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9
  • Item
    年輕人憂鬱復原經驗的敘事研究
    (2024) 曾珮珺; Tseng, Pei-Chun
    本研究旨在探究年輕憂鬱症患者復原歷程的經驗,並聚焦過程中的因應策略與行動影響因素。本研究以敘事研究為研究方法,邀請四位過去曾受診斷為憂鬱症,但已與醫師共同討論認為症狀已緩解,且至今已停藥一年以上皆維持穩定狀態的年輕研究參與者前來進行半結構訪談。並以「類別—內容」為主,「類別—形式」為輔,進行研究資料分析,從憂鬱症當事人的主觀經驗出發,了解在憂鬱症復原歷程中促使憂鬱症當事人採取自助策略之因素與帶來幫助的行為策略。研究結果發現:1. 每位研究參與者在其復原歷程中皆經歷了七項主軸經驗:(1)驚覺逐漸失去原有的自己;(2)為自己的困境尋找解答,決定行動;(3)尋覓適配的治療服務,帶來轉機;(4)願承受憂鬱並嘗試取回主控權;(5)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系統資源;(6)鬆動憂鬱慣性框架;(7)開創不同的生活。2. 研究參與者啟動自我幫助歷程包含四個主題:(1)生活中覺察到憂鬱症狀;(2)發覺症狀的影響並未消退;(3)透過外在資源對自我有更多的覺察;(4)獨立特質與問題解決觀點。3. 研究參與者在復原經驗中積極影響之策略則包含:(1)自主穩定配合藥物治療;(2)對於治療抱持積極主動的態度;(3)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本身就能帶來正向情緒;(4)正向的行動結果有助於提升滿足感與掌控感;(5)向內照顧,透過正念或閱讀相關書籍進行自我覺察與關照;(6)向外尋求心理諮商的輔助;(7)建立屬於自己的社會支持系統;(8)社會支持下,更能發揮自己的力量;(9)和自我進行對話,重新建構自我,為生活帶來不同的視野」等九個主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提出對於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對於健康實務工作者、憂鬱症當事人與陪伴者之建議。
  • Item
    繼親家庭子女知覺家庭優勢之敘事研究
    (2024) 郭琳喬; Kuo, Lin-Chiao
    本研究旨在探討繼親家庭知覺家庭優勢之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認為自身家庭具備家庭優勢之繼親家庭子女作為研究參與者。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進行資料蒐集,並以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以了解繼親家庭優勢的發展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繼親家庭優勢的發展來自以下面向:(一)對新家庭有所準備、(二)建立穩定的繼親子關係、(三)營造自主安全的成長環境、(四)形成繼手足關係的連結、(五)維繫穩定的伴侶關係、(六)經營與維護家庭關係。繼親家庭優勢的內涵為:(一)家庭支持與連結、(二)開放自由與尊重、(三)融洽的共享時光、(四)新的體驗與資源。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繼親家庭成員、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 Item
    從適應到認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發展經驗探究
    (2024) 袁譽庭; Yuan, Yu-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研究邀請者為已取得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證照且執業五年內,加上在專業發展與認同的經驗中曾出現挑戰並嘗試進一步面對,同時,意識到自我專業認同隨專業發展歷程開始萌芽之四位心理師。四位參與者中有一位男性,三位女性,他們的年齡皆約三十歲上下,年資為一至三年左右。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的方式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與「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發展經驗、在專業認同上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如何因應專業認同挑戰之方式。本研究研究結果如下:(一)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之專業發展與認同受個人生命經驗影響;初入社區諮商領域前後期待的落差對個人專業認同造成影響;個人未來在社區領域發展之展望受工作價值與成就感的影響。(二)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挑戰包含:專業能力、執業機構、社區領域、自費市場、個人特質、個案類型、專業初衷等七個層面。(三)社區新手諮商心理師面對專業認同挑戰的因應可分為:個人內在資源、個人外在資源、機構提供資源等三個類別。  最後,本研究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提供期待進入社區諮商領域的新手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社區諮商相關機構、政府機關與未來研究者做為參考。
  • Item
    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的困境與自我分化經驗探究
    (2024) 許博雅; Hsu, Bo-Ya
    本研究旨在探討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的經驗,包含所遭逢到的困境挑戰以及身為母親的自我分化經驗。本研究採立意取樣的方式,共邀請到三名研究參與者,年齡介於45歲至55歲上下,三名研究參與者皆為曾致力於職場的成功女性,後因照顧子女而轉為全職媽媽,她們的子女均在國中階段經歷了拒學現象,總拒學歷程時長至少四年以上。研究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輔以研究者設計之訪談大綱進行資料蒐集,運用敘事研究中「類別—內容」、「整體—內容」資料分析模式,嘗試理解拒學青少年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以及母親的自我分化經驗。研究結果如下:(一)三名研究參與者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面臨之困境與挑戰共分成五大類別:無法理解子女情緒脈絡與溝通困難、母親原有信念遭到挑戰需要調整、因子女的退化導致親子界限模糊與設立、回應家庭系統內外的聲音與壓力、介入拒學的資源不足與方法成效性。(二)三名研究參與者在面對子女拒學歷程中的自我分化經驗,受到子女拒學狀態所影響變化,可分為五個時期:「滿足子女需求並維持清楚的自我分化」、「面對子女就學困擾母親的自我分化益形困難」、「子女拒學困境干擾到母親的情緒理智系統之判斷」、「過度親密融合伴隨的情緒困擾促使個體化的對立力量產生」、「重建個體化與親密之間的平衡,探尋新的可能性」。藉由上述研究結果,探究母親在子女拒學歷程中所遭逢之困境、理解母親的自我分化如何受拒學子女狀態變化所影響,提供拒學相關的實務工作者作為參考,期望能在協助這些拒學家庭有更多理解與看見。
  • Item
    樂作醫者—醫師生涯召喚經驗之敘事研究
    (2024) 朱書儀; Chu, Shu-Yi
    本研究旨在探討醫師的生涯召喚經驗,包含開展歷程、召喚內涵以及帶來的影響。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三位執業年資大於三年,並主觀確認有生涯召喚經驗並持續實踐召喚的醫師,作為本研究的研究參與者,其年齡介於30—50歲之間,分別是兩位女性一位男性。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搜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類別—內容」方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ㄧ)醫師生涯召喚的浮現與確立為動態發展過程,生涯召喚來自於外部親社會動機和內部個人價值展現,從投身於醫療工作與病患互動的過程中逐漸確立,涉及深刻的自我探索。另外隨著個人生涯發展和成長,醫師生涯召喚會經歷質變,從最初收獲回饋的成就感到對助人的奉獻與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二)醫師生涯召喚的四項共同內涵:興趣與優勢的發揮、利他助人的展現、建立支持關係與連結、生涯的平衡和諧。擁有生涯召喚醫師的個人特質與優勢有三,分別是:彈性適應、高韌性和高挫折忍受力、自我身分清晰。(三)醫師生涯召喚帶來的正面影響:其一為抵抗高壓環境,幫助度過困境並在其中保持高度職業承諾和職業滿意;其二為在工作中展現幫助病患的責任心和惻隱之心,從中收獲成就感與喜悅,個人價值得以實現,進而成為持續工作的動力;其三為促進個人內在成長,包括增加韌性和提升自我覺察能力。醫師生涯召喚的潛在負面後果包含:生涯召喚有其雙面性,過度投入工作導致犧牲生活品質、工作與家庭失衡、支持關係的削弱以及壓力超過負荷。
  • Item
    大學轉學生轉學適應與復原力之敘事研究
    (2022) 陳冠穎; Chen, Guang-Y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轉學生的轉學適應與復原的經驗。研究以立意取樣,邀請四位從四年制大學轉學至另一所四年制大學、曾在大學轉學後面臨適應的困難,並已從中復原之大學轉學生參與研究。有二男二女,年齡介於21—23歲、就讀於大學三年級到五年級之間。研究者設計訪談大綱,以半結構式訪談進行資料蒐集,並透過敘事研究中「整體—內容」、「整體—形式」、「類別—內容」之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以了解大學轉學生的轉學與適應經驗、轉學動機、轉學過程及轉學後所面臨挑戰,以及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類別與內涵。研究結果如下:(一)大學轉學生在轉學後的第一個學期受適應問題衝擊較大,且可能面臨多元的問題與挑戰;轉學後適應的狀況可能受轉學前的期待與轉學後生活間的落差所影響。(二)大學轉學生的轉學動機包含:高中有明確目標、考試失利、原校園環境不符期待、證明自己、家庭因素、較好的生涯發展等六項因素。(三)大學轉學生在轉學過程與轉學後面臨許多挑戰,包含:課業、人際、身心、與學校連結、其他因素等五個層面。(四)幫助大學轉學生適應的復原力內涵豐富,可分為外部與個人兩向度,其中包含:外在關係支持、外部資源連結、個人因應方式、個人特質與信念等四個類別。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供欲轉學大學生、已轉學大學生、大專院校心理師、學校相關人員與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 Item
    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之敘事研究
    (2022) 王歆韶; Wang, Hsin-Shao
    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知覺家庭韌力發展之經驗,包含家庭韌力的發展歷程、家庭面對的困境與挑戰,以及家庭韌力的特質。研究採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四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家庭成員搜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四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發展經驗可分為五階段,分別為:困境出現、家庭韌力醞釀到形成、家庭韌力受到挑戰、家庭韌力鞏固再發展、家庭韌力帶來家庭轉化,而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所遭遇到的困境與挑戰,分別為:精神疾病的困難照顧、沈重的家庭照顧負擔、情緒與關係的傷害、疾病污名下的家庭孤立、隱晦的表達使溝通受阻。本研究四名研究參與者的家庭韌力特質可歸納為四大類別共十六項家庭韌力特質,分別有(一)克服逆境的正向信念,包含對家庭的愛與認同、接受且為逆境賦予意義、迎向未來的正面展望、信仰與靈性的超越力量;(二)彈性的家庭組織,包含替代角色的功能、強而有力的領導與決策、相互支持與合作、關係的連結與凝聚、允許離家的彈性界線;及(三)積極的溝通與問題解決,包含清晰直接的溝通、坦白的情感分享、同理與接納、因應疾病的問題解決;以及(四)家庭外的資源與幫助,包含親屬與大家族成員的支援、社區鄰里與學校師長提供幫助、醫療專業與社區資源的支持。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於國家政策、臨床工作者與未來研究的建議。
  • Item
    雙生涯女性公務人員主管工作家庭角色平衡與增益之敘事研究
    (2023) 黃芳瑤; Huang, Fang-Yao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生涯的女性公務人員主管們在工作與家庭角色平衡增益的經驗,包含了影響女性生涯發展的因素、女性領導的特質,以及雙生涯家庭角色平衡增益的方法。研究採用敘事研究取向,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法,針對4位簡任女性公務人員主管蒐集資料,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女性生涯發展過程中,內部影響因素部分,具有同理心,獨立性高、求知慾強、願意創新、勇於嘗試、自我覺察能力等共通特色,同時屬關係導向,將家人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視為生涯規劃的優先考量;外部影響因素部分,研究參與者皆雖然生長在重男輕女年代,但隨著人生歷練不斷累積成功經驗,提升自我效能。4位研究參與者也深受華人文化與社會規範的影響,雖然工作忙碌,仍努力承擔著母職的角色,用心的照顧子女與家務。 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女性優勢領導特質部分,主要採權變型領導,參與式的分享決策權力,全人的觀點照顧員工公私領域,以自身母職的經驗特質,同理關心體諒部屬,營造著良好的工作氛圍。 本研究4位研究參與者在雙生涯角色的平衡與增益方法,歸納共通因應策略包含善於時間管理、不斷增進知能、事先規劃降低不確定性、配合子女調整工作比重;尋求可協助的資源來節省時間或因應突發事件;找出適合自己的減壓策略,舒坦身心壓力。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供給同為職業婦女的大家,吸取他人的經驗與優點,作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涯規畫、增益職家生活達到平衡人生。
  • Item
    幸福眼光下的生命意義
    (2022) 潘依萍; Pan, I-Ping
    近年來,生活條件的豐足,使人們將生命的眼光望向幸福與意義的追求。本研究目的為透過高幸福感之中年人的故事敘說深入探索社會文化如何建構生活,幸福與生命意義如何在挫折中轉化與昇華。研究參與者透過立意選取及滾雪球的方式,邀請4名50歲以上具有高幸福感的人士,4名皆為女性。本研究透過半結構式的敘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所得資料以敘事研究法分析歸納生命主題及事件。研究結果以四階段模式呈現幸福的生命意義:(1)生活情境下建構的自我:文化教育、社會經濟、手足排行;(2)統整的人我關係:投射認同、個體化與關係經驗;(3)自我靈性的探求:展現真我與展開生命任務;(4)幸福感中的生命意義。從早年經驗到成年,將生命事件連接成幸福曲線,看見早期正向關係經驗的重要,對比個體在生命經歷挫折之際,如何觀照內在小孩、調整自我思維,運用正向力量與創造力,展現生命獨特的風格。最後,針對研究討論提出諮商實務及未來研究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