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3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音樂系所學生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研究(2021) 王錦箴; Wang, Jin-Jhen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音樂系所學生使用校內圖書館之頻率,分析學生資訊需求為何、使用圖書館的頻率、透過何種管道與資源滿足其資訊需求,並收集學生建議,了解學生查找資源時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研究透過網路與紙本的方式共發送445份研究問卷,最終收集了432份有效問卷,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分析,整理結果如下: 一、圖書館使用頻率 音樂系所大學生與碩、博士生造訪圖書館及借閱館藏的頻率皆不高;很少使用圖書館的線上館藏資源;也很少利用行動裝置使用學校線上資源館藏。 二、資訊需求與資訊尋求行為 音樂系所學生最喜歡利用YouTube平台尋找免費影片;瀏覽電子資料庫、電子書使用比例低於瀏覽電子雜誌、聆聽線上音樂圖書館;分享與其他音樂家的合照、宣傳將舉行的表演/活動/時間表、尋找其他音樂家組成合奏團;音樂系所學生平時多數忙碌於樂器獨奏與合奏演奏,家教與書本樂譜收集位居第二。學校(本系)音樂教師/私人音樂老師、朋友/家庭成員以及音樂家(非系上教授)是學生最常詢問的對象。 三、學生對於圖書館的看法 希望學校圖書館能增加樂譜量,尤其是近代樂譜。也希望圖書館系統能強化檢索功能,加強關鍵字搜尋,圖書館資源曝光度可以上升。Item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2011) 張雅君; Chang Ya Chun本論文採量化方法,以問卷調查探討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期望藉由此研究,瞭解影響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的因素,剖析災害防救人員所需要的資訊服務,以提供更適切的資訊服務協助解決其業務需求。茲將本研究之發現分述如下: 一、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需求方面:(一)執行「減災」職務是促發資訊需求的主要情境;(二)災害防救人員使用資料類型以網頁資訊為主,對於常用資料語言習慣以中文資料為主,英文與日文為輔;(三)單位內部資訊是資訊來源機構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資訊。 二、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尋求方面:(一)資訊尋求依循「省力原則」;(二)圖書館或資料中心是災害防救人員找尋資訊的重要管道之一;(三)資訊尋求時,缺乏整合查詢工具、無法即時取得、缺乏獲取最新資訊管道。 三、 災害防救人員資訊使用方面:(一)選擇工作相關資訊時以資料精確性等品質因素為主要考量點;(二)資訊使用主要以報告撰寫、充實專業能力為主。 四、 災害防救人員人口特徵對其資訊行為的影響有:(一)所屬研究單位是影響災害防救人員資訊行為最重要之變數;(二)災害防救人員年資越深,人際脈絡管道使用越高;(三)災害防救人員教育程度越低,易在資訊尋求上遭遇困難;(四)資訊需求與使用受所屬學科領域影響。 針對研究結果以使用者角度為觀點,對災害防救單位之資源及服務提出以下建議:一、網路資源檢索之學習;二、圖書館或資訊中心之利用;三、加強關鍵資訊收集,並建立整合查詢平台;四、知識庫建立,加強推廣組織知識分享;五、災害防救專家人才庫建立與更新;六、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Item 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資訊行為之研究(2011) 陳瑩本論文採用質性研究取向,以半結構式深度訪談法蒐集資料,整理分析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及特性、資訊尋求行為及影響行為之因素,以及其資訊使用之情況;最後歸納出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行為模式。期望藉由本研究,可以對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在規劃展覽時的資訊行為有更進一步的瞭解與掌握。茲將本研究之結果歸納如下。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需求方面:(一)資訊需求與工作任務之相關性高:策展人的資訊需求由策展工作而產生,透過其主觀認知來完整呈現展場的整體設計規劃,用以解決處理工作相關問題;(二)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展示個案之主題與目的性而異(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需求特性之因素複雜: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因人口資料特性、展覽主題複雜性、策展頻率、可預測性、展示籌劃時間、目標觀眾等複雜因素影響而有所改變;(四)策展人的資訊需求可能持續變動直到展示完成。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尋求方面:(一)策展人尋求的資訊管道具多重性,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重要來源:策展人的資訊管道可歸納為個人知識、人際管道、其他博物館與機構、圖書館、學會/協會與組織、研討會、網際網路、電視頻道等九種,以個人知識和人際管道是為重要;(二)策展人尋求資訊的類型多樣化;(三)影響策展人資訊選用之要素:策展人最重視資料的正確性,同時要求資料的可用性、適用性及品質,資訊的可得性、及時性與費用也是評估的要素。 在自然史博物館策展人員的資訊使用方面:(一)展覽是最重要的資訊產出:資訊產出內容包含展場內所有的展示物件,還有展覽相關出版品以及展覽網頁、解說導覽訓練與科學教育活動,展覽是策展人資訊使用的具體結果;(二)投稿與出版專書是最常見的資訊再利用方式:策展人因為策展需求所取得的資料,除了直接使用在展覽上,最常見的再利用方式就是投稿與出版。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對自然史博物館及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提出以下幾項建議:一、對自然史博物館博物館:(一)給予充裕的展覽籌備時間;(二)建立自然史博物館館際共享之藏品資料庫;(三)提供專業策展訓練。二、對自然史博物館附屬圖書館(室)的建議:(一)定期進行使用者需求調查;(二)加強圖書館(室)資源及服務宣導;(三)建置自然史專業領域文獻資料庫。Item 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醫學電子資源需求與尋求行為研究-以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為例(2010) 許淑善本研究主要在調查區域教學醫院醫師的電子資源的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網路資源之資訊需求與尋求行為及電子資源和網路資源的資訊行為,並比較上述三者與不同性別、年齡、職務及教育程度等人口屬性的差異。本研究是以國泰綜合醫院汐止分院醫師為研究對象,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普查,全體有效樣本75人,有效回收率為93.3%。 本研究之假設有三點:1.人口屬性與醫學電子資源之資訊需求尋求和使用行為有顯著差異。2. 人口屬性與網路資源之資訊需求尋求和使用行為有顯著差異。3.人口屬性與電子及網路資源之資訊需求尋求和使用之比較有顯著差異。研究結果均部分驗證研究假設,亦即醫學相關人員的部分電子資源之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因人口屬性之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經統計分析就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需求特性、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尋求行為特性及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使用行為之關聯等三面向,所表現出來的資訊行為特徵得下列結論: 一、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需求特性之結論為:1.從事臨床工作為促發醫師尋求電子資源之最主要動機;2.解決臨床問題及教學目的為使用網路的主要目的;3.資訊的權威性是使用電子資源的主要原因,而資訊的可接近性則是使用網際網的主要原因;4.資訊的權威性是認為網路較滿足資訊需求的原因。二、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尋求特性之結論為:1.電子期刊及全文資料庫是獲得全文資訊的主要途徑;2.習慣於圖書館使用電子資源;3.搜尋引擎是最常使用的網路工具;4.館際合作是取得圖書館中資料的主要管道;5.醫師最常使用網際網路管道尋找資訊;6.習慣為使用網際網路找資料的主因;7.Google為印象最良好的網路資源之首。 三、區域教學醫院醫師之電子與網路資訊使用行為特性之結論為:1.中為主要上網地點;2.過濾檢索結果為檢索資料庫時最常遭遇的困難;3.缺乏時間是獲取新知及使用圖書館服務的主要障礙;4.醫師習慣以自助方式尋求資訊;5.教科書為用來判斷資訊品質的參考依據;6.過濾資料是使用網路的主要困難。 本論文就上述研究結果提出若干建議,並針對進一步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外國學生學業資訊需求之研究(2010) 邱香瑜大學圖書館是提供研究與獲取學術資源與服務的主要場域,大學圖書館所提供的服務應考量多樣化使用者的需求,避免以資訊人員角度來進行資訊服務。近年來外國學生不斷地逐年增加,國內大學書館幾乎以同一種標準模式來服務所有的使用者,但是使用者的背景或使用的目的等不同,會有不同的需求產生,大學圖書館應站在使用者立場思考如何提供有效的資源與服務,並採取應變的對策與重新檢視圖書館所提供的資源與服務是否符合外國學生的需求。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外國學生在學業方面所需要的資訊並從外國學生接觸相關資訊的過程中,瞭解外國學生資訊的使用因素。本研究以十位具有正式學籍之外國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深入訪談法與小型問卷蒐集研究資料。研究結果發現,外國學生面臨的問題包括修課前、修課中與修課後三個面向;外國學生需要的資訊偏向提昇語言能力與支援課程學習的資訊;獲取所需資訊的管道主要以網際網路、人際管道與圖書館;最常利用的圖書館資源與服務,分別依序是使用線上館藏目錄、課程指定參考資料與紙本資源;影響外國學生資訊的使用包含個人因素、訊息因素以及訊息來源因素;使用圖書館經驗因來自不同地區國家而有所差異。綜合以上結論並結合使用者的看法及意見,提出研究建議,期望研究結果有助於圖書館做為日後規劃設計資訊服務的參考。Item 台北市公立高級中學社會領域學科教師資訊需求及資訊行為之研究(2008) 徐厚鈴社會領域學科教師資訊需求以所任教科目相關的資源為主,最常利用「入口網站」蒐尋所需資源,圖書館館藏資源僅次於後。取得資源的方式首先以自身的經驗為主,其次為人際關係網的資源(如同事互相討論、社會領域學科教師交流等等)。教師們對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持肯定的態度,可以詮釋抽象理論最佳輔助工具,學校圖書館乃是教師常利用的重要資源,紙本圖書、期刊及報紙利用率仍很高,隨著資訊科技及網路的普及化,教師們都認同圖書館有需要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最重要目的在於資源集中,方便利用。然而任教科目不同,在課程延伸教材、圖書資源、教學檔案及資訊素養需求上有些差異,地理科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相關的軟、硬體需求,較歷史、公民與社會科教師所佔的比率較高,主要因素在於其學科特性所呈現出的差異。 社會領域學科的資訊並不貧乏,最主要的是欠缺有系統的整合,導致許多寶貴的資源僅少數人在利用,或是浪費人力及時間在做同樣的事情,因此,教育單位如何有效的發揮「教學資源網」及「數位資料庫」,讓它真正落實為教師們的知識管理使用平台。再則如何讓圖書館轉型為「教學資源中心」,首賴教育單位對高級中學圖書館設置法規修訂,以符合時代的需求。Item 大學生資訊尋求行為之研究-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2019) 吳依玲; Wu, Yi-Ling本研究旨在瞭解數位原民時代大學生的資訊尋求行為,故以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學生為對象,瞭解工學院、管理學院、服務產業學院、人文社會學院的資訊需求及資訊尋求行為。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自2018年12月27~30日,以及2019年1月2日、3日間,發放電子問卷,總共回收629份有效問卷。本研究依據問題結果進行分析,提出下列結論:(一) 數位原民特性在性別、個人擁有電腦狀況、是否有網路、不同學院、父母教育程度、每天使用網路時間等方面均無顯著差異,由此可推論Prensky (2001)的描述,數位原民在充滿科技的世代中成長,由於從小就開始接受科技的變化,故在各個因素上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也不會因為不同學院背景而不同。(二)數位原民特性在接觸網路時間的長短,產生顯著差異,研究的對象是大學生,年齡在18~24歲左右,這些大學生接觸網路的時間依數據結果顯示,大約是在「5年以上,未滿10年」、「10年以上,未滿15年」,這二個時間的區間,由此得知,現今的數位原民大學生,早在國小階段就開始接觸網路。(三)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資訊需求類型在工作構面,主要以「課業、報告、考試」為主;教育構面,主要以「獲得各項技能與知識」為主;日常活動構面,主要以「休閒娛樂」;休閒活動構面,主要以「創意活動」為主。(四) 明新科技大學日間部的學生,在資料搜尋實體管道方面以「同儕、朋友」為最高;在資料搜尋虛擬管道方面以,「社群網路」為最高;在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前三項統計結果,較重視資料的完整性;在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的統計結果,會選擇以同儕、朋友的方式為主,來解決資料搜集的困難。(五) 數位原民特性、資訊搜尋管道、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之間部份具有顯著影響關係。 本研究結果指出,數位原民雖然從小就在數位化的科技中成長,因此無論在行為、習慣、想法、態度都與上一個世代有不同的特性,其資訊需求、查詢資料使用重視的因素、資料搜尋過程中遇到困難的解決方式,部份與過去的研究有所差異。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技專院校圖書館提出建議如下:(一) 技專院校大學生的資訊需求主要以課業為主,依序為實務技能及生涯規劃,故圖書館應多採購各個領域的專業知識教科書,並針對大三及大四的同學,辦理企業講座,並請畢業的學長姐回母校座談,讓學生們能及早瞭解自己的技能興趣及生涯發展。(二)技專院校較重視培養實務技能及證照考試的訓練,圖書館可增設數位學習或是證照考試練習題庫的平台,增加學習的便利性。(三) 圖書館可以使用數位科技在網路的虛擬空間中,讓大學生透過圖像、影音等視覺特效,舉辦線上藝文活動、展覽、或數位資源學習的課程,增設多媒體互動式裝置平台、VR虛擬實境。(四)數位原民的大學生,對於創意活動有較高需求,故圖書館可以使用網路平台舉辦活動,例如:組裝電腦比賽等創意活動。(五) 數位原民的大學生,在資訊尋求行為上,較偏好同儕及社群網路,故圖書館可以善用社群網路的力量,推廣館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