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華人家庭倫理脈絡下諮商師透過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之研究(2011) 葉寶玲; Pao-Ling Yeh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諮商師接受個人心理治療與母親情感關係改變的經驗與影響,並了解情感關係變化結果與華人文化脈絡下家庭文化間之相融性情形。然後,將文化脈絡下與母親情感關係的研究結果與依附理論的概念加以比較,以發現二者間的共通性與特殊性。同時也對於華人諮商與心理治療模式本土化提出討論。 本研究選擇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針對十四位諮商師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並選擇使用質性資料分析軟體NVivo 8協助管理與分析資料。研究結果如下:1) 與母親情感關係包含九類正向情感經驗以及十四項負向情感經驗。2) 透過個人心理治療關係,與母親情感關係主要有十一項改變。3) 個人心理治療的治療結構方面有很大的彈性和變化。4)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包含九項正向情感經驗以及五項負向情感經驗。5) 與治療師情感關係的改變主要有六項,受到自身主觀的感覺以及對治療師真實的感覺兩方面的影響。6) 與治療師、與母親的情感關係改變二者出現五種型態。7) 與早年其他照顧者關係影響與母親的關係8)在個人心理治療後人際關係多獲得改善。9)與母親之外的其他早年照顧者、權威者、親密伴侶、平輩之間的關係雖包含正、負向情感關係,但是與權威者之間以負向關係為多。10) 從個人心理治療中對自身的諮商專業工作有十二項體會與心得。11) 華人自我狀態包含個別狀態與關係狀態兩向度,共發現十四項特質。12)與華人家庭倫理信念中角色地位、家庭教養、孝道心理三方面完全相融的有二十一項,完全不相融的有二十五項,部分相融的有二十二項。13)接受個人心理治療後個別狀態下的自我有十二項改變,而關係狀態下的自我有十項改變。14) 研究發現和依附理論與治療的概念對照下共有十項相同的發現以及十二項延伸的發現。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與討論,研究者分別對研究、諮商師養成教育與心理治療實務工作兩方面提出建議。Item 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以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為中介(2012) 陳頤穎; Chen, Yi-Ying本研究旨在瞭解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和依附關係的關連性、預測性以及中介效果。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含「成人生涯興趣量表」、「婚姻親密情感量表」、「婚姻溝通量表」、「夫妻相處態度量表」以及「婚姻調適量表」,並使用艾欽指數計算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以方便取樣抽樣200對已婚夫妻作為研究對象,共回收有效問卷302份(151對夫妻)。所得結果以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考驗、簡單線性迴歸、多元迴歸以及階層迴歸進行資料處理。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如下: 一、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的夫妻在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上並無顯著差異。 二、不同婚齡、不同家庭生命週期的夫妻在婚姻滿意度、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上有顯著差異 三、家庭收入以及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皆無法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因此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在夫妻何倫碼適配程度與婚姻滿意度之間並無中介效果。 四、婚齡以及家庭生命週期皆可以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 五、親密情感、婚姻溝通以及依附關係皆可以單獨有效預測婚姻滿意度。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以做為諮商輔導及未來研究的參考。Item 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關係研究(2008) 陳思帆; Sz-Fan Chen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之間的關係,並採用兩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依附類型、依附取向),檢視大學生的拒絕敏感度以及曖昧訊息處理。本研究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的大學生488人(男生165人;女生323人)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括「人際關係問卷」、「拒絕敏感度量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量表資料分別以基本描述統計、Pearson積差相關、相依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Scheffe法事後比較、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以及結構方程模式(SEM)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上有顯著差異,其 中,安全型依附者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顯著低於偏執型以及懼怕型依附者。 二、不同依附類型之大學生在曖昧訊息處理量表上之得分未達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之大學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有顯著差異,且研究發現女生在請求的人際情境中,焦慮程度較男生高。 四、大學生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焦慮程度分量表以及負向期望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相關。 五、大學生在與不同對象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有顯著差異,其中在與同儕互動時在拒絕敏感度全量表及其分量表之得分較與學弟(妹)互動時高。 六、拒絕敏感度在在大學生依附關係以及曖昧訊息處理之間扮演中介角色的研究假設未獲支持。 七、本研究建立的「大學生依附關係、拒絕敏感度與曖昧訊息處理模式」在實際資料與假設模式之間的適配程度尚可接受。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之結果針對對學術以及實務方面提出具體之建議。Item 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關係之研究(2009) 邱暐茜; Chiu, Wei-Chi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國中學生自我設限與親子依附情況之關係,採用問卷調查法,抽取北、中、南三個地區十所國中27個班級共821人為研究樣本,所使用研究工具包含「自我設限量表」和「親子依附關係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相依樣本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處理。研究結果發現:(一)國中學生的自我設限有差異存在。其中最常出現取得性內在自我設限,其次分別為宣稱性內在自我設限和宣稱性外在自我設限,最少使用取得性外在自我設限;(二)國中學生的親子依附關係有差異存在,且母親依附關係高於父親依附關係;(三)不同性別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以及親子依附關係並無顯著差異存在;(四)不同年級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及親子依附關係有顯著差異存在;(五)不同親子依附品質的國中學生之自我設限上有差異存在;(六)國中學生之「父親依附關係」中的「溝通」與「疏離」因素,「母親依附關係」中的「疏離」因素以及「年級」等四個變項,可以有效預測整體性自我設限。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中教學、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中生與其父母之嘲笑風格及其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2013) 王品喻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及其父母在嘲笑風格與親子依附關係之關聯。以「中文版嘲笑風格量表」、「依附關係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取立意取樣,抽取九所學校776組國中生與其父母,回收之後有效樣本為557位學生、352位父親、352位母親、父母親配對樣本共計112組。結果顯示: 一、國中生父親嘲笑風格之「喜被笑」與「喜笑人」特質高於國中生母親。 二、國中生在嘲笑風格與依附關係具有性別差異,國中男生比起國中女生較傾向使用「喜被笑」與「喜笑人」的嘲笑風格;國中女生比國中男生傾向具有「怕被笑」的嘲笑風格;國中男生在父親依附之「信任」程度較國中女生好。 三、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怕被笑」時,國中生對母親的依附關係愈差。 四、國中生父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怕被笑」,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的傾向愈高;國中生與父親依附關係愈差,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怕被笑」與「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五、國中生母親的嘲笑風格傾向「喜被笑」,預測國中生傾向不怕被笑的嘲笑風格愈高;國中生與母親依附關係愈差以及母親的嘲笑風格愈傾向「喜笑人」,預測國中生嘲笑風格為「喜笑人」的傾向愈高。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予以討論,並提出教育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參考。Item 臺北市國中生依附關係、求助態度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2011) 包康寧; Kang-Ning Pao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背景變項的國中生在依附關係、求助態度及復原力的差異情形,同時探討依附、求助態度及復原力間的關係。研究者以分層隨機的方式由臺北市12行政區各選取一所國中,每校各年級再各抽取一個班級作為研究對象,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收集,得到的有效樣本共995名。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工具包括:「國中生依附關係量表」、「求助態度量表」及「青少年復原力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以及簡單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1.國中生的依附情形不因性別不同而有差異;但在年級上,則大致上是低年級優於高年級,其餘則是沒有差異。 2.國中生的整體求助態度不因性別、年級不同而有差異,然女生在「承認輔導的必要」及「信任輔導者的程度」這兩部分的態度則是明顯比男生正向的。 3.過去求助經驗為正向者,其求助態度明顯比求助經驗為普通者更為積極。 4.不同性別、年級的國中生在復原力的整體表現上沒有差異。 5.國中生的依附情形、求助態度與復原力間呈現正相關。 6.國中生的依附情形及求助態度可有效預測復原力。 最後研究者將研究發現歸納成結論,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期能供國中輔導人員及未來的研究者作為教學及研究的參考。Item 國中生的父母親職效能感與子女知覺的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之關係研究(2008) 吳心怡; Hsin-Yi Wu本研究主要探討國中生父母親職效能感、親子依附與子女自我效能感之關係。本研究以臺北縣市與桃園縣國中學生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以「親子依附量表」與「青少年多向度自我效能量表」,與自編的「親職效能感量表」等研究工具進行問卷調查。共得有效學生問卷978份與家長問卷664份。根據問卷調查所得到的資料,以多變量變異數分析、逐步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親職效能感在子女性別與家長身分、子女排行與家長身分兩項交互作用分析均不顯著。只有國中生家長身分不同(即:父親或母親)親職效能感上有顯著差異,包括在親子互動、人際交往、生涯發展與身體健康三方面,均是母親的親職效能感得分高於父親。 2.國中生知覺的親子依附在性別與排行上交互作用均不顯著。只有在與父親的溝通方面有性別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男生與父親的溝通得分高於女生。 3.國中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別與排行上交互作用均不顯著,但在體能表現自我效能感方面有性別的差異,研究結果顯示男生在體能表現上的自我效能感高於女生。 4.關於親職效能感與子女知覺的親子依附、自我效能感三者的關係,本研究有下列主要發現: (1)母親在親子互動與人際交往的親職效能感較能有效預測子女知覺與母親依附的溝通關係,母親在親子互動的親職效能感也能有效預測子女知覺與母親依附的信任關係;然而父親的親職效能感對子女知覺與父親的依附關係較無顯著預測效果。 (2)國中生與母親的依附溝通關係對學業表現、人際關係與生涯發展等方面自我效能感的預測力較高;國中生與父親的依附溝通關係對學業表現自我效能預測力較高,與父親的依附信任關係則對人際關係自我效能感的預測力較高。 (3)母親在學業督導的親職效能感對國中生學習表現自我效能感最具預測效果,父親在生活常規的親職效能感對國中生體能表現最具預測力。 本研究最後針對本研究的發現提出對教育單位、家長與未來研究的具體建議。Item 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之相關研究(2007) 柳杰欣; Chieh-Hsin, Liu本研究旨在探討適婚男女的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依附關係與其婚姻態度的關係。研究對象為未婚教師及工程師,共計258名。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使用工具包含「知覺父母婚姻關係量表」、「父親母親依附量表」與「婚姻態度量表」。所得資料以t檢定、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本研究結果如下: 1.不同性別、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知覺父母婚姻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2.不同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依附關係上有顯著差異存在。但不同性別之適婚男女在依附關係上則未達顯著差異存在。 3.不同性別、職業、父母婚姻狀態之適婚男女在婚姻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4.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依附關係有兩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1)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度越好時,則其與父母的依 附關係越安全。 (2)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分離狀況越少、意見越不一致、衝突現象 越少時,則其和父母的疏離越少。 5.知覺父母婚姻關係與婚姻態度有一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適婚男女知覺父母婚姻關係的親密度與和諧度越好時,則其對婚姻所抱持的態度也越積極。 6.依附關係與婚姻態度有兩組顯著的關係存在。 (1)適婚男女和父母親的依附關係越安全時,則其對婚姻所抱持的態度也越 積極。 (2)適婚男女和父母親的疏離越高時,則其對婚姻的看法及行動傾向越 積極。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作為婚姻教育、諮商與輔導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2008) 許舒雅; Sue-Ya She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的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五項:(一)根據中外文獻,編製適合國小兒童的「友誼品質量表」,以作為本研究及未來研究者使用。(二)了解不同性別的國小兒童在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的差異情形。(三)了解不同年級的國小兒童在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的發展情形。(四)探討國小兒童在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友誼品質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380名分佈於台北縣、台北市等地區的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父母親依附關係量表」、「日常利社會自陳量表」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以性別而言,男女生達顯著差異。女生的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及利社會行為均優於男生。 二、 以年級別而言,年級達顯著差異。五、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及利社會行為均優於四年級。 三、 父母親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兒童與父母「正向互動」越高,則兒童友誼品質的「支持關係」也愈佳。 四、 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利社會行為」越高,則其友誼品質的「正向互動」也越佳。 五、 父母親依附關係與利社會行為有典型相關存在。兒童與父母「正向互動」越高,則兒童「利社會行為」也愈佳。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師、父母以及輔導者的參考。Item 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效果研究(2017) 江啟帆; Jiang, Qi-Fan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教養態度與親子關係的效果,以台北市北投區小學32名家長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42歲,皆為女性,研究方法採實驗組—控制組設計,實驗組14人,接受共八次、每次三小時的親職團體課程,控制組18人,在研究期間不接受任何處理。資料分析包括量化與質性資料,在量化資料方面以家長所填之「父母教養態度量表」、「親子關係量表(父母版)」、「家長觀察表」,以及其特定子女所填之「親子關係量表(兒童版)」為評量工具,收集前測、後測和追蹤測資料進行分析。質性資料係收集團體過程紀錄、家長觀察表、單元回饋單、總回饋單、訪談記錄等質性資料進行內容分析,作為評估團體效益的輔佐。結果:1.在教養態度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接納」程度上具有立即效果而無追蹤效果,而在「自信」、「歸因」及「瞭解」程度上無立即和追蹤效果。2.在親子關係方面:「依附關係親職團體」對國小學童家長在「親近感」、「溝通」程度上具立即性效果但無追蹤效果,在「欣賞」程度則有顯著降低的立即效果並無追蹤效果;特定子女部分則皆無立即與追蹤效果。3.在質性資料方面,實驗組成員對於依附關係親職團體給予正向的肯定,在參加團體後,更願意彈性調整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最後,研究亦提出相關建議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