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88
  • Item
    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與臺灣五歲幼兒攻擊行為之關係:以家長懲罰作為中介變項
    (2024) 梁可怡; Leung, Claudia
    本研究主要探討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攻擊行為的影響,以及父母的懲罰行為在其中的中介效果檢驗。本研究推論父母的懲罰行為可能為幼兒電子產品使用對幼兒攻擊行為影響的中介因素,並對此作出分析。若推論成立,可以提供有力的根據,讓父母處理幼兒電子產品使用的紀律時,盡量不要採取打罵的方式作管制。研究對象為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建置計畫36月齡組第三波60月齡,共1850名的幼兒樣本。經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階層迴歸分析以及Hayes(2022)的 process 4.0模型4作資料分析。本研究重要的分析結果如下﹕ 一. 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的身體攻擊行為有顯著解釋力。二. 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只對母親的體罰頻率具顯著解釋力,但對父親的的體罰頻率沒有顯著解釋力。三. 控制父母教育程度以及幼兒性別後,母親的體罰頻率在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對幼兒身體攻擊行為的影響中,具有部分中介效果。四. 體罰頻率在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與幼兒身體攻擊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會受到幼兒性別影響。總結,幼兒電子產品使用時間越長,越有機會增加母親體罰頻率,從而増加幼兒的身體攻擊行為,建議父母在管理幼兒的行為時盡量避免採用體罰去作控制。
  • Item
    以fNIRS探討幼兒進行卡片向度改變分類作業時前額葉活化程度與工作記憶負荷量之關聯性
    (2024) 李姿諭; Lee, Tzu-Yu
    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在人類的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影響著人們未來的學業成就,並在生命的前五年中快速地發展。執行功能其中一個面向為認知彈性(cognitive flexibility),許多研究表示大多數 5 歲以前的幼兒無法在操作卡片向度改變分類作業(Dimensional Change Card Sorting task,簡稱 DCCS 作業)中成功轉換規則,此作業為測量認知彈性的經典作業。因此許多學者使用 DCCS 作業探究導致幼兒作業失敗的相關因素,而認知彈性是建立在抑制控制與工作記憶之上。本研究根據以競爭記憶系統為基礎的堅持理論(Theory of Perseveration based on Competing Memory Systems)為理論基礎 (Morton& Munakata, 2002),探討工作記憶負荷量與前額葉腦區活化程度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研究採用Brace 等 (2006) 以競爭記憶系統為基礎的堅持理論所設計的DCCS作業,假設幼兒若是成功通過切換後階段,即是透過減低工作記憶負荷量的鷹架指導而達成的。研究者於台北市招募 44位 (男生22位,女生22位)36月齡至53月齡間(平均數=43.1, 標準差= 5.7)的正常發展幼兒進行研究。每一位參與實驗的幼兒皆需進行DCCS作業一(口語指導情境)及DCCS作業二(鷹架指導情境);同時使用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儀(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簡稱fNIRS)檢測幼兒在進行兩種不同的 DCCS 作業時,前額葉腦區的含氧血濃度變化,並假設工作記憶負荷量與含氧血濃度變化呈現線性相關。 研究結果發現,在行為表現上,幼兒透過作業二能有效成功通過切換後階段,與Brace 等 (2006) 研究結果一致,然而大腦影像紀錄顯示幼兒進行作業一及作業二時腦部皆沒有顯著的活化與差異性。研究者認為幼兒可能藉著作業二鷹架的引導,重新建立分類規則,導致大腦不需應用認知彈性的能力就能夠順利通過切換後階段,因此額葉的活化程度就不顯著;至於作業一的口語指導,沒有給予幼兒任何與切換後階段有關的分類引導,因此在切換後階段幼兒的額葉沒有足夠的認知彈性能力,活化程度也就不顯著,同時也導致幼兒無法成功通過切換後階段。雖然大腦資料的統計結果尚存在不確定的推論,但對於Brace 等 (2006) 的研究假設:鷹架指導能減低幼兒工作記憶負荷量,具有一定的支持性。
  • Item
    母親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研究
    (2023) 張淑峯; Chang, Shwu-Feng
    人類嬰兒出生後的前三年,是成長最快速的階段,早期生活經驗對於形塑大腦之執行功能有關鍵性的影響。另,文獻指出學齡前階段執行功能的發展攸關幼兒就學準備以及後續的身心發展。母親是孕育孩子的重要搖籃與引領幼兒進入生活世界的重要推手,而母親憂鬱情緒影響其親職敏感度、對幼兒照護的可及性,讓佳美親子舞步變了調。本研究旨在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軌跡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關連,並以家庭內的社會支持(配偶撫育支持、家務支持人力)為控制變項,進行分析。研究對象為臺灣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 (Kids in Taiwan, KIT) 三月齡組的幼兒及其家庭,資料以3、6、12、18、24、36月六波為依據進行次級資料分析,為確保填答者的一致性,本研究僅採用由媽媽本人回答的資料。資料分析以SPSS 2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並以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母親憂鬱情緒之潛在成長模型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結果: 一、母親產後前三年之憂鬱情緒隨著幼兒年齡增加呈現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趨勢。二、母親產後3、6、12、18、24、36月憂鬱情緒軌跡在個體間具有異質性,透過潛在成長類別分析(LCGA),將產後憂鬱情緒母親分成三類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中起點先降緩升組以及高起點先升緩降組。其中以低起點先降緩升組所佔百分比最多(54%, N=2951),中起點先降緩升組次之(36.%, N=1955),而後是高起點先升緩降組(10%, N=552)。三、整體母親產後憂鬱情緒以及分組的三類別憂鬱情緒組母親,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皆有顯著負向關連。四、家庭內社會支持:以配偶撫育支持和家務人力支持當控制變項,對於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影響。其負向影響係數從低度支持為最顯著,中度支持次之,高度支持影響最小。特別是高配偶撫育支持在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的負向關連未達顯著,表示當母親認同配偶在教養上是好夥伴的程度越高,對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越有益處。根據以上結果,本研究支持之前文獻所提,母親產後前三年憂鬱情緒軌跡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有相關,以及養育幼兒增加母親憂鬱情緒之主張。建議在追蹤幼兒發展的同時也須同步關注母親產後憂鬱情緒的持續性。另,主張高配偶撫育支持,有助於三歲幼兒執行功能的發展。本研究優勢在於研究樣本為臺灣當地幼兒家庭的人口取樣,樣本量大(N=5458)且具有代表性。此外,本論文也是首次以本土資料探究母親產後憂鬱情緒與幼兒執行功能發展關連之研究。本論文的研究限制在於母親憂鬱情緒、幼兒執行功能、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等資料皆由母親本人填答,雖有一致性,但可能較為主觀。另,母親憂鬱情緒、配偶撫育支持以及家務支持人力僅為一題,是資料庫本身的限制,較難進一步分析相關影響因子。本研究結果可供公共衛生、幼兒教育、以及早期療育團隊作為母親憂鬱情緒與兒童發展上的實務性參考。未來研究建議繼續探討母親憂鬱情緒對於幼兒其他面向,如動作、社會情緒發展的相關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母親憂鬱情緒與幼兒發展之間的關係。此外,亦可採用多種研究方法和資料來源,提供更多元的資料分析,減少母親填答的主觀性,和提高研究的信度與效度。關鍵詞: 幼兒,幼兒發展調查資料庫,產後憂鬱情緒軌跡,執行功能、社會支持
  • Item
    城鄉幼兒入學準備生態脈絡分析——以浙江省X縣為例
    (2023) 毛作祥; Mao, Zuo-Xiang
    本研究旨在瞭解 X 縣幼兒入學準備能力與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的關聯,也探究幼兒性別、城鄉、家長教育程度不同,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及幼兒入學準備能力的差異,同時也透過教師和家長訪談、檔案資料搜集,了解幼兒入學準備的相關脈絡訊息。本研究以 X 縣的173 名五歲幼兒(城區 86 名,鄉鎮 87 名)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幼兒入學成熟水平診斷量表》、《家庭環境量表》,以及《幼兒學習環境評量表(修訂版)》和《幼兒園學習環境評量表 (課程增訂版)》。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階層廻歸等方式進行資料分析,以及訪談錄音的逐字稿編碼整理、檔案資料歸納。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受試幼兒的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準備能力與社會適應準備能力低於大陸的常模。二、受試幼兒的家庭環境總體而言環境良好。「無身體懲罰」得分最高,「榮耀、情感和溫暖」得分最低。三、受試幼兒園環境的總體環境品質、課程品質及教學法有待改善。四、受試幼兒入學準備能力與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顯著相關。五、城鄉及家長教育程度不同,受試幼兒的數學準備能力、語言溝通準備能力、社會適應準備能力、入學準備總能力、家庭環境、幼兒園環境有顯著差異;但是性別不同,受試幼兒的各項入學準備能力沒有顯著差異。六、家庭環境中的「語言刺激」、「學術行為的刺激」、「多變化性的刺激」,還有,幼兒園環境中的「家長與教師」和「數學」,都是受 試幼兒入學準備總能力的重要預測變項。七、訪談資料顯示,受試幼兒多能得到來自家庭的關愛和支持。教師與家長都很重視幼兒的教育,儘可能供給幼兒學習所需。只是,隱含其中的入學與戶籍政策、新居民積分管理指標體系的區隔,無形中拉大了城鄉差異,值得注意。八、幼兒教育政策檔案顯示,政府施行的政策對幼兒園的規範管理與支持,使得幼兒園環境有優異的成果。然而,為提高幼兒園的課程品質,尚須注意加諸於教師的無關教學的繁瑣事務,以免對幼兒的入學準備帶來負面的影響。
  • Item
    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幼兒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讀寫經驗與書寫表現之關聯
    (2023) 凃乃嘉; Tu, Nai-Chia
    良好的書寫表現(handwriting)會需要視覺動作整合能力、視知覺和動作協調能力。除了上述能力外,近來許多研究也提出工作記憶能力在書寫過程中的重要性。鑿於過去研究多是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學齡期階段的書寫表現進行研究,本研究主要探討注意力不足/過動大班幼兒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書寫表現之關聯,以及讀寫經驗是否會影響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書寫表現間的關係。本研究招收三十位疑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大班幼兒,透過近端仿寫瞭解書寫表現、點矩陣逆向測驗瞭解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以及閱讀書寫經驗問卷瞭解幼兒園及家庭之讀寫環境。以皮爾森相關分析瞭解書寫表現、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讀寫環境間的關聯性,再以階層迴歸分析檢驗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的預測效果以及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家庭讀寫環境、幼兒園讀寫環境對書寫表現的交互作用。結果顯示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與整體書寫表現、字體單一部件緊密度和筆畫數正確性有顯著正相關;在控制視覺動作整合能力後,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仍有預測效果;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和幼兒園讀寫經驗對書寫表現有顯著交互作用,表示視覺空間工作記憶能力對書寫表現的影響會因為幼兒園讀寫經驗而改變。最後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及實務上建議。
  • Item
    幼兒對成人外貌吸引與行爲判斷的探討
    (2022) 余婧瑩; Er, Jing-Ying
    摘 要 本研究探討幼兒對成人的外貌吸引與行為判斷。以151位三至五歲的幼兒爲對象,其中男生89人,女生62人;三歲組26人,四歲組69人及五歲組56人;高社經86人、中低社經62人。這些受試幼兒來自臺北市一所國小附設幼兒園和三所非營利幼兒園。透過自編的「幼兒對成人外貌的偏好測驗」以及「不同情境下幼兒對不同外貌吸引成人行爲的判斷測驗」,以一對一訪談方式收集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和整體的外貌偏好,和不同情境下受試幼兒對成人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壞事再做好事,那麼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的判斷資料。透過SPSS.23統計軟體的人數、百分比、以及卡方考驗,本研究所得結果如下: 一、七成左右的受試幼兒喜歡長髮多於短髮。 二、五成四的受試幼兒傾向喜歡雙眼皮,但選擇人數與喜歡單眼皮的 四成七沒有差距太大。 三、八成一的受試幼兒喜歡小鼻子甚於大鼻子。 四、六成八的受試幼兒喜歡薄唇甚於厚唇。 五、最多受試幼兒選擇喜歡「短髮/單眼皮/小鼻子/薄唇」的外貌。 六、年齡在成人局部外貌_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三歲組受試幼 兒對厚唇的喜愛在三個年齡組中最高。 七、性別在成人局部外貌_頭髮和嘴巴的偏好上有顯著不同。女生比 較喜歡長髮甚於短髮。而男生比較喜歡厚唇甚於薄唇。 八、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受試幼兒對成人局部或整體外貌的偏好都沒 有顯著的差異。 九、受試幼兒對成人外貌是否具有吸引,先做好事再做壞事或先做 壞事再做好事,多數幼兒都以成人最後的行爲是好或壞來判斷他 是好人或是壞人。三歲組與五歲組的差異最明顯,三歲組以最後 行為結果來判斷的傾向較五歲組高。 關鍵詞:幼兒、外貌吸引、外貌偏好、行為判斷
  • Item
    幼兒的延宕滿足表現與奮力控制能力的關聯
    (2022) 張凱琳; Chang, Kai-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灣幼兒的延宕滿足實驗表現與奮力控制能力之關聯,以及不同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幼兒的延宕滿足實驗表現與奮力控制能力之差異。研究以「兒童行為量表-短版」(Children's Behavior Questionnaire Short Form, CBQ-SF)的奮力控制分量表與「延宕滿足實驗」作為研究工具,並以臺北市及新北市四所非營利幼兒園 37位三歲幼兒為研究對象。在37位受試幼兒當中,男生有18位(48.6%),女生有19位(51.4%),平均年齡為44個月。高社經17位(48.6%),中社經有13位(35.1%),低社經7位(18.9%)。透過SPSS23.0的統計分析,平均數、標準差以及無母數本相依樣本差異性檢定、無母數本獨立樣本差異性檢定、無母數相關檢定結果,本研究的發現如下: 一、約有三成的三歲受試幼兒可以做到兩分鐘的克制,成功完成延宕滿足實驗。他們外顯的抑制行為多為「把頭轉開不看米果」、「踢腳」。 二、受試幼兒在研究者陪同的情境下,較能持守規則。 三、受試幼兒的奮力控制面向,注意力集中的得分最低,提醒我們對年幼兒童培養其專注、練習注意力集中是一件重要的事。 四、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在延宕滿足實驗中的表現及奮力控制能力並無顯著差異。 五、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受試幼兒在延宕滿足實驗中的表現及奮力控制能力並無顯著差異。 六、受試幼兒的延宕滿足得分與抑制的持續時間,均與奮力控制的四個分向度-注意力集中、知覺敏感度、抑制控制、低度愉悅感有顯著的相關。延宕滿足實驗適合操作界定奮力控制。
  • Item
    幼兒奮力控制與語文理解的關聯
    (2022) 莊淑華; Cho, Su Hwa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幼兒的奮力控制與語文理解之間的關聯,以來自臺北市一所準公共幼兒園、兩所私立幼兒園及新北市兩所準公共幼兒園的61位,月齡介於43至55個月的小班幼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37位,女生24位。研究工具採用一對一施測的賽門說任務遊戲(Simon Says Task)蒐集幼兒奮力控制能力的資料,以及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PPVT-R)蒐集幼兒語文理解能力的資料。透過SPSS 23.0的統計分析,本研究的結果如下: 一、受試幼兒的奮力控制表現尚佳,賽門說任務遊戲適合小班幼兒使用。 二、受試幼兒的性別不同,在賽門說任務遊戲中的奮力控制表現並無不同。 三、受試幼兒的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賽門說任務遊戲中的奮力控制表現上,並沒有顯著差異。 四、受試幼兒的語文理解表現佳,其中約有四成的受試幼兒得分百分等級高於90。 五、受試幼兒的性別不同,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的語文理解表現並無不同。 六、受試幼兒的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在修訂畢保德圖畫詞彙測驗的語文理解表現沒有顯著差異。 七、在控制住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之後,階層迴歸分析顯示,受試幼兒奮力控制的表現可以有效的解釋並預測他們的語文理解能力。奮力控制與語文理解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鍵詞:幼兒、語文理解、奮力控制
  • Item
    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對大班幼兒文字覺識及識字能力之行動研究
    (2022) 劉冠宜; LIU, Guan-Yi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旨在探討大班幼兒參與平衡式環境文字教學之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學習歷程及表現。平衡式教學為研究者在教學活動中運用環境文字資源,兼採全語言取向及技能取向進行文字教學,以期提高幼兒的文字覺識及識字發展。研究對象為新北市一所全美語共學教室中的 7 位大班幼兒。研究目的有三:其一為探究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識字教學之歷程;其二為探究接受平衡取向環境文字教學之大班幼兒,其文字覺識與識字能力之發展歷程;其三為探討以平衡取向進行環境文字教學後,大班幼兒的識字能力變化。研究者於教學過程中伴隨協同教師的觀察,於課後共同討論與省思,以幼兒的角度逐步滾動修正教學方式,以達教學上的平衡光譜。本研究以質性資料進行分析,輔以量化資料,得出以下結論:(一) 環境文字提升幼兒對於文字覺識的探索興趣,瞭解文字符號在生活中真實的功能性。(二) 平衡取向教學萌發學前大班幼兒的文字覺識發展。(三) 文字部件解碼策略促發幼兒對於文字的認識與記憶。研究者進一步提出研究限制,並分別對未來研究發展與教學提出建議。關鍵字:幼兒、文字覺識、平衡式教學取向、環境文字、識字發展
  • Item
    探究幼兒對安東尼•布朗超現實圖畫書之感受與理解
    (2022) 謝欣芸; Hsieh, Hsin-Yun
    為了解幼兒對於超現實圖畫書的想法,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選擇兩本安東尼布朗超現實圖畫書作為研究工具,以十位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蒐集幼兒在兩次共讀過程中所展現的口語回應,及共讀後的一對一半結構式訪談內容來進行分析,以了解幼兒對於超現實圖畫書的理解與感受。研究結果發現:一、從幼兒之主觀判斷分析,本研究發現幼兒喜愛超現實圖畫書。二、幼兒能理解超現實圖畫書中的「事件與反應」,對情節和插圖有表面理解,但無法理解安東尼布朗超現實圖畫書背後欲傳達的涵義。三、幼兒對超現實圖畫書之虛實判斷,會在「相信文本」與「跳脫文本」之間轉換,且解釋的原因無一致性。四、幼兒對虛實判斷會因圖畫書內容有所差異。最後,根據以上結果,研究者提出建議,供未來研究與教學實務應用之參考。主要建議如下:一、研究者可以選擇不同超現實風格作家的圖畫書或是不同年齡層的讀者來進行研究。二、研究者可將不同面向的主題,例如:想像、做夢、魔法等,加入超現實圖畫書中的探討,三、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意見,並可與幼兒深入探究超現實圖畫書的內容。四、實施師生共讀活動,培養好的閱讀習慣,建立班級閱讀氛圍。關鍵詞:超現實圖畫書、安東尼布朗、師生共讀、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