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6
  • Item
    高齡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尊老素養之影響
    (2023) 陳玟君; Chen, Wen-Chun
    本研究目的在發展國中生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並探討高齡教育課程之實施對國中生尊老素養(即老化知識、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改變之成效。本研究以重理解的課程設計(UbD)理念發展系列性「高齡教育課程」,採實驗研究法,以國中階段四個班級為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n=100)接受6週6堂45分鐘課程。在課程介入前、後分別對實驗組與對照組進行前、後測,介入後三週再對實驗組進行追蹤測,以瞭解高齡教育課程介入之教學成效與延宕效果之量化資料。在實驗中,同時使用「尊老素養量表」、「課程學習單」與「課堂觀察紀錄表」,蒐集質性資料。研究結果所示如下:一、適用於國中生之「高齡教育課程」課程架構與內容,為利用UbD設計理念之系列性六週課程。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與「對照組」於尊老素養有提升成效。(一)高齡教育課程介入後,「實驗組」班級之尊老素養顯著高於「對照組」班級。(二)高齡教育課程對「實驗組」班級於「尊老素養」有正向顯著的立即成效。(三)「實驗組」在實施課程三週延宕後,「尊老素養」仍維持顯著效果。三、「實驗組」學生在課程學習單部分,有明顯的尊老素養提升。(一)認識超高齡社會概況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二)認識高齡者之生理需求後,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三)認識高齡者之陪伴與支持需求後,生在尊老態度與尊老行為上的成長。最後依據研究結論,針對國中生之尊老素養、高齡教育課程之規劃與推動與未來研究等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以供相關課程規劃之參考。
  • Item
    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家人關係課程之行動研究
    (2022) 余欣樺; Yu, Hsin-Hua
    本研究旨在探究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歷程。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所任教之國一學生為對象,而整套「與家人有約」主題課程共五個單元活動,分別為:同是一家人(1節)、What’s「愛」(1節)、從「心」靠近你(2節)、發現幸福(1節)以及愛的行動家(2節),共進行七節課的教學。資料分析的工具包括學生學習單回饋、同儕教師觀課紀錄及教師省思日誌等進行課程檢核與調整。歸納本研究之研究結果,主要有以下發現與結論,簡列如下: 一、成功發展出應用設計思考於國中階段之家人關係課程設計 (一)設計思考步驟能系統性地應用於各單元之重要概念中 (二)設計思考之理念精神適用於增進家人關係課程之特色 (三)設計思考步驟策略可作為家人關係與互動概念具象化之工具 二、應用設計思考於家人關係課程之實施狀況良好 (一)教師教學方法多元,課程內容連結生活經驗,助於提升學生學習意願 (二)學生將所學落實於日常生活中運用,提升家人關係與互動 (三)教師團隊合作有助於設計思考教學實施,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四)透過行動研究的歷程使設計思考各步驟應用於課程中更臻完整 最後依據結論,針對教師教學實務及未來研究分別提出建議。
  • Item
    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
    (2021) 許銘真; Hsu, Ming-Chen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並探討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間的關係。  目的 一、瞭解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及自身父職效能感之現況。二、檢視不同背景變項下,桃園市國中生的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差異情形。三、探討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之關聯情形。  方法 採問卷調查法,參考其他量表後,編修「配偶共親職量表」及「父職效能感量表」作為研究工具,「配偶共親職量表」32題;「父職效能感量表」16題,共48題。以桃園市國中學生的父親為研究對象,採分層叢集抽樣法在桃園市十三行政區依人數比例抽樣,並執行預試及正式問卷等兩階段施測。所得資料以SPSS統計分析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信度分析、因素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階層迴歸分析。  結果 一、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感受到配偶共親職頗佳。二、父親自評父職效能感平均高於理論中點,顯示父親認為自身的親職效能感普遍為佳。三、背景變項部分,僅母親年齡於配偶共親職達顯著差異。四、背景變項部分,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於父職效能感達顯著差異。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與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皆達顯著正相關。六、控制背景變項後,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整體及分向度具有顯著解釋力。  結論 整體而言,父親感受到母親較多的支持性共親職,並且父親對自己的父職效能感亦相當有自信。差異分析顯示,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因母親年齡不同而有所分別;父職效能感因子女生理性別、子女年級、父親教育程度及母親就業情形不同而有所不同。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則顯示,當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愈佳,父職效能感也愈佳,並且父親知覺配偶共親職對父職效能感具解釋作用。綜合上述,建議媽媽們可以多給予爸爸們正向的回應、少一些批評責備,並且一起參與親職、投入親職,方能有效提升父親的親職效能感,促進爸爸們對親職教養的自信心。
  • Item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以台南縣市國中生為例
    (2005) 陳澤寶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現況,以自編「國 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及行為之調查研究問卷」為研究工具,台南縣市二年級國 中生為對象,取得有效樣本1266 份。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 平均數、標準差、t 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 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發現研究假設大部份得到支持,研究結果歸納 如下: 一、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良好,為正向態度。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以Likert 五等第量表測量,平均分數為3.58 分,高 於中間值3.00 分,就整體而論趨於正向。 二、台南縣市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介於「很少」至「偶爾」之間,呈中間偏負向 之行為。 國中生對老人行為以Likert 五等第量表測量,平均分數為2.84 分,就整 體而論為中間稍偏負向。其中在「人際互動」、「尊重關懷」兩分層面上有較 正向的行為。 三、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會因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與老人 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與老人相處頻率、相處時間、相處情形、祖孫 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外祖父母照顧時間、幼時曾受外祖父 母照顧、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將來考慮與老人同住等變項之不同而有顯 著差異。 四、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因個人基本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對老人的行為反應,會因城鄉別、宗教信仰、家庭社經地位、曾 與老人同住、與老人同住時間、與老人相處經驗、相處頻率、相處時間、相 處情形、祖孫親密關係、外祖孫親密關係、幼時曾受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 外祖父母照顧、幼時曾受祖父母任一方照顧、受祖父母照顧時間、外祖父母 照顧時間、將來考慮與老人同住等變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在對老人的態度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 響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父母同住、 雙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 良好、與祖孫關係愈親密、且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交互影響,對老人的態度 則愈佳。 六、國中生在對老人的行為上,會因個人背景與對老人經驗變項之交互作用的影 響而有顯著差異。 國中生個人背景以居住在鄉村、女生、有宗教信仰、目前與祖父母同住、 單親家庭、中高社經家庭、與老人接觸經驗愈多、及自覺與老人相處情形愈良好、與祖孫關係愈親密、且將來願與老人同住等交互影響,對老人的行為 互動則愈佳。 七、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與對老人的行為間有顯著正相關。 八、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可以有效預測對老人的行為。 根據本研究結論發現,提出下列建議: 一、加強代間教育課程方案的發展:提供正確的老化知識,將之融入課程中,幫 助學生學習與老人的代間相處。 二、對教師之建議:具體落實教學,進而影響學生對老人的態度與行為。 三、對家長、家庭之建議:提昇與老人接觸經驗的品質、增進祖孫關係之親密感、 帶領家人參與服務社會性活動,從做中學得付出愛心回饋社會、尊重老人促 進家庭之和樂。 四、對學生之建議:珍惜老人的關愛之情、多與老人相處及傳承學習、學習老化 知識教育。 五、對未來研究之建議:研究變項、對象可更多元化。可對非親屬老人或祖父母 之態度及行為方面做深入探討,並使研究工具更周全。
  • Item
    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
    (2003) 許珮榕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探討衣著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台北市某國中二年級四個班級共13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69)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一次,每次90分鐘的「國中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n=70)則進行一般的家政課程教學。在介入前、後一週及介入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結果發現:一、國中生目前衣著消費知識尚可;衣著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待加強;衣著消費行為雖偏良好,但仍待加強。二、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衣著消費知識提昇、衣著消費態度及衣著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對實驗組學生追求消費者權利與義務的態度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在追求正確資訊及消費者教育權利與義務的行為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衣著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實驗組學生之衣著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改變,並不會因學生性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而有差異。
  • Item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
    (2003) 楊斯雲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升、消費態度改善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 本實驗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新竹市某國中一年級四個班共150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76人)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兩次,每次45分鐘的「國中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74人)則進行一般的綜合活動領域課程教學。在教育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 結果發現: 一、 國中生目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不足;休閒旅遊消費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需加強;休閒旅遊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需加強。 二、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休閒旅遊消費知識提升、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與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並具有顯著的學習保留效果。 三、 休閒旅遊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休閒旅遊消費知識的提升,女生的介入效果優於男生,家庭社經地位則不影響其知識的提升;而休閒旅遊消費態度改善、休閒旅遊消費行為改變皆不因性別與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學成效。
  • Item
    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之研究---焦點團體訪談法
    (2003) 陳玫月
    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其研究目的有四: 一、 經由焦點團體訪談瞭解國中生對老人的概念。 二、 經由焦點團體訪談瞭解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 三、 比較國中生與老人相處經驗多寡對老人的態度之不同。 四、 探討焦點團體訪談運用於國中生以作為研究工具之可行性。 本研究採用焦點團體訪談探討國中生對老人的態度。根據研究動機及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立意取樣,依照參與者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多寡、性別、不同班級原則共招募四個焦點團體,每個團體由五至六名參與者所組成,各進行1小時共四次的焦點團體訪談。 本研究流程包括:準備焦點團體、進行焦點團體訪談、資料分析、撰寫研究報告。 本研究之研究結論為: 一、 參與者對老人的概念呈現多元的面貌。包括外表、心理及人格特質、年齡、生活及社會關係等方面。參與者自己的想法及他們週遭的人、事、物都是他們對老人概念形成的來源。 二、 參與者對老人持較正向的態度。在老人的生理方面,參與者提出多項負向的描述,且存有刻板化的印象。參與者對老人心理、老人人格特質兩方面是正向與負向的態度兩者兼具。對老人人際互動持較正向的態度。參與者對老人的家庭生活傾向於持正向的態度並肯定老人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 三、 參與者與老人相處經驗的多寡與品質,與其對老人的態度有明顯的關連性。與老人相處經驗較多的參與者比與老人相處經驗較少的參與者對老人有較正向的態度。 四、 本研究佐證焦點團體以國中生為參與者之可行性。 本研究依據研究發現與結論對學校、家庭、媒體、政府當局以及未來之研究提出建議。
  • Item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
    (2003) 徐琮惠
    摘 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瞭解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目前水準,並設計「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以進行實驗教學,研究其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的成效,做為日後推廣消費者教育之教學參考。主題教學之內容為以「居住消費」及「消費者的權利義務」為架構來編擬,共六週總計十二節課之教學活動。 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桃園縣某高中國中部二年級四個班級學生(共109人)為對象,其中實驗組兩班(共55人)進行「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教學,對照組兩班(共54人)則未實施此教學課程。教學評量以自編之「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於教學前後一週及教學結束後一個月進行前測、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教學立即成效以及教學維持效果。所得資料以平均數、標準差、百分比、卡方考驗、t-考驗及共變數分析處理。主要結果如下: 一、 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為: (一) 整體居住消費知識偏低。 (二) 整體居住消費態度已偏向積極。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對於追求正確資訊、消費者教育、基本需求及服務、求償的權利及義務之態度偏向積極。而對追求表達意見、選擇、健康環境的權利及義務之態度雖有積極傾向,但仍有加強的必要。 (三) 整體居住消費行為仍待加強。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追求正確資訊的權利及義務的行為已出現,但追求健康環境、選擇、基本需求及服務、求償、安全、表達意見、消費者教育的權利及義務的行為,仍有待加強。 二、 「國中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的成效 (一) 消費知識提昇: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知識提昇有顯著的立即效果,及非常顯著的維持效果。 (二) 消費態度改變: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態度的增進未有顯著立即效果,但態度增進的維持效果非常顯著。以八大權利義務分析:追求安全、正確資訊、表達意見、消費者教育的權利及其義務之態度,呈現非常顯著的維持效果,且追求選擇的權利及其義務之態度呈現顯著的維持效果。 (三) 消費行為改變:居住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居住消費行為改變無顯著的成效;但對實驗組學生立即及維持的居住消費行為,造成顯著的正向改變。 三、 個人變項對國中生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的影響 (一) 性別: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介入對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的成效,部份內容因實驗組學生之性別而呈現差異。 (二) 家庭社經地位 居住消費主題教學介入對居住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改變之成效,部份內容因實驗組學生之家庭社經地位不同而有所差異。
  • Item
    飲食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效果之試探性研究
    (2003) 楊佳欣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生飲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目前水準,並發展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方案,探討飲食消費主題教學對國中生消費知識提昇、消費態度改變、與消費行為改變之效果。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設計,選擇台北縣某國中二年級四個班級共119位學生為研究對象。實驗組(n=62)接受的教育介入為每週一次,每次90分鐘的「國中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活動」,而對照組(n=57)則進行一般的家政課程教學。在介入前、後一週及後測結束後一個月分別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國中生飲食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問卷」的前、後測及後後測,以瞭解教育介入後的成效。結果發現:一、國中生目前飲食消費知識不足、飲食消費態度已雖有積極傾向,但仍待加強、飲食消費行為雖偏正向,但仍待加強。二、飲食消費主題教學活動介入後對受試學生的飲食消費知識提昇、飲食消費態度改變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尤其就八大權利義務而言,在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安全、選擇、表達意見、求償、健康環境權利義務態度有顯著的教學成效及保留效果,在追求正確資訊權利義務態度及追求求償權利義務行為有顯著的教學效果。三、在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權利義務態度及行為上,女生的介入成效優於男生。在追求選擇權利義務行為的教學效果上,中社經地位學生顯著優於低社經地位學生。追求基本需求及服務權利義務行為的教學保留效果,高社經地位學生顯著優於中社經地位學生。
  • Item
    國中綜合活動領域實施情感智慧教育之行動研究
    (2011) 林佳萱; chia-hsuan L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如何發展情感智慧教育課程、情感智慧教育課程對國中生及師生互動的影響,以及研究者在發展課程歷程中之專業成長。透過行動研究,以國中七年級學生做為研究對象,進行情感智慧教育課程。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1.情感智慧教育課程對於學生的情感自我表達、情感體察及衝突管理部分有助益。情感智慧教育為學生提供了另一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去表達情感、感受到身旁人的鼓勵與讚美,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學習,讓學生得到正向的學習經驗。 2.情感智慧教育課程對於師生互動而言,有正向的影響,尤其使師生在互動關係更多元化。 3.對教師專業成長而言,除了教學技巧的提昇之外,對整個教育過程而言,透過課程研發與行動研究過程能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知能。 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分別學校及教育行政單位、國中教師、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