口與橋樑,可知渡口為當時重要的地方交通建設。其中,臺灣北部淡水廳的方志中記載之橋渡數量為臺灣府之冠,且渡口比例高於橋樑。因此,本文首先以淡水廳的渡口為主題,探討清代臺灣渡口組織的運作。本文以渡口的發起、建設、資金來源以及營運等紀錄,判斷官方介入的程度,觀察到淡水廳中,官方介入程度最高者為基隆河與雙溪河流域,最低者為新店溪流域。以「渡稅」作為理解渡口組織營運的切入點分析,發現在官方介入渡口組織程度較高的基隆河流域,未見以繳交「渡稅」營運渡口的案例;而渡口組織全為民間自行經營的新店溪流域,「渡稅」係由新莊慈祐宮所管理。同時,本文也指出「渡稅」在臺灣南部是官方與民間合作經營的媒介,以支應地方政府的財政。但新店溪流域的「渡稅」卻為民間自行經營,實與官方無關,說明清代臺灣的渡口不論有無官方介入,皆可仿照官方管理渡口的模式——「渡稅」以建立其運作模式,渡口經營者用繳交「渡稅」來確立其經營權,或保障經營權的移轉。新店溪流域渡口運作有賴地方自行維持,除了繳交「渡稅」給慈祐宮,個別渡口亦藉由立碑以文字確立其運作。本文以各個渡口向新莊慈祐宮繳交「渡稅」的情形搭配地圖史料,推知新店溪流域各處渡口的歷史脈絡,以及新店溪流域渡口組織的架構。其中,又以大坪林渡、渡口所發展出的大坪林街、與兩者息息相關的大坪林斯馨祠,說明區域內人群網絡緊密參與渡口運作的情形。本文透過新店溪流域渡口的研究,指出清代臺灣由民間經營的渡口,化用原先渡稅充當香資的方式完成組織化,使渡口交通與民間信仰的連結更為強烈,是故渡口附近多有廟宇。藉由廟宇碑文與捐款名單,得以了解渡口經營權的移轉與運作,更顯示渡口作為清代臺灣社會交通熱點,具有活絡社會網絡與人群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