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92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鑽石儲思盆-臺北市立棒球場的意象轉變
    (2022) 李承諺; Lee, Cheng-Yen
    臺北市立棒球場興建於1957年,為承接戰後臺灣棒球運動發展的重要場域,但最後卻於2000年拆除,原址被改建成現今的「小巨蛋」,且看不出任何與臺北市立棒球場有關的痕跡。然而,對於球迷與其參與者而言,這座棒球場仍活在大家的心中。  究其興建之原因,在戰後國際情勢影響之下,臺灣需以棒球與友邦進行交流,促使政府願意興建棒球場。對於棒球運動發展而言,臺北市為首都但卻缺乏一座標準的棒球場,因而在謝國城及棒球相關人士的努力之下,建立臺北市立棒球場。然而,甫建立的球場仍屬簡略,在後續為了國際賽以及受到上位者的注意之下,隨著政府與民間皆認為要興建運動場館的想法,使球場一步步成為了現代化的棒球場。另一方面,球場設施的增建也可反映人們對於球場的想像,象徵著越趨熱烈的球迷參與以及工商社會下的休閒需求,同時執政者也在外觀上強加其意識,但對於參與者而言未必有產生效果。而在職棒賽事展開之際,出現企業主導球場修建之狀況。  回顧曾在臺北市立棒球場進行過的活動,首次進行的比賽為與早稻田大學的交流賽,但對臺灣棒球發展造成關鍵性影響,應屬1968年的紅葉少棒賽。不過紅葉少棒賽之於臺北市立棒球場可能僅是一場比賽,反而是在1970年代三級棒球的熱潮,再加上代表隊選拔賽的決賽絕大多數都是在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行,與配合電視轉播的影響之下,使球場映入更多人民的眼中。再者,眾多棒球賽事搶著在臺北市立棒球場舉辦,促使許多重要比賽在此進行,也建立起參與者心中認為臺北市立棒球場為重要賽事舉辦地,乃至於最高殿堂的印象。1990年代後,相當高比例的職棒賽事在臺北市立棒球場進行,更讓參與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隨著「大巨蛋」的需求日增,臺北市立棒球場也被納入建地的考量之內,並在臺北市政府的運動場館興建規劃下,決定改建成小型體育館。在確定將被拆除之後,職棒聯盟舉辦「20世紀台北棒球場回顧接力紀念賽」,並因此激發過去的參與者重新回憶臺北市立棒球場。在球場拆除之後,遺留下來的器物與媒體的傳播,皆成了記憶再次被召喚與再製的媒介,最終經過不斷地篩選之後,成了參與者的歷史記憶。關鍵詞:運動場館、集體記憶、口述歷史、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