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9
Browse
4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2005) 涂嘉新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以招募12名幼稚園大班幼兒(男生4名,女生8名)與12名安養機構阿嬤共同合作進行為數12次,長達一個半月的代間活動,並採取質性研究的角度出發,和參與觀察的方法,聚焦於十二組老少配中的其中5組,瞭解他們在代間方案的活動歷程中,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情形以及代間的互動方式。此外,輔以訪談相關人員(如:幼稚園教師、焦點幼兒之家長、協同研究者等)、研究者札記和畫人測驗(Human Figure Drawings)等,作為資料蒐集的來源。在研究的理論基礎方面,主要包含一些人際關係的相關理論,例如:人際需求論、社會交換論、符號互動論等。還有,兒童發展的觀點與老人學相關的理論,如:角色理論與活動理論等。 本研究分析後發現:1.在幼兒對老人的看法與態度方面─(1)不同幼兒對不同老人的接受度(或態度)因老人對象的不同而有差異。(2)囿於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與態度看法較偏屬於內在知覺與感受,故較不易全盤掌握、得知。(3)代間接觸互動的品質較直接影響幼兒對老人的態度看法與代間關係。(4)幼兒對熟悉的老人,使用的形容詞彙與描述的內容細節較多而詳細。2.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關係的發展層面─(1)參與本研究之幼兒多數過去曾有與老人互動之經驗且互動品質不錯,故代間活動無法明顯造成代間關係改變。(2)代間經驗互動之好壞,可能形塑整體上幼兒對老人的印象看法。(3)代間關係好壞很難有一個公正客觀之標準。3.在幼兒與老人雙方代間互動方式方面─(1)在活動中,口語上阿嬤們出現較多的「合作式交談」、「表達式交談」與「工具式交談」,而幼兒部分則屬「工具性的交談」為數最多,但這是受活動內容性質影響。(2)阿嬤們較常以身體動作、表情、聲音語調表達她們的情感與感覺,而幼兒主要多以臉部表情、眼神回應阿嬤。(3)代間合作受活動類型影響,亦受到活動參與者之人格特質、個性與做事方式有關。 研究者希冀透過本研究之代間方案中,所看到的代間關係發展及互動、合作情況的展現,能夠引發大家思考代間方案與代間互動及代間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何。Item 營養教育介入對幼兒蔬菜攝取之影響(2010) 楊小淇; Hsiao-Chi Yang蔬菜攝取不足是兒童青少年之飲食營養問題,飲食習慣之養成需從小開始,本研究的目的在發展適用於幼兒園的提升蔬菜攝取的幼兒園學習活動及家庭活動並評估其成效。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發展學習活動內容,在活動設計上採用烹調製作為主的內容,著重於幼兒的實際接觸與品嚐蔬菜等感官經驗,以提高對蔬菜的認識與熟悉感。幼兒園學習活動共計八個單元,每週實施一個單元;家庭活動乃依據幼兒園學習活動發展,包含營養通訊和家庭親子活動兩部分。以台北地區四所幼兒園小班幼兒為對象,其中兩所分別為實驗組一(提升蔬菜攝取的幼兒園學習活動,N=18)和實驗組二(提升蔬菜攝取的幼兒園學習活動加上家庭活動,N=14),另兩所幼兒園的小班幼兒為控制組(N=15)。於介入活動前、活動後一週及活動後八週進行前測、後測與後後測評估,並於後後測評估結束後訪談實驗組各3至4位家長,以瞭解介入計畫之成效。本研究之實驗蔬菜為菠菜和青椒,成效評估採質性及量化評估,質性評估為教室觀察和家長訪談,量化評估為比較教學前後菠菜和青椒的攝取量以及喜好性的變化。以SPSS 12.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卡方檢定、重複量數、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與二因子共變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由學習活動實施過程觀察,隨著活動時間,幼兒能夠嘗試原本不敢吃的蔬菜,部分幼兒也表現增加了對蔬菜的喜好性。(2)由家長訪談結果,家長認為提升幼兒蔬菜攝取學習活動加上家庭活動可以明顯增進幼兒對蔬菜的熟悉度與接受性,家長本身也改變自己對孩子的蔬菜教養行為。(3)提升蔬菜攝取的幼兒園學習活動加上家庭活動對幼兒菠菜攝取量具顯著立即效果,但無延宕效果;兩項介入活動皆對幼兒青椒攝取量具顯著立即效果,且以加入家庭活動組的效果較佳,但皆無延宕效果。(4)兩項介入活動對菠菜和青椒的喜好性皆無顯著提升。(5)介入計畫之成效不因幼兒性別而有差異,但因幼兒不同氣質、家庭社經而略有差異。由研究結果歸納,本研究發展之幼兒園學習活動確實可提升幼兒對蔬菜的接受性(攝取量),且在有家庭配合時效果更佳,但欲提升小班階段幼兒對蔬菜的喜好性似乎較為困難,顯示家長應更早讓幼兒接觸與熟悉各種蔬菜,幼兒園也應將飲食教學列為常態性、經常實施的活動單元,並請家長配合相關親子活動,共同協助幼兒建立良好飲食行為。Item 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及其與親子共讀情緒言談之相關性研究(2009) 周育如本研究分為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旨在瞭解幼兒情緒理解的一般發展狀況,第二部分則探討親子共讀時的情緒言談與幼兒情緒理解的關係。 第一部分 本研究第一部分檢視我國幼兒在情緒理解測驗上的通過情形,以120名幼兒為對象,分三個年齡組進行施測,並考驗情緒理解得分在幼兒背景變項上的差異情形。 第一部分主要發現如下: 一、我國幼兒在情緒理解九大向度的通過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理解內涵的發展順序則從初始的情緒理解發展到心智性的情緒理解,最後發展到反省性的情緒理解。 二、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我國幼兒的作答反應與各情緒理解測試題的通過時序不同於英美國家,挑戰了過去認為情緒理解的發展是普世性的論點,卻支持了情緒理解發展的社會建構觀。 三、在影響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背景因素方面,本研究發現我國幼兒的情緒理解得分與兄姐數呈負相關,卻與弟妹數有正相關,與國外的發現正好相反;此外,母親教育程度及家庭社經地位則都與幼兒心智性的情緒理解能力有關,顯示幼兒心智性情緒理解的發展與幼兒的社會互動經驗有關。 第二部分 本研究第二部分探討親子共讀時的情緒言談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影響,以46組親子為對象,進行親子共讀錄音與語料分析,藉以瞭解親子共讀時情緒言談的內涵與幼兒情緒理解得分的相關。 本研究第二部分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發展與語言能力有密切的關係,但一般語言能力是情緒理解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而非充份條件。 二、 幼兒的情緒理解能力與一般的親子共讀行為無關,而與父母的情緒言談品質有關。若父母未能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提供心智性的情緒言談,則幼兒並不能從親子共讀中獲得情緒理解的進展。 三、 並非所有的情緒言談都有助於幼兒的情緒理解,唯有「清楚標示故事人物情緒狀態並以其心中的想法加以解釋」的情緒言談才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有所有助益,其對幼兒情緒理解能力的影響主要發生在心智性的情緒理解能力上。 研究最後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及教育上的建議。Item 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之研究(2006) 陳淑琦摘要 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園班級角落中幼兒學習的現況、意涵與問題,希望能對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有更清楚的認識。本研究是以一幼兒園的中大混齡班(葉子班)的六位焦點幼兒為例,從2001/1/31至2001/7/31,透過觀察,以及對幼兒、兩位老師及園長的訪談、文件分析及家長問卷等方式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幼兒在班級角落中的學習,並沒有固定儀式讓幼兒選角或做計畫,但由於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故選角的時機不同,策略及理由也可能不同。而在完成所選的活動上,則因幼兒本身的能力、興趣、需求及生活經驗,與其從角落選出的個人性或社會性的教具、素材及活動,交織出與物、與同儕或與老師的互動、認知建構層次、學習意涵、問題與影響因素。另在角落後的分享上,幼兒有分享的意願,且可依老師的提問分享,但是否分享及分享的時間是由老師決定。故本研究的結論為:在班級角落中,幼兒雖是主動的學習者,也擁有自由選擇權,但其學習意涵與認知建構層次,卻是由幼兒本身與班級角落的脈絡,如:幼兒園所認定的教學型態、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各角落內擺放的個人性或社會性活動、實施流程、對與幼兒互動,或幼兒與同儕互動的態度等)互動而成,亦即角落提供給幼兒的並不只是物理環境,更是社會情境脈絡,且是形成知識建構的一環。而當中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運作又與幼兒園理念、處境、老師本身的思考模式、專業背景、職前教育、實習經驗、同事的討論及幼兒的反應相互影響。為此,本研究針對幼兒角落中的學習、老師對角落的規劃與實踐,幼兒園、幼師培育者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期能有助於老師對角落活動的規劃與運作,進而提升幼兒在角落中的學習。Item 幼兒的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的關聯(2011) 邱美嫚; Mei-Man Chiu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性別知覺與其同儕關係之現況,並檢測兩者之間的關係,且檢驗幼兒性別知覺中的生理性別知覺、心理性別知覺和外觀性別知覺的一致和不一致情況,與其在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性。 本研究以357位來自台北市與新北市的十二所公私立幼稚園的小班和大班幼兒為研究對象。透過「幼兒與家長的調查問卷」、「幼兒性別特質量表」、「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以及「幼兒外觀觀察紀錄表」收集受試幼兒的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知覺現況資料。並以照片式社交計量法收集受試幼兒的「同儕關係」狀況。 所得結果以SPSS19.0進行卡方考驗,發現:一、僅有少數大班的幼兒以性器官的差異來描述自己的生理性別,幼兒多以外觀的長短髮和衣著來區分男生和女生;二、幼兒的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呈現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性別二元化趨勢;三、以性別比較,男童被歸類為「被拒絕」組的人數比例比女童高,而女童則被歸為「受歡迎」組的人數比例比男童高;四、男童若生理性別、心理性別和外觀性別的性別知覺一致,則容易被同儕接納,反之,若不完全一致者,則易受排斥;但是,女童的性別知覺三者一致或不完全一致者,和同儕關係之間不具有顯著的關聯。 研究建議:一、成人對幼兒性別知覺不一致的情形,應支持其合宜自然地展現兩性特質,尊重幼兒心理需求及興趣;二、未來研究可嘗試探討不同年齡層學童的性別知覺現況。Item 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探討(2011) 吳宗浩本研究主要在了解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與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現況,也探究年齡、性別、家庭社經地位分別與幼兒氣質、父母社交技巧以及幼兒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係,並探討幼兒氣質和父母社交技巧對幼兒社會地位的預測力。 本研究以358位四足歲和五足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分別來自大臺北地區的八所公、私立幼稚園。使用家長填寫之幼兒氣質量表、家長社交技巧量表,以及照片式社交計量法為研究工具。透過資料蒐集與分析,重要研究結果發現:(ㄧ)受試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狀況五歲組幼兒的受歡迎比例較四歲組高,而四歲組幼兒的受忽視的比例較五歲組高。(二)受試幼兒的氣質狀況男生的分神度較女生低,女生的反應閾則較男生低。(三)低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中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且中社經地位受試幼兒的活動量高於高社經地位之受試幼兒。(四)低社經地位幼兒家長的之社交敏感為最高,而高社經地位家長的社交技巧中的情緒敏感、情緒表達與覺察較高。(五)幼兒氣質以及家長社交技巧能夠準確的預測將近40%的幼兒同儕社會地位。 針對本研究的結果,建議未來可以加入其他幼兒同儕社會地位的影響因素進行更多面向的探究,或是進行幼兒同儕社會地位預測工具的後續發展,期望會因為加入更多因素而使得工具更加的精進,可以準確預測更多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Item 幼兒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之關聯(2011) 張瓊文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人際知覺的狀況,以及幼兒的人際知覺和同儕社會地位之間的關聯,並探討性別、年齡對不同人際知覺群體幼兒的同儕社會地位之差異。本研究採用立意取樣方式,以407位來自台北市、新北市公、私立幼稚園的四至六歲幼兒為研究對象。研究者透過自編「人際知覺測驗」與「照片式社會計量法」,進行一對一施測及記錄幼兒的人際知覺與同儕社會地位情形,藉此瞭解受試幼兒的人際知覺現況,並分析其與同儕社會地位的關聯。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受試幼兒人際知覺現況傾向:在「人性可信」方面多傾向信任;「人性利他」方面多傾向利他;「人性獨立」方面多傾向獨立;「人性意志」方面多傾向外控。二、幼兒人際知覺的人性利他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顯著關聯:幼兒人際知覺屬公平、利他者,在同儕之間較受歡迎;而人際知覺屬利己者則易被同儕拒絕。三、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年齡與同儕社會地位無關。四、在不同人際知覺群體中,受試幼兒的性別與同儕社會地位有關:(一)「人性可信」方面:信任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二)「人性利他」方面:利己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受忽視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則高於女生;公平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三)「人性獨立」方面:獨立組幼兒在受歡迎組及一般組的女生百分比高於男生、被拒絕組及受爭議組的男生百分比高於女生。(四)「人性意志」方面:內控組及外控組幼兒在受歡迎組的女生百分比皆高於男生;被拒絕組的男生百分比則皆高於女生。Item 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與親子心智言談(2011) 陳香如; Hsiang-ju Chen學齡前階段是幼兒社會互動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然而擁有趨近或甚至於超過一般幼兒智商的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卻在社會互動溝通的環節上產生障礙。過去許多研究指出心智理論的缺陷是造成自閉症兒童在社會互動溝通上產生障礙的可能主因。有鑑於此,那麼最親近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的母親們該如何協助他們在心智理論的發展。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以四歲至六歲半的二十位高功能自閉症幼兒為實驗組、二十位一般幼兒為對照組。運用心智理論量表來了解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和一般幼兒心智理論發展的差異,以及透過母親和幼兒共同閱讀圖畫故事書探討親子心智言談的方式,並且進一步探究兩組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與親子心智言談的相關性。本研究主要發現有三: 一、在生理、心理年齡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得 分和一般幼兒相比明顯較低。 二、在親子共讀語句長度相當下,高功能自閉症組心智言談方式在次 數以及頻率方面較一般組明顯較低。 三、高功能自閉症組和一般組幼兒在心智理論測驗表現和親子心智言 談都達到高度相關性。 綜合以上所述,根據本研究結果可以進一步討論如何透過提升親子共讀的品質來協助高功能自閉症幼兒心智理論的發展。Item 「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幼兒情緒表達之研究(2010) 李尹文; Lee, Yin-Wen本研究旨在瞭解幼兒的情緒表達與其「嬰兒手語」學習經驗間的關聯。並檢視受試幼兒的年齡、性別、排行、家庭社經地位、氣質等背景變項,在「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與情緒表達關聯間的差異性。採實驗室觀察法,選擇台北地區曾在某四所幼兒教育機構中19對學過嬰兒手語課程和21對未學過嬰兒手語課程的親子(共40對),至實驗室中參與情緒情境的觀察。情緒的情境分為初始的高興情緒、初始的害怕情緒和後續的害怕情緒因應等。並以學步兒氣質量表蒐集受試幼兒的氣質資料,也進行貝萊嬰兒心理發展測驗,控制受試幼兒智力發展因素的影響。研究發現: 一、 受試幼兒中,59%以聲音手勢,36%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高興情緒。69%的受試幼兒會以語言手勢來表達初始的害怕情緒。多數幼兒(81.25%)僅使用一種或兩種方式因應害怕情緒。 二、 對於害怕情緒的後續因應會使用三種調節方式者,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42.9%可以做到,但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者則無此表現。相對地,只使用一種調節方式者,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中61.6%屬之,而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只有21.4%表現此行為。 三、 曾學過嬰兒手語的幼兒比沒有嬰兒手語學習經驗的幼兒,在害怕情境中,會使用較多類次的後續情緒因應方式,尤其在下列背景變項中特別明顯:年齡小、男生、女生、無兄姊、和固執型氣質。 關鍵詞:嬰兒手語、幼兒、情緒表達Item 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之關聯(2010) 葉韋岑本研究旨在了解幼兒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與其玩具選擇偏好之現況,並檢測兩者間的關係,也檢驗背景因素中幼兒的年齡、性別不同,其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及玩具選擇偏好是否不同。本研究以210位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幼兒為研究對象,這些受試幼兒來自台北市與台中市的三所公立幼稚園及五所私立幼稚園。研究過程中,以家長填寫的「幼兒性別特質問卷」收集受試幼兒的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資料,並透過「幼兒玩具選擇偏好作業」進行一對一訪談,輔以書面記錄方式,藉此了解幼兒玩具選擇偏好狀況,研究結果發現: 一、整體而言,父母對受試幼兒的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以兩性化趨向最高,未分化次之。而且父母對男生女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男性化教養;對女生男性化教養的百分比高於女性化教養。 二、不同性別、年齡的受試幼兒父母在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上無顯著差異。 三、不同年齡的受試幼兒在玩具選擇偏好上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性別的受試幼兒在玩具的選擇上有顯著差異。男生選擇男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最高。女生選擇女性象徵玩具的百分比最高。 四、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並不影響幼兒的玩具選擇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