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混沌態度與創業意圖之關係以生涯願景與生涯調適為中介變項(2023) 宋昱; Sung, Yu近年來,臺灣創業風氣盛行,相關大專院校與政府單位紛紛設立相關課程與創業中心,以提供青年創業者所需的支持和指導。由此可見,青年創業已是時下越來越多青年所選擇的生涯道路之一。因此本研究試圖從個體生涯發展能力與態度的角度來探討,究竟甚麼樣子的人會傾向選擇創業。 本研究旨在探討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方面之關聯。並檢驗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對生涯混沌和創業意圖之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以18—27歲青年為研究對象,共435人。研究工具採用「生涯混沌態度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生涯願景量表」、「創業意圖量表」。透過網路問卷施測後進行描述性統計、單因子多變量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中介分析。 研究結果呈現如下:一、不同性別、學歷之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職場資訊、生涯關注分量表有顯著差異,呈現女性大於男性,複雜覺察分量表呈現大專院校學歷得分大於研究所,生涯好奇分量表呈現研究所學歷得分大於大專院校;二、不同學職狀態之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分量表呈現在職者與在學者得分大於在職者,負向未來分量表呈現待業者得分大於在職與在學者,職場資訊方面呈現在職者大於其他兩者,在生涯調適力總分與分量表中,在職者表現大於在學與待業者。三、在學職類別方面,在生涯混沌、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總分上無顯著差異,惟機緣覺察分量表呈現藝術型大於研究、分析型,創業意圖量表呈現藝術型大於社會、服務型。四、成年初顯期青年在生涯混沌、創業意圖、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之間有顯著相關。五、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願景和生涯調適對生涯混沌與創業意圖的中介效果中,以恆定信念、機緣覺察及機緣轉念為自變項時,有部分中介與完全中介效果存在。最後針對本研究結果提供生涯輔導具體建議及未來研究參考。Item 成年初顯期青年生涯調適力與主觀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勇氣為中介變項(2022) 李瑜庭; Li, Yu-Ting本研究目的旨在解臺灣成年初顯期青年之生涯適應資源對生涯發展與心理健康的關係。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適應包括生涯調適力、勇氣,研究欲探究兩者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係,並加入生活變動感知做為前置變項,探討生涯調適力、勇氣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的中介效果。本研究之研究法採問卷調查法,針對18~26歲之成年初顯期青年進行線上問卷蒐集,共回收624份有效問卷。研究工具包含:生涯調適力量表、臺灣大學生勇氣量表、生活變動感知問卷、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簡短版)。研究結果發現:一、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二、成年初顯期青年的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中介效果。三、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活變動感知、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能夠聯合預測主觀幸福感。四、成年初顯期青年的生涯調適力(包含:生涯關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信心)、勇氣(包含:積極面對、挑戰創新)在生活變動感知對主觀幸福感間,具有雙中介效果。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並提供生涯輔導工作者在實務工作之參考。Item 民營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2021) 竺琇茹; Chu, Hsiu-J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希望瞭解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及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受雇於臺灣地區民營企業的職場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研究工具有「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台灣版」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678個有效樣本。透過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拔靴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二、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不同性別、年齡上沒有差異;在不同年資、學歷及職務級別上有顯著差異。三、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四、職場工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涯調適力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五、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對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Item 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之紮根研究(2014) 許晨韋本研究旨在探究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與生涯調適力。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十位曾於二十到三十歲之年齡階段擁有半年以上待業經驗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在待業期間運用何種內、外在資源進行生涯調適,度過待業狀態,之後從其經驗歸納出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方法,以紮根理論之分析程序:開放編碼、主軸編碼、選擇性編碼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成年初顯期待業經驗之生涯調適力包含外在環境資源與內在心理資源兩部分。外在環境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社會關係與環境品質,而社會關係之內容包含:(1) 從關係中獲得陪伴、支持與協助;(2) 安全、信賴的關係滿足被包容,接納的需求;(3) 關係允許自主,給與尊重。環境品質之內容包含:(1) 經濟能自我支持;(2) 家庭環境給與安全感;(3) 放鬆,自由的生活氛圍;(4)利於學習的環境;(5) 行業就業機會充足;(6) 社福資源的介入與協助。 內在心理資源內涵之核心主題為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以及壓力的因應與調適。朝生涯目標前進的動機包含:(1) 有改變的需求;(2) 生涯目標符合自身興趣;(3) 自我期許;(4) 期待獲得認同與肯定;(5) 追求理想的生活。面對生涯目標的態度包含:(1) 承諾投入追尋目標,為選擇負責;(2) 為達成目標而堅持;(3) 享受追尋目標的過程;(4) 勇於嘗試,面對挑戰;(5) 獨立思考,走自己的路;(6) 保持彈性。為達成生涯目標採取的行為有:(1) 積極行動,儲備實力;(2) 排除阻礙,全心投入;(3) 自我評估,選擇有利機會;(4) 反思過往經驗,發掘進步的可能;(5) 保持生活重心;(6) 運用周遭資源。壓力的因應與調適之內涵為:(1) 擁有個人化調適心情的方法;(2) 正視問題,改變現狀;(3) 賦予經驗正向意義;(4) 自我激勵;(5)重視生活品質;(6) 知足感恩。 此外,參與者成年初顯期之待業歷程為從進入待業起,壓力來源與生涯調適力內、外在資源持續交互作用,直到結束待業。參與者在待業期間面臨壓力情境,生涯調適力協助其因應,繼續朝生涯目標邁進。本研究整理出成年初顯期待業期間之壓力來源有外在環境層面、個人生活層面、關係層面與自我感受層面。外在環境層面之壓力有:(1) 經濟環境不利於求職;(2) 不友善的職場;(3) 薪資水準過低。個人生活層面之壓力內涵為:(1) 兼職工作與學習上的挑戰;(2) 考試壓力;(3) 挫敗經驗;(4) 經濟壓力;(5) 其他生活壓力。關係層面之壓力包括:(1) 家人的關注;(2)承受期待;(3) 依賴產生罪惡感與羞恥感;(4) 同儕比較的壓力;(5) 孤獨感。自我感受層面之壓力有:(1) 自我懷疑;(2) 伴隨不確定而生的焦慮感;(3) 身分認同;(4) 生活缺少目標與意義感。 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認為成年初顯期年輕人在待業期間,持續投入生涯目標的追尋,經營理想的生活型態,以自主、彈性之態度面對生涯不確定,較能有效因應待業期間之壓力,達成較佳的生涯調適,並使待業經驗產生個人成長的意義。最後,根據研究之過程與結果,提出研究限制與相關建議。Item 碩士生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2012) 吳欣倫; Hsin-Lun W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之碩士生在五大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間之差異與相關情形,並建構碩士生生涯調適力之因果模式,驗證模式與研究資料的適配性。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針對28所大專院校、76個研究所碩士班學生,進行「人格特質量表」、「自我效能分量表」與「生涯調適力分量表」三份測量工具的實施。填答有效問卷的研究參與者共644人,其中男性245人,女性419人,年齡介於21至50歲(平均年齡為25.2歲)。問卷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等方法進行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碩士生整體人格特質在性別、年級、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二、碩士生整體生涯自我效能在性別、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三、碩士生整體生涯調適力在年齡、科系類別、工作經驗與婚姻狀況等背景變項之差異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四、碩士生的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間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五、碩士生的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間有三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六、碩士生的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間有二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七、人格特質、生涯自我效能與生涯調適力之修正因果模式從本研究資料獲得部分支持。其中人格特質與生涯調適力、生涯調適力與生涯自我效能、人格特質與生涯自我效能皆有直接因果關係存在。此外人格特質亦透過生涯調適力間接影響生涯自我效能。 最後,本研究根據上述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針對碩士生生涯輔導與諮商工作以及未來研究等相關具體建議。Item 打工度假經驗與生涯調適之紮根研究(2017) 范煒筑; Fan, Wei-Chu本研究旨在探究打工度假參與者透過打工度假經驗中,所呈現的生涯調適樣貌。研究者採用立意取樣的方式,以十二位曾經至國外打工度假為期六個月以上,且在出國前已經有工作經驗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個別深度訪談,所得資料以紮根理論進行資料分析,經過開放編碼、主軸編碼以及選擇性編碼的程序,歸結出打工度假者的生涯調適經驗,包括(1)調適前的狀態;(2)生命中的變動;(3)調適策略與方法;以及(4)調適後的狀態四個面向。 首先,在調適前的狀態包含研究參與者對工作忙碌感到疲憊或不滿意,以及其他動機,例如體驗不同生活、語言學習、開拓視野、旅遊、自我成長等。第二面向,亦即生命中的變動包含對變動的看法、過程中面對不熟悉事務的因應、如何為轉換做準備。第三,在調適策略與方法包含研究參與者相信自己的能力、從經驗中增加信心、過程中和人的互動與合作,例如從他人給予協助、互相分享與合作、人際關係經營等。最後,在調適後的狀態包含在未來方向更了解自己的期待、對未來有規劃等。在工作與生活方面,能取得工作與生活間平衡、發展新興趣、不侷限自己等內涵。 整體而言,打工度假經驗可被視為研究參與者面對生涯困境的一種調適方式,然而在這種調適歷程中,研究參與者仍需對打工度假歷程中所面對的變動與挑戰進行調適,才能適應這種外在環境的變動。打工度假經驗對研究參與者的生涯調適是持續變動的歷程,在過程中研究參與者運用其自身的內外在資源之調適經驗,與這段調適經驗所帶來的影響,有機會延續到研究參與者體驗打工度假結束,進而繼續影響研究參與者看待生活、工作的眼光。Item 職場工作者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生涯調適力之相關研究(2018) 林家瑜; Lin, Chia-Yu本研究旨於了解職場工作者的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生涯調適力現況,探討三者在不同背景變項下的差異性,以及三者之間的相關性與因果關係。 研究工具採用「工作價值觀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生涯調適能力量表台灣版」,加上個人背景變項編製而成,研究樣本採便利抽樣,針對台灣地區民營企業主管與員工發放網路問卷,再以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係數、典型相關與結構方程式等方法驗證假設,最後再提出討論與建議。研究結果簡述如下: 一、現況:職場工作者的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生涯調適力之平均得分均高於量表中間值,屬於中等以上程度。 二、差異性:職場工作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與職位,在工作價值觀上達統計顯著差異;職場工作者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婚姻狀態、工作年資與職位,在社會支持上達統計顯著差異;職場工作者的教育程度、工作年資與職位,在生涯調適力上達統計顯著差異。 三、相關性:職場工作者的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生涯調適力,兩兩之間各有一組典型相關因素存在,且達顯著水準。 四、因果關係:職場工作者的工作價值觀對生涯調適力、工作價值觀對社會支持、社會支持對生涯調適力均有直接效果存在,且工作價值觀也會透過社會支持間接影響生涯調適力,顯示因果模式獲得支持。 最後根據前述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反思與建議,以作為企業主管與員工、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教師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研究(2016) 邱美櫻; Chiu, Mei-Ying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的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差異情形、相關情形與因果關係。研究採用調查研究法,以「成人生涯召喚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和「家庭及工作生活滿意度量表之工作滿意量表、快樂(生活滿意)分量表」為研究工具。以立意取樣方式抽取全國高中職、國中、國小及特殊教育學校等共29所學校正式教師進行問卷的填寫,有效問卷共615份。研究資料透過SPSS 22與LISREL 8.71進行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與線性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教師的生涯召喚狀態,在年齡、任教年資、學校級別、轉職經驗和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二、教師的生涯調適力表現,在年齡、教育程度、任教年資、擔任職務與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三、教師的生涯滿意度,在年齡、性別、任教年資、轉職經驗和宗教信仰等背景變項上達統計上顯著差異。 四、教師生涯召喚和生涯調適力之相關係數為.483~.604,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五、教師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相關係數為.412~.536,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六、教師生涯召喚和生涯滿意度之相關係數為.544~.838,達統計上顯著水準。 七、教師生涯召喚、生涯調適力與生涯滿意度之因果模式從本研究資料中獲得支持。其中,生涯召喚和生涯調適力、生涯調適力和生涯滿意度、生涯召喚和生涯滿意度間有直接因果關係存在。此外,生涯召喚亦透過生涯調適力間接影響生涯滿意度。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相關實務工作者及未來研究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