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在理工與諮商心理之間─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經驗敘事研究(2024) 鄭宇軒; Cheng, Yu-Hsuan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由理工科系經生涯轉換之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的經驗,藉以了解其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歷程,以及在華人文化對於生涯召喚和生涯轉換之影響。研究者以四名曾就讀理工科系,具生涯召喚之心理師為對象,進行深度的訪談,後以敘事分析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分析結果後,發現四名研究參與者之生涯召喚之發展,也足以看到「生涯召喚在童年時期可見端倪」、經歷「向內覺察與向外探索」、「召喚有所影響、懷疑,也需要維持」、「多元的召喚內涵」。在研究中也發現,參與者都會「踏上受社會文化價值與父母期待所影響的追求生涯召喚道路」,先後經歷「發現所愛與意義」、「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歷程,而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因素,則包含有「重要他人的支持」、「順應期待」、「領域中代表人物的意見」、「與社會期待相反的事例」、「年齡」、「透過閱讀與參與活動注入新觀念」。此外,研究中發現四位研究參與者雖然生涯轉換的道路不盡相同,但皆共同轉換的過程有類似的轉換模式,也見到「機緣巧合的善用」,並和「楷模的影響」、「環境中的人事物」、「理工訓練下的思維和心態」、「『認命』的思維和態度」有著關聯,並看到了華人文化「追求功名」、「父母對子女期待」、「中庸」、「華人文化中的信仰」與「存在意義」在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欲從理工科系欲進行生涯轉換,追求召喚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Item 生涯發展歷程中真實自我的發現與實踐(2012) 高民凱; Ming-Kai Kao本研究的主旨是透過在生涯中追求真實自我的人,從他們的生涯開展故事瞭解其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與歷程,以及對此實踐歷程所建構的意義。資料來源是四位研究參與者之敘說,以敘事取向研究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和「整體—形式」模式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一、與真實自我接觸的經驗分成三部分。「接觸的開端」包括:內在呼喚,驅動熱情;從小嚮往,直覺喜愛;創造想像的世界。「接觸過程中」包括:玩樂創造,歷久趣味;情感深刻,融為一體;敏銳易感,感覺流暢;專注當下,忘我出神;思考單純,自我對話;關係和諧,契合本性;共鳴連結,樂趣加倍。「接觸後」的經驗則包括:內心踏實,深度滿足;安心安頓,禪定平靜;如回家般,接納自在;單純快樂,樂此不疲;舒緩受苦,心靈自由;感受生命,坦然面對;自我價值,提升肯定;心靈富足,精神飽滿;自我成就感,人生進入另一階段。 二、實踐真實自我的方式,分成「在生涯轉折處」及「整個生涯中」兩部分。前者包括:特質發揮,帶來力量;享受嘗試,不設目標;志同道合,相互激盪;角色楷模,啟發反思;嘗試行動,促發改變;掌握創造,生涯機會;他人引導,自我學習。後者包括:抗拒主流,回歸本質;降低經濟安全,增加選擇自由;位移之後,多元觀照;經營生活,全心投入。實踐真實自我的歷程整體而言是屬於「前進-後退-前進」的「喜劇-羅曼史」敘說形式。分為七個階段:從小接觸渴望;非所愛的學習,但自發尋找出口;非所愛的工作,但本質我的能量流動;關鍵事件的促發;留白以追求嚮往;勇於轉換的嘗試;不斷走向本質我。 三、對實踐真實自我歷程所建構的意義包括:藉由充滿勇氣的行動,使人生不會留下遺憾;跟著感覺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回應冥冥中力量的召喚,接納上天的安排;與他人及其他生命體,建立起深刻的連結;建構自身的主體性,如其所是地生活;一趟豐富精彩,令自己感動的旅程;享受嚮往的生活,踏實地活在當下;從小的渴望如今成為對社會群體的貢獻;解開對人生的疑惑,建構生命的意義。 文末針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相關建議。Item 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2011) 劉梅貞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與轉換經驗,並探討其在生涯轉換過程中之調適歷程,最後則瞭解生涯轉換經驗對其個人的影響與意義。研究過程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五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再以敘說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形式對訪談結果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與轉換之經驗為: (1)不同身分背景之女性代理代課教師選擇進入教育領域的初衷及 決 定繼續代理代課的考量並不相同。 (2)促成女性代理代課教師決定轉換生涯的契機主要來自於:教甄 挫敗引發對自我能力的懷疑、代理代課的不穩定特性不利個人 生涯規劃、基本生存需求未能滿足、父母及伴侶的意見、教師 甄選制度不公平、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待遇與難以維持穩定的人 際關係。 (3)轉換生涯時,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在考量自己之外,也希望能兼 顧其他系統,穩定而安穩的生活是她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而 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有較自由的性別態度,也逐漸提升其自主 性,但傳統對於女性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性別期待仍舊對其抉 擇帶來影響。 二、五位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的生涯抉擇型態多傾向且走且看、隨順因 緣的決策風格;轉換生涯之後,部分研究參與者會轉而以較為積 極的態度為其個人之未來生涯預作準備。 三、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在生涯轉換中所遭遇之困境與挑戰的內涵有: (1)個人的訓練背景與其具備的資歷條件對生涯轉換帶來影響; (2)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不安或猶疑;(3)不同的職場文化會對其 帶來衝擊;(4)陌生的工作內容和型態對其會有所考驗。 四、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對困境與挑戰的因應與調適之個人資源包含有 :(1)以既有經驗為基礎,再漸進的移動生涯;(2)吸取他人提供 的訊息,採取相應的行動;(3)個人正向特質有助於其做生涯轉 換;(4)將過去經歷轉移至新的工作領域,並順應情勢做出改 變;(5)主動尋找內外在資源來提升個人的主客觀價值。 五、生涯轉換經驗對五位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的影響與意義為:(1)促 進自我了解,轉化自我概念;(2)調整正向態度,並肯定個人過 往的生涯資產;(3)改變職場人際互動的方式;(4)提升女性代理 代課教師生涯選擇的機會與機動性;(5)逐漸明確的生命藍圖。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學校教育與政府政策、諮商實務工作以及代理代課教師提供建議。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由教師角色轉換諮商心理師之路:探女性諮商心理師的生涯轉換歷程(2011) 蘇沛珊; Pei-Shan Su本研究以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的女性為研究對象,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她們在生涯轉換歷程的心理歷程,並探討轉換歷程的助力與阻力,最後是瞭解性別因素在生涯轉換歷程所扮演的角色。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法,以詮釋現象學為方法論。研究者以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對三位研究參與者進行訪談,以蒐集由教職轉換至諮商心理師之女性的生涯轉換歷程,訪談內容經整理為七份逐字稿之後,再以主題分析法進行資料的分析,最後得出以下五個共同的主題: 一、「從聆聽內在語言至理想與現實之調整」:描述生涯轉換的心理歷程。 二、「滋味雜陳心轉化,樂見自我認同與成長」:呈現生涯轉換歷程中的情緒變化與對自我的看法。 三、「生涯阻力絆我行,勇於開創家庭新界限」:阻力在生涯轉換過程一路羈絆,但卻仍能前進,面對生涯阻力時卻意外重建與家庭關係的新界限。 四、「內在資源增助力,外在條件推往前」:內在資源是回歸自己的內在,尋求生涯與個人的適配性:外在條件包含原先工作環境的挑戰與挫折,與家人、重要他人、靈性信仰的協助。 五、「性別角色兩面『韌』」:女性的角色在生涯轉換歷程中一方面獲得較多的自由,且被支持要有工作並實踐理想,另一方面社會仍對女性有較高期待,期許她們能兼顧工作與家庭。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學校教育與政府政策、諮商工作實務與相關人員提出建言。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就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Item 柳暗花明又一村--轉業者的機緣巧合(2009) 陳韋妏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轉換職業者曾經歷影響生涯選擇的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並探討參與者本身擁有何種內外在資源,以協助其因應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研究過程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八位具有轉換職業經驗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結果再以紮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在影響研究參與者生涯抉擇的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類型有七種,分別為:(1)呼應興趣專長或過去工作經驗;(2)工作的挫折與衝擊;(3)組織內部決策因素;(4)朋友提供相關訊息;(5)自我成長課程或訓練協助拓展視野;(6)婚姻家庭生活的影響和(7)與楷模學習對象的關連。 在個人因應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類型的內外在資源方面,內在的個人特質包含(1)期望興趣與工作結合;(2)追求安穩的生活;(3)積極學習、勇於嘗試;(4)預作計畫的習慣;(5)有彈性且適應力佳與(6)堅持不放棄。外在社會支持系統則為(1)家人的支持與(2)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楷模。因此,機緣巧合本質雖是意外的,但帶來的結果並非全然不可預期,若能積極掌握也可能會帶來可預期的結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兩方面的建議,研究部分建議未來研究欲以機緣巧合或轉業為主題的研究者能徵求更多研究參與者以期能盡力達到理論飽和,並能以共識質化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已達公正客觀;此外本研究僅探討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的正向影響因素,建議可就正負向影響作全面性的探討。此外,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方面之建議。Item 成人生涯轉換歷程 之敘事研究(2014) 謝幸軒本研究主要以具有生涯轉換經驗的成人為訪談對象,探討他們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瞭解影響其求學或工作過程中進行轉換的因素,以及發現生涯轉換階段的調適方式,並且闡述在轉換後帶來的成長與改變。藉由敘事研究法,以立意取樣的方式邀請四位研究參與者分享其生涯轉換歷程的生命故事,並且將訪談內容整理為文字資料,以[整體—內容]及[類別—內容]模式進行研究的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的生涯轉換動機如下:(1)個人因素:包含背景與心理因素;(2)環境因素:包含社會環境與工作環境因素;(3)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因素:包含個人願望或自我期許、對未來的評估或考量、人際因素與其他。 綜觀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遭遇的挑戰與困境涵蓋五個主題:(1)不確定性帶來的猶豫;(2)家人或朋友的反對;(3)公司新文化的衝擊;(4)工作內容的生疏;(5)工作型態的改變。 參與者用來協助自己度過生涯轉換階段的調適策略包括:(1)進行自我探索;(2)運用專長或工作經驗;(3)尋求人際網絡的支持;(4)請益於長輩或同儕;(5)時間管理與壓力調適;(6)持續自我充實與提升;(7)以正向思維面對困境;(8)追求信仰與心靈的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的分析,參與者回顧自己的生命經驗,發現在生涯轉換過程中確實帶來許多成長與改變,對個人造成的影響與意義可以歸納出五個主題:(1)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2)累積個人的實力與能量;(3)面對生涯變動的彈性思維;(4)因應挑戰與困境的轉念;(5)逐漸明朗的人生價值觀。 最後,研究者提出研究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以及研究歷程的反思。希望透過此研究,能夠提供學校教師、生涯諮商輔導員、面臨生涯困境者以及對此研究主題有興趣者一些啟發及參考。Item 生涯轉換期大學生參與生活設計生涯團體之成效研究(2019) 賴怡臻; Lai, Yi-Chen研究者結合生活設計(Life-Design)模式與生活設計式團體(Life-Design Group)指南,設計出生活設計式生涯團體(Life-Design career group, LDCG)用以協助台灣大學生,並於本研究加以分析其團體介入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有三項:(1)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對參與成員的成效(2)探討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整體對參與成員造成的成效因子(3)探討促成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方案具有效果的關鍵活動安排。團體共邀請面臨生涯轉換期的七位臺師大大學生參與,透過兩位團體帶領者進行為期八周的生活設計生涯團體,每次 150 分鐘。經過八周團體結束後一個月進行個別焦點訪談,後續根據訪談資料進行敘事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透過生涯建構訪談引導、生涯期待的釐清、生命肖像的建構、團體療效因子的催化,例如人際支持、灌注希望等可以增進成員的生命意義感與生涯調適能力。在團體效果方面,可以歸納出幾個效果類別:(1)自我探究的深化、(2)生涯現況的接納與生命意義感的探究、(3)成員間共構歷程的生命覺察、(4)催化生涯行動的試探與想像、(5)成員間與他們和生態系統的相互覺察。 除了質化的資料以外,本研究也採用生涯調適力量表與生命意義感量表加以說明與佐證成員參與團體後的生涯調適力與生命意義感改變情形。量化研究果發現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成員在參與團體後的生涯調適力分數有所提升。提升的向度主要為生涯關注、生涯控制與生涯信心;在生命意義感方面,也有半數以上的成員於存在意義感上也有所提升。而本研究的貢獻在於提供另一個後現代生涯方案的選擇來幫助大學生更有調適力、更能創造生命意義感來度過生涯轉換期。Item 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2005) 王碧瑤; Pi-Yao Wang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歷程,透過兩位教師生涯發展歷程的陳述,以及生涯轉換歷程脈絡圖的呈現,萃取與其生涯發展相關的生命主題。 本研究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採敘事研究,以故事為主要的呈現方式,來建構述說者的經驗。並分別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來分析敘說者的生命故事,以及萃取他們的生命經驗、生命主題。結果分二大部分呈現如下: 一、 兩位研究參與者與生涯相關的生命主題 (一)順子老師的生命主題包括「追求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充分準備後,窮則變,變則通,不通則另闢戰場」、「認份的面對困境」、「透過溝通,幫人解決問題」、「透過影像,省思過去、現在與未來」。 (二)意青老師的生命主題包括「與生涯楷模學習」、「不服輸的個性」、「依工作需求,不斷充實相關知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要為服務單位創造利潤」、「不斷向上竄升,創造更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 生涯轉換過程中的相關因素 (一)「個人動力」因素對生涯轉換的催化包括,(1)與前一個工作的適配度降低(2)自覺該穩定下來了(3)靈活變通,不畏懼改變的特質(4)奮發向上的個性以及對工作忠誠的價值觀(5)正向的自我內言。前三項為兩人共通因素,後兩項為個人因素。 (二)「家庭」因素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1)家庭經濟結構的影響(2)家庭成員的助力與阻力。 (三)「社會環境」因素對生涯轉換的影響包括,(1)學歷決定階層與薪水的現實(2)不同的社會潮流對生涯轉換的影響(3)高職的萎縮。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與反思。 關鍵詞: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敘事研究Item 現職大學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敘事研究(2019) 丁蘭婷; Ting, Lan-Ting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轉換歷程,分析其生命經驗、轉換動機與相關因素。研究者透過前導研究形成的訪談大綱,逐一訪談四位研究參與者,之後以敘事研究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文化與成長經驗左右研究參與者的生涯發展目標。他們在生涯轉換歷程中,皆具廣結善緣的特質,引領貴人扶助;在逆境中,懂得透過覺察,將優勢運用在職場,並藉由學習彌補自身劣勢,達成生涯轉換。另一方面,擁有豐碩的工作經驗、強大的信念與追求工作穩定的渴望為四位研究參與者進行生涯轉換的三大核心脈絡。最後,在研究參與者的專輔教師工作經驗中,歸納出外在人際和諧與內在心態調適為系統合作順利進行的兩大關鍵,兩者平衡後方能融入學校文化,提升輔導工作效能。 本研究可瞭解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的心理調適歷程與專業發展上的努力,隨著「學生輔導法」的推動,專輔教師的需求增加,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有志於在學校體系中進行生涯轉換之教師為參考與借鏡。 關鍵詞:生涯轉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敘事研究Item 徘徊海峽兩岸的十字路口?台商派駐大陸管理人員生涯發展與抉擇歷程之現象學研究(2016) 徐位瑾; Hsu, Wei-Chin本研究旨在探究台商派駐大陸管理人員生涯轉換經驗。研究者採用立意抽樣,以六位35到55歲擁有派駐大陸工作兩年以上經驗者為研究對象,使用半結構訪談大綱進行深度訪談,探究生涯轉換的心路歷程,以及影響轉換的因素,和生涯轉換抉擇對人員的影響與意義。研究者採質性研究方法,以現象學資料分析:資料蒐集、沈浸閱讀、意義單元之抽取並歸類命名、構成主題、置身結構,以瞭解研究參與者生涯轉換的經驗。 研究結果發現參與者的轉換動機包含個人因素、環境因素及個人與環境交互影響因素。綜觀研究結果,研究參與者在生涯抉擇的挑戰與困境有:(1)非預期帶來的不安;(2)個人能力與意願的考量;(3)家庭問題帶來的牽絆;(4)文化適應的問題與衝擊;(5)職涯發展與回任狀況的擔憂。 參與者用來協助自己在生涯轉換期間的策略包含有:(1)充分掌握產業與公司動態;(2)終身學習與提升競爭力;(3)適應海外的文化與生活。另外企業與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可提供:(1)須重新檢討海外派駐政策與規定;(2)人員能力與意願的提升;(3)提供有競爭力的派駐支援方案;(4)設置派駐人員管理系統。 根據研究結果分析,生涯轉換抉擇對參與者的影響與意義有:(1)生涯發展階段中的自我探索;(2)自我評估個人的能力與潛質;(3)面對生涯變動更彈性的思維;(4)累積面對壓力挑戰困境的能力;(5)創造新的人生價值。 最後,研究者提出研究結論、研究限制與建議,以及研究歷程的省思。希望透過此研究,能夠提供企業主、人力資源部門人員、面臨生涯困境和派駐海外工作者以及對此研究主題有興趣者一些參考。 關鍵詞:海外派遣、人力資源、生涯轉換、現象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