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國中生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關聯探討—以受歡迎度為調節變項
    (2021) 吳安琪; Wu, An-Qi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關聯,並檢視受歡迎度在社會目標與社交行為之間的調節效果。研究參與者為565位來自臺灣北部、四所國中共15個班級的七至九年級學生(男生291人,女生274人,平均年齡為14.25歲)。本研究以自陳式量表測量社會目標,使用同儕提名問卷測量社交計量受歡迎度、同儕知覺受歡迎度、以及外顯攻擊、關係攻擊和利社會行為。研究結果如下:(一)國中生的親密感目標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支配性目標與攻擊行為顯著正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負相關;受歡迎目標與攻擊行為和利社會行為均無顯著關聯;受歡迎目標和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均顯著正相關。社交計量受歡迎度與外顯攻擊和關係攻擊顯著負相關、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同儕知覺受歡迎度與利社會行為顯著正相關。(二)性別差異方面,男生在支配性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親密感目標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男、女生在受歡迎目標的得分無顯著差異;另外,男生在外顯攻擊上的得分顯著高於女生,女生在利社會行為上的得分顯著高於男生,而在關係攻擊的得分上並無顯著性別差異。(三)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受歡迎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之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有顯著影響:具有高受歡迎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的關係攻擊行為;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對關係攻擊與利社會行為均有顯著影響: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不受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關係攻擊行為,而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受到同儕喜愛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社交計量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四)控制性別後,國中生的支配性目標和親密感目標均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存在交互作用,顯著影響青少年的利社會行為:具有低支配性目標且高人氣、或是具有高親密感目標且高人氣的青少年,有較多利社會行為。受歡迎目標、支配性目標、親密感目標與同儕知覺受歡迎度的交互作用均對外顯攻擊無顯著影響力。
  • Item
    藝術教育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利社會、攻擊行為之影響
    (2022) 屠家媛; Tu, Jia-Yuan
    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探討藝術教育治療對國小學童情緒管理、利社會與攻擊行為之成效,也探討學生、家長與科任教師對藝術教育治療之評價。研究方法採準實驗研究之不等組前後測設計。研究對象為臺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生。實驗組為研究者所任教之班級,而另一班為對照組。實驗課程為期一個學期,每兩週一次,每次教學時間為八十分鐘,故每週課程為四十分鐘。主要以「情緒管理量表」、「學生利社會行為量表」與「攻擊性行為量表」為實驗工具,分別於課程實施前、後進行施測,進行「單因子共變數分析」。另外蒐集「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課程回饋表」、「家長課程回饋表」、「科任教師課程回饋表」作質性分析。本研究結果顯示: 一、接受藝術教育治療的實驗組學生其「暴力攻擊」有顯著降低。 二、接受藝術教育治療的實驗組學生其「情緒運用」、「情緒調整」、「他人情緒覺察」、「情緒表達」、「分享」、「關照」、「救助」、「合作」有所提升,但未達到顯著差異。 三、接受藝術教育治療的實驗組學生其「言語攻擊」、「替代攻擊」有所降低,但未達顯著差異。 四、情緒管理與利社會行為呈顯著正相關;情緒管理與攻擊行為呈顯著負相關;利社會行為與攻擊行為呈顯著負相關。 五、實驗組多數學童與家長對藝術教育治療有正面之評價。學生覺得自己較能與他人合作、藝術美感技巧有所提升;家長覺得學生之藝術美感技巧、耐性、專注度等有所提升;科任教師認為班級之氣氛變得較為良好,多數同學與特殊學生的衝突減少。部分特殊生之情緒管理能力提升,發脾氣頻率降低。
  • Item
    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生學習成效之研究
    (2006) 吳曉宣
    本研究旨在探討「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一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四個班級143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二班為實驗組,二班為控制組。實驗組學生接受為期八週,每週90分鐘共計720分鐘的實驗課程處理,控制組則未接受實驗課程處理,而於研究結束後再實施服務學習課程。本研究課程結束時以「服務知能量表」、「國中生對老人態度量表」與「國中生利社會行為量表」作為量化評量工具,並於課程結束後三週進行追蹤後測,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處理,並參酌「單元回饋表」、「課程總回饋表」與「學生訪談問卷」等作為輔佐資料,以瞭解本研究課程介入的效果。 首先,本研究發現實施服務學習課程對國中學生的服務知能、老人態度與利社會行為等學習成效有立即提升並維持的效果。其次,實驗組學生普遍肯定服務學習課程,對於各單元課程也有很高的正向評價,並認為服務學習課程對個人認知、情意與行為均有幫助,其中以認知與情意的改變居多。最後,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教育輔導工作者未來在進行服務學習課程時,應爭取學校社區的支持,並積極與參與者建立伙伴同盟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也建議在後續研究中可改以服務作為服務學習的開端,並增加對被服務對象的成效評鑑。
  • Item
    導師利社會行為與學生關係攻擊行為之相關性研究
    (2013) 黃宜婷; HUANG YI-TING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階段導師利社會行為、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學生關係攻擊行為的關係。本研究採用便利取樣,以新北市、台北市及桃園縣的6所國中,不分年級,共13個班級學生及該班導師為研究對象,總計有效樣本有363名學生及13名導師。 本研究藉由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資料蒐集,所使用的問卷包含班級學生填寫的「青少年人際互動問卷」及班級導師填寫的「教師利他行為問卷」。「青少年人際互動問卷」包括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我評量,題目涉及學生評量導師利社會行為、自己的利社會行為及自己的關係攻擊行為;第二部分則是同儕評量,每位學生評定該班同性別的其他學生之利社會行為及關係攻擊行為。「教師利他行為問卷」則是由該班導師自我評量利社會行為表現。 資料處理方式以Pearson's積差相關進行檢驗,以瞭解各變項之間的關聯性,若三者間皆達顯著相關,則用階層迴歸分析了解學生利社會行為是否為中介因子。結果發現: 一、學生評量導師的利社會行為與學生自陳的利社會行為有低度正相關。 二、學生自陳的利社會行為與同儕評量的關係攻擊行為有低度正相關。 三、導師利社會行為和學生關係攻擊行為中,不論是自陳或是他人評量所得之資料,均無顯著相關。 四、本研究假設的中介變項─學生的利社會行為,並無中介效果存在。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及教育現場上的應用提出建議。
  • Item
    國小學童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關係研究
    (2008) 許舒雅; Sue-Ya She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小學童的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的關係,主要目的有五項:(一)根據中外文獻,編製適合國小兒童的「友誼品質量表」,以作為本研究及未來研究者使用。(二)了解不同性別的國小兒童在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的差異情形。(三)了解不同年級的國小兒童在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的發展情形。(四)探討國小兒童在父母親依附關係、利社會行為、友誼品質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以1380名分佈於台北縣、台北市等地區的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並使用「國小學童友誼品質量表」、「父母親依附關係量表」、「日常利社會自陳量表」等調查工具。所得資料以驗證性因素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等統計方法來進行資料處理。綜合整個研究結果,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以性別而言,男女生達顯著差異。女生的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及利社會行為均優於男生。 二、 以年級別而言,年級達顯著差異。五、六年級學童的友誼品質、父母親依附關係及利社會行為均優於四年級。 三、 父母親依附關係與友誼品質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兒童與父母「正向互動」越高,則兒童友誼品質的「支持關係」也愈佳。 四、 利社會行為與友誼品質之間有典型相關存在。「利社會行為」越高,則其友誼品質的「正向互動」也越佳。 五、 父母親依附關係與利社會行為有典型相關存在。兒童與父母「正向互動」越高,則兒童「利社會行為」也愈佳。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進行討論、歸納結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作為教師、父母以及輔導者的參考。
  • Item
    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對利社會行為的影響:以同理心作為中介變項
    (2019) 郭慧婷; Kuo, Hui-Ting
    過去文獻曾指出關係連結與利社會行為的關聯,卻鮮少檢視同理心在這兩者之間的關係。而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大學生社會連結感、同理心對利社會行為的預測與影響,並進一步檢驗同理心的三因子模型在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果。以台灣正就讀大一至大五的本國籍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共638個有效樣本。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搭配網路問卷填答,參與者共完成三份量表:「社會連結感量表修正版」、「成人基本同理心量表修正版」以及「成人利社會行為量表」。主要研究結果如下:1. 同理心的三向度「情緒感染」、「認知同理」與「情緒去連結」皆在大學生的性別上有顯著差異,且女性顯著高於男性;而社會連結感與利社會行為,則在大學生的性別與年級上均無顯著差異。2. 高社會連結感組的大學生在「同理心的認知同理」以及「利社會行為」上顯著高低社會連結感組。3.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同理心的情緒感染」與「同理心的認知同理」皆能有效正向預測「利社會行為」。4. 大學生的社會連結感透過「同理心的認知同理」間接影響利社會行為,部分中介效果成立。最後,亦將提供大學生輔導與諮商及助人專業者相關的建議,並針對本研究的限制與未來方向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