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2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以幽默感為中介變項(2021) 蔡姵均; Tsai, Pei-Chun隨著時代變遷,創造力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教育的模式也翻轉為重視創造思考的核心素養教學。在創造力教育的領域裡,學生的個體差異議題不容忽略,而在學習方面,學生的個體差異顯現於學習風格。由於現存研究中學習風格與創造力的關係尚未明確,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對創造力之影響,並以幽默感為中介變項考驗其中介效果,為釐清學習風格與創造力間的關聯。本研究以臺灣新北市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共412位學生。利用問卷調查法,以「Kolb學習風格量表」、「多向度幽默感量表」、「兒童版中文詞彙遠距聯想測驗」、「新編創造思考測驗」作為研究工具。研究結果如下:(1)聚斂者較調適者封閉式創造力表現佳(2)不同學習風格在開放式創造力、幽默感無顯著差異;(3)學習風格中的「抽象概念」與封閉式創造力達顯著正相關、「主動驗證」與封閉式創造力達顯著負相關;(4)學習風格中的「具體經驗」與開放式創造力達顯著正相關、「省思觀察」與開放式創造力達顯著負相關;(5)多向度幽默感中的「幽默創造」對具體經驗到開放式創造力的中介效果成立,意即偏好具體經驗的學童,可以透過提升自身幽默創造能力,進而提升開放式創造力;多向度幽默感總分對省思觀察到開放式創造力的中介效果成立,意即偏好使用省思觀察的學童,可以藉由培養幽默感,進而提升開放式的創造力。藉由本研究中學習風格與封閉式、開放式創造力的關係,對後續相關研究及教學實務提出建議,期冀能為創造力教育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Item 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與其創造能力、傾向之關聯性研究(2010) 劉敏書本研究旨在瞭解不同性別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創造能力、創造傾向的差異情形,並探討國小高年級十至十二歲之學童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與其創造能力、創造傾向之內涵及彼此的關係,以釐清三者之脈絡及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的影響。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採用陳學志、詹雨臻、Ruch和Proyer(in press)翻譯編製的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PhoPhiKat-TC questionnaire),吳靜吉(1998)新編創造思考測驗及威廉斯創造性傾向量表(F. E. Williams 編製,林幸台、王木榮等修訂,1994),三者作為研究工具,有效問卷達1038份。 資料分析結果: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不同性別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整體而言在嘲笑風格、創造能力、創造傾向表現上皆有差異,且男生在「喜笑人」、「喜被笑」嘲笑風格與「獨創力」創造能力皆高於女生;女生則在圖形創造能力「精進力」、「想像力」與「挑戰性」創造傾向高於男生。多元迴歸分析出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之「喜被笑」對語文及圖形創造能力之「流暢力」、「變通力」、「獨創力」三者有預測效果,代表「喜被笑」得分愈高,所表現出各類別的語文及圖形之創造能力也愈高。嘲笑風格之「怕被笑」與「喜被笑」達顯著負相關;「喜被笑」與「喜笑人」達顯著正相關;「怕被笑」與「喜笑人」達顯著正相關。以階層迴歸分析創造傾向的中介效果,即嘲笑風格經由創造傾向中介對創造能力的預測效果,結果顯示嘲笑風格中的「喜被笑」可藉由創造傾向中的「想像力、「挑戰性」及「冒險性」的中介效果,有效預測語文及圖形之創造能力。「怕被笑」則無法藉由創造傾向的中介效果預測創造力。 本研究對教育上的貢獻在於瞭解國小學童在同儕團體中害怕被嘲笑相關特質與創造傾向,對於創造能力的表現與影響,以作為相關的教學輔導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