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家庭適應能力和凝聚力與第三文化孩童心理幸福感的關係研究:以跨文化適應為仲介變項
    (2022) 許婷婷; Hui, Ting-Ting
    第三文化小孩在成長過程中,跟著父母到不同國家居住,要不斷的面對跨文化的適應,對其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影響!在這過程中不變而又對第三文化小孩有顯著影響力的是其家庭。過去針對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移動對第三文化小孩身心方面的負面影響,或針對其性格特質的研究。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家庭中的兩個重要功能-家庭適應能力(family adaptability)和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on)和第三文化小孩(third culture kids, TCKs)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的關係,並以跨文化適應為仲介效果。本研究於2020年5月至10月期間,透過不同機構、學校、個人朋友圈等途徑發放問卷,回收後有效問卷總計202份,再進行研究分析。結果顯示,如以家庭為整體來分析,家庭功能對第三文化小孩的跨文化適應和心理幸福感都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分開家庭適應能力和家庭凝聚力來分析,家庭適應能力對第三文化小孩的跨文化適應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但對心理幸福感的影響未達顯著;家庭凝聚能力對跨文化適應的影響未達顯著,但對幸福心理感的影響達顯著;跨文化適應對幸福心理感的影響未達顯著,而仲介效果也不成立。最後,依據實證分析之結果,討論本研究之限制、對關心第三文化孩童的家長和機構給予實務應用參考,以及提出對於未來學術研究的建議。
  • 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以自我慈悲為中介變項
    (2022) 陳秀芬; Chen, Siou-Fen
    隨著成年初顯期的概念越發被重視,且臺灣當代年輕人的自我與生涯發展狀態也符合該發展階段的特徵,本研究認為對面臨多重不確定性壓力與自我分化議題的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來說,了解其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便顯得尤其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之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與自我慈悲間的關係與差異情形,並檢驗自我慈悲於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中的中介角色。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灣18歲至29歲者為研究對象,合計821名,並以無法忍受不確定性量表──簡式(IUS-12)、自我分化量表中文版(C-DSI)、心理幸福感──簡式(PWB-18)與自我慈悲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以及中介效果分析。研究結果如下:(1)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為中上程度、自我分化為中下程度,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則皆為中等偏高程度;(2)除原生家庭結構、出生序以及居住與離家情形,不同性別、目前居住地區、父親教養類型、母親教養類型、家庭社經地位、個人最高學歷、個人學職狀態、個人學職類型、個人經濟狀況、情感與婚姻狀態、子女養育狀態的臺灣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其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心理幸福感以及自我慈悲之整體向度與分向度上,皆有不同的展現,且不同的背景變項,其影響的層面也不盡相同;(3)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負相關,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自我慈悲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4)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有部分中介效果,並在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具完全中介效果,而自我慈悲在無法忍受不確定性、自我分化與心理幸福感中,具部分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對後續研究與實務提出建議。
  • Item
    青少年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聯研究:目的感之中介效果
    (2021) 劉怡佳; LIU, YI-JIA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年學習投入對心理幸福感之影響,並檢驗目的感對青少年學習投入和心理幸福感關係的中介效果。學習投入包含行為投入、情緒投入、認知投入與主體投入四個構念;心理幸福感包含自我接納、個人成長、生活目標、正向關係,以及自主與環境掌控五個構念;目的感包含目的覺察、目的召喚與利他承諾三個構念。本研究採便利取樣方式,研究對象來自臺灣公私立國民中學一年級至三年級與高中職高一至高三學生,共804人。研究工具包括「學習投入量表」、「目的感量表」和「心理幸福感量表」。所得的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以及SPSS 的外掛軟體PROCESS進行中介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一)國中學生的學習投入高於高中職學生。(二)女學生的行為投入顯著高於男學生。(三)國中學生的目的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四)男學生的目的覺察顯著高於女學生,但是女學生的利他承諾顯著高於男學生。(五)國中學生的心理幸福感高於高中職學生。(六)男學生的自我接納與自主環境掌控顯著高於女學生,而女學生的生活目標顯著高於男學生。(七)青少年的學習投入、目的感與心理幸福感皆呈現顯著正相關。(八)青少年的學習投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九)青少年的目的感對學習投入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具有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提出學術研究和教學與輔導工作等建議,做為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同志族群的社會支持、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
    (2021) 丁琬玲; Ding, Wan-Ling
    本研究主旨在探討同志族群之社會支持 、心理幸福感 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並驗證社會支持在心理幸福感與生活滿意度 之 間所扮演的中介角色。研究以男同志 、 女同志以及雙性戀者為對象合計共 733名 。 採用 「 心理幸福感量表 —簡式中文版」、「多向度 知覺的 社會支持量表」及「生活滿意量表」為研究工具,透過網路問卷的方式進行施測,再根據所得資料以 SPSS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線性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 與分析 。研究分析結果如下:一、 同志族群的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存在中度顯著的正相關。二、 不同生理性別、性傾向以及教育程度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各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無顯著差異;不同年齡層及不同感情狀態的同志族群,在心理幸福感部份向度、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上則有顯著差異。三、 社會支持在同志族群之中,可完全中介心理幸福感之正向關係( PR)、個人成長( PG)兩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可部份中介心理幸福感之自主性( AU)、環境掌控 EM)、生活目標 PL)、自我接納 SA)四者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的關係。
  • Item
    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檢驗
    (2022) 陳宥亘; Chen, Yu-Hs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及高中職階段的青少年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關聯,並檢驗自我認同在兩者之間的中介效果。研究調查方式採用便利取樣,研究參與者為1058位臺灣公私立國中、高中職學生,其中國中459人、高中599人;女性570人、男性488人。研究工具包含自編之「時間觀後設認知量表」、「自我認同量表」與「心理幸福感量表」。研究資料使用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與迴歸分析檢驗各變項現況、相關及預測情形,最後進行中介分析,檢驗自我認同的中介效果。主要研究結果為:一、在性別方面,男性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得分顯著高於女性,在自我認同得分上則無差異。二、在學習階段方面,國中生的時間觀後設認知、自我認同與心理幸福感得分,皆顯著高於高中生。三、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四、自我認同可以正向預測心理幸福感。五、時間觀後設認知可以正向預測自我認同。六、自我認同在時間觀後設認知與心理幸福感之間存在部分中介效果。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討論對於青少年輔導工作建議,並提供未來研究參考方向。
  • Item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比較研究
    (2011) 石佳音; Chia-Yin Shih
    本研究旨在探討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差異,其次探討不同性別、年級、父母婚姻狀況及家庭結構之青少年在情緒智能與心理幸福感之差異。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採立意抽樣選取花東地區九所國民中學之一、二、三年級各一班為研究對象,有效樣本共計688名學生。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個人基本資料」、「情緒智能量表青少年版」,以及「心理幸福感量表」。調查所得之資料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在情緒智能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人際」與「一般心情」之分量表上,原住民青少年顯著比非原住民青少年為佳。 2. 原住民與非原住民青少年在心理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 3.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在情緒智能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人際」與「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不同年級之青少年的情緒智能無顯著差異;不同父母婚姻狀況青少年的情緒智能有顯著差異,且呈現在「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上;不同家庭結構青少年的情緒智能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壓力管理」之分量表上。 4. 不同性別之青少年之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表現在「自主性」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在心理幸福感上無顯著差異;不同父母婚姻狀況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上有顯著差異,且表現在「正向人際關係」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不同家庭結構之青少年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差異,且呈現在「正向人際關係」與「自我接納」之分量表上。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青少年實務工作者以及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自我定義記憶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探討
    (2009) 廖小雯; Hsiao-Wen Liao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同時結合自我認同狀態取向以及敘事的分析取向進一步探討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從過去重要經驗中所形成的自我定義記憶與其自我認同狀態、心理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114位成年初顯期階段年輕人,其中男性14位,女性100位,平均年齡為20.6歲。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認同狀態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和「自我定義記憶問卷」。其中「自我定義記憶問卷」之內容分析向度為「意義賦予評分」以及「解釋歷程評分」。本研究有以下四點主要的發現: 一、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認同達成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2. 認同尋求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四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3. 認同混淆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4. 認同早閉狀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個人成長」向度的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 二、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自我認同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負相關,且認同達成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的認同混淆狀態與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與心理幸福感有顯著的相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五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負相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與整體心理幸福感,以及「自主性」、「環境掌控、」「個人成長」、「正向人際關係」、「生活目的」和「自我接納」六個心理幸福感向度有顯著的正相關。 四、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解釋歷程對自我認同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1.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負向化歷程」分別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認同混淆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2.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自我定義記憶中的「積極化歷程」對認同達成狀態與心理幸福感之間關係有中介效果。
  • Item
    人格與心理幸福感之關係—自我調節的中介效果
    (2019) 劉翊婕; Liu, I-Chieh
    本研究旨在探討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以及自我調節在人格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與意義,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限縮在成年早期,此時期的年輕人面臨生活的各種變動與追求,自我調節能力更顯重要。本研究採用「大五因素人格量表」、「心理幸福感量表」、「自我調節量表」為研究工具,以便利取樣的方式於網路平台上發放問卷的方式進行,共回收691份有效問卷。研究結果發現:(1)年齡與心理幸福感沒有相關,且不同教育程度在心理幸福感上沒有顯著差異;(2)神經質人格傾向對心理幸福感有負向的預測效果,而外向性、開放性、嚴謹性、友善性四個人格傾向皆對心理幸福感有正向的預測效果;(3)自我調節可部分中介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與嚴謹性對心理幸福感的關係,自我調節在友善性與心理幸福感的關係中則不具中介效果。本研究檢驗了人格透過自我調節以影響心理幸福感的預測模式,並提出後續研究與實務工作上的建議,以供參考,期能對心理幸福有更全面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