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3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搜神記》中人鬼關係研究– –以〈定伯賣鬼〉為主要觀察對象
    (2024) 李承恩; Li, Cheng-En
    「小說」經由很長一段時間的流變,才有現今多元的形式呈現。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小說隨著每個朝代的背景與先人的影響,發展出屬於當代的文學風格,在中學的古典小說教材,都是先從魏晉時期的「筆記小說」談起,由專家選擇符合中學生學習的篇章教材。干寶《搜神記》中的〈定伯賣鬼〉便是常在各出版社常出現的選文之一,因此便以〈定伯賣鬼〉為中心,發散出去,進而延伸探討與研究《搜神記》中的人鬼關係與變形的涵義。本論文共分作六章,第一章先確定研究動機與目的,再探究前人研究文獻選出適合的材料與搭配研究方法來制定寫作的範圍。第二章探討先秦至魏晉時期與《搜神記》有關「鬼」形象的分析與探討。第三章探討《搜神記》搜神記的人鬼關係,人鬼既有關係,勢必一定能視鬼或感應到鬼的存在,因此本章先探討人鬼可以交感的媒介究竟是什麼?以及分作三小節再探討「人鬼利益鬥爭」、「人鬼共存互利」、「人鬼婚戀關係」去深究。第四章以〈定伯賣鬼〉中鬼可以變形為羊,去探究《搜神記》中的變形篇章,最後再以探討為何鬼會變羊而非其他生物做進一步的分析。第五章單獨將〈定伯賣鬼〉單獨成章探討,羊的古代價值意義與文本中鬼變羊的背後動機,再探討定伯將羊(鬼)變賣後,得到金錢對於當時的魏晉南北朝是怎樣的價值。第六章總結本章論文重點,亦針對自身教學進行省思,在未來國文課程中,上到〈定伯賣鬼〉這一文本時,應如何呼應課綱,結合素養,打破與創新古典小說的教材與教法。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 Item
    人體與異形:《山海經》神怪的創造與認識
    (2023) 陳彥君; Chen, Yen-Chun
    本研究以《山海經》為基礎,探討神話紀載中的「人體」部件在神、怪、妖及獸等「異形」身體上的組合之意義,並針對初民們對異族、異文化者身上各人體部件的變形想像,嘗試釐清他們創造這些身體背後的原始思維,了解人體各部位在文化中的意義與定位。在大致分類與整理《山海經》中的人體後,本研究以「一般人體」作為參照基準,依據書中最常被使用的人面/頭部、手/足及軀幹三類人體部件為討論核心,輔以變形方法「加法」與「減法」,逐一聚焦討論初民們對該部件的變形與想像,最後綜合討論「人體」在神話研究中的重要性。  本研究第一部分從中外原始思維的相關理論出發,逐步討論物我概念、「人體」作為基準的思維方式,以及中國自古以來「由已知推論未知」的認識方法,梳理初民們在思維上是如何將身體作為已知的「舊符號」,用以認識世界上未知的「新符號」,探究身體在原始思維及神話思維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針對《山海經》中的「人面/頭」討論,此為初民們使用得最為廣泛的部件,需分類探討此部件拼其湊在獸、神及人身上的不同目的,並延伸討論面部器官變形的不同意涵,了解此部位從辨識作用、溝通需求到族群象徵等複雜多層功能的文化意義。第三部分針對《山海經》中的「手/足」討論,手、足與初民們日常所處的環境與勞動相關,也與專精的技藝及紋身文化相關,此部位變形的目的包含實用、表現對技藝專精者的欽慕,以及象徵異族與我族的文化差異。第四部份針對《山海經》中的「軀體」討論,作為身體的中心且為心臟所在處的軀幹處變形不易,但在此處的變形於初民們來說意義重大,或是具勇猛特質、或是具有特殊力量,軀幹變形者幾乎都有異於常人之處。此處的變形可見初民們對於巨大、渺小的文化概念,以及對死亡造成之生命型態轉變的思索。  在《山海經》中,人與神怪妖獸之間雖然物種不同,卻共享著人體的部件,體現了神話中「神與人、怪、妖、獸共享形似的身體」、現實中則是「人以自己的身體創造神、怪、妖、獸」的思維邏輯。而從本研究所歸納的《山海經》實例來看,初民們選擇的人體部件是很明確且範圍有限的,集中在人面/頭部、手足部及軀幹三類,這樣的選擇或許並非是因為初民們沒有能力去想像更多樣的身體變形,而是因為這些身體部位就是他們人生中所思考之大事的縮影,他們透過將身體變形樸實地思索自己與世界的關係。神話中的身體思維不但影響了相近時代的神話、文學、哲學、醫療與宗教等觀念,對後世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Item
    日常器物的變異──以《太平廣記.精怪類》為範疇
    (2023) 陳立庭; Chen, Li-Ting
    本文以《太平廣記》〈精怪類〉為題,關注於器物精怪,著重物我關係、人類精神思維與社會史。本文的第一部分,梳理了變形與器物的兩個概念,首先是變形觀念,從先秦至魏晉變形概念的發展流變,變形從神話逐漸成為唐代小說的題材,在此,本文歸納出變形概念的重要原則,從而察覺到精怪無論在變形時的外形,以及行動上,皆會趨向於人的特徵。其次是日常器物概念,本文試圖釐清在器物作為變形主體的小說中,應該如何理解器物的定位和意義,而後發現,儘管器物是變形的主體,在小說中仍舊是被人類所認識、賦予意義的客體,因此在理解〈精怪類〉內容時,必須了解人與精怪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整理人與精怪之間的互動,儘管有部分精怪與人類相處友好,大多數精怪為人類帶來的危害,或是預告災異降臨,且精怪最終也必須面臨被消滅的命運。第三部分則進一步探究,精怪危險的原因及來源,精怪的出沒,都象徵著時空的邊緣、陌生、黑暗,以及人類精神上的孤寂、多欲,因此,器物精怪並非只是人類受到古老思維影響的幻想產物,它們更象徵著人類所畏懼的一切非常、失序之物。這些事物存在於人類生活周遭,並可能招來危險,而精怪正是這些事物的具體形象。本文最終審視了器物精怪的概念,並將之放置於志怪小說發展脈絡中,發覺精怪從《漢志》到志怪小說,儘管其象徵內涵發生了極大轉變,然而不變的是,精怪始終是人類畏懼的象徵。
  • Item
    《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
    (2020) 林舒璇; Lin, Shu-Hsuan
    本論文是研究《太平廣記》中動物妖變形為男子之故事,研究樣本總計106則,作品時代從漢至北宋,其中六朝和唐代數量最多,因此本論文主要研究六朝至唐代各層面之問題。第一章為緒論,概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研究範圍、文獻探討以及研究方法,並將「動物妖」下了明確的定義,且簡述動物妖能變形之理論。第二章依照動物妖變形之動機,將研究樣本歸類為「兩性關係」、「闡述佛道思想」、「危害作惡」、「展現才學」以及「搜奇志怪」共五類。第三章是藝術特色的分析,先分析研究樣本中的情節結構,發現幾乎所有故事皆可分為動物妖「與人相遇」、「與人相處」以及「妖物結局」三種情節結構來歸納與討論。再來是研究作者以何種手法敘述故事,以及如何塑造動物妖變形為男子的形象。第四章是用量化與整理共相之方式,分析常見的五種動物妖,並探討古時作家選擇這些動物妖來表現某些主題的原因。作家創作故事,會受到時代思潮、社會背景以及作家個人創作意識等因素之影響,因此,本論文第五章即是從宗教、社會、心理學等角度切入,除了瞭解六朝至唐的社會風貌、思想價值之外,並透過動物妖變男變女之情節差異,試著去窺探作家內心深層的渴望。第六章則為結論,藉由回顧本論文前五章之重點,提出本論文之成果,並檢討與提出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