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1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學生生涯興趣/性向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對生涯決定與生活適應之影響(2022) 吳珮萱; Wu, Pei-Shiuan中學生的生涯輔導中,興趣性向整合組型影響了學生的升學定位,且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將對學生的生涯決定、生活適應情形造成影響。本研究分為研究一與研究二,研究一以臺灣中學生為主軸,聚焦在興趣性向整合組型與高中職16群科連結之分類,並結合每位學生的實際升學定位,探討現今臺灣中學生一致性之比例。研究一搜集了7289名國二、國三生的興趣性向測驗之分數與追蹤畢業後於高中職入學群科資料,利用貝氏分類器進行興趣性向組型之分類,形成整合組型並結合高中職16群科,將學生區分為交集型—寬廣型、交集型—一般型、無交集型—待探索型、無交集型—鴻溝A型、無交集型—鴻溝B型共五型,連結升學定位的群科探討一致性比例分佈。研究一結果主要有兩項,第一,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一致之學生占比大於不一致之學生,表示高中職學生所選擇升學群科,符合自身興趣性向整合組型類型的學生,多於不符合之學生。且在不同的整合組型中一致情形之結果,寬廣型、待探索型的一致性比例極高;而在一般型、鴻溝B型、鴻溝A型中不似寬廣、待探索型一致比例極高,且有一致比例小於不一致的情況。第二,研究發現整體樣本中,不同性別在一致、不一致比例上具有顯著差異(p< .001),特別是在鴻溝A型、鴻溝B型兩型中具有顯著差異(p < .001),在整合組型的推薦群科大多只符合興趣的學生中(鴻溝A型),男生比起女生會容易趨向符合興趣的升學決定;且在整合組型的推薦群科大多只符合性向的學生中(鴻溝B型),女生比起男生會容易趨向符合性向的升學決定。 研究二從研究一隨機抽取700名學生進行追蹤,測量其在高中高職的生涯決定、生活適應情形。利用研究一之結果,將升學定位與整合組型結合為一致、不一致兩大類,並進行生涯決定、生活適應程度之分析,研究二結果主要有生涯決定、生活適應兩方面。在生涯決定中,可分為三點觀之。第一,整體學生中,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為一致之學生,在生涯決定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 .05),而在結構與信心之分量表上,一致之學生表現顯著較佳(p < .001)。第二,在不同整合組型下為一致的學生中,一般型之總量表分數顯著於其他四型(p < .001),代表若整合組型大部分的群科落在高興趣、高性向,且又不似寬廣型有多達9—16個群科造成選擇猶疑,一般型的生涯決定情況會最佳;而在Tukey的事後檢定中,除了一般型表現最高之外,鴻溝A型(只符合興趣)學生在「生涯決定確定程度」、「結構與信心」分量表上表現為次之;鴻溝B型中(只符合性向),則在「雙趨衝突」、「外在障礙」分量表上表現為次之。第三,同一個組型下的一致、不一致的學生中,一般型、鴻溝B型兩型的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001)。 在生活適應的部分,也可分三點觀之。第一,整體學生中,整合組型與升學定位為一致之學生,在生活適應皆顯著高於不一致之學生(p < .001)。第二,在不同的整合組型下為一致的學生中,發現寬廣型、一般型以及鴻溝A型生活適應的感受上顯著高於待探索型與鴻溝B型(p < .001),表示興趣對學生的生活適應之影響較大。第三,在同一組型下一致、不一致之學生中,會發現一般型(p < .001)、鴻溝B型(p < .05)兩型,一致之學生的總量表分數顯著高於不一致。 綜合研究一與二的結果,提供中學生在進行生涯規劃時的參考以及教學現場的輔導工作之建議,在生涯規劃課程中,應對學生興趣能力之探索課程進行調整,加入各整合組型的解釋,並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各整合組型在學涯或職涯上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此外,本研究發現興趣與升學定位的一致性,對學生的生活適應之影響較大。因此,建議調整在國中端的興趣、性向測驗施策時程安排,讓學生在國二時進行興趣測驗,先建立對自身興趣類型之瞭解,使得學生在面對升學選擇之前,對自身興趣類型有更多了解,促成更適切的生涯規劃。Item 「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國小學童焦慮感、幸福感與生活適應之輔導效果研究(2022) 蘇亦寧; Su, Yi-Ning本研究有兩個研究目的,研究一目的在檢驗史賓斯兒童焦慮量表(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SCAS)在臺灣樣本中的心理測量特性,以供後續研究及兒童焦慮狀況評估之參考,故研究一以桃園市150~200位國小學童進行SCAS的預試研究。研究二旨探討「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於國小學童的焦慮感、幸福感及生活適應的立即與追蹤的輔導成效,以提供未來研究,以及相關專業人員在教育及輔導方案的參考,故研究二採不等組前後測之準實驗研究設計,以桃園市某國小學童為研究對象,在取得參與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同意後,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8人,而後進行實驗方案。實驗組成員將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勇者之旅」小團體方案;對照組同樣進行每周一次40分鐘,為期10周的生涯探索小團體方案。研究二以SCAS、「心理幸福感量表」、「學校生活適應量表」作為研究工具。在實驗操弄前後將對研究參與者進行前測、後測及追蹤後測,所得資料進行統計分析,以檢驗研究參與者在焦慮感、幸福感和生活適應上的變化。此外,本研究以小團體紀錄、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以及對導師的半結構式訪談等質性資料補充說明實驗方案之實施效果。研究一結果顯示SCAS量表於臺灣學童具穩定信效度,可作為評估兒童焦慮的良好工具。研究二結果顯示實驗組在分離焦慮上具立即輔導效果,且排除前測影響,實驗組在整體焦慮感的立即和追蹤輔導效果皆優於對照組,然本次對於實驗組學童幸福感和學校生活適應雖有一定程度的輔導影響,但尚未達到明顯輔導效果。此外,根據小團體成員回饋問卷和導師訪談,顯示實驗組成員對實驗方案所抱持的正向態度,且實驗方案對學童情緒和人際有正向提升效果。Item 國中生基本心理需求對生活適應之影響:以復原力為中介變項(2022) 姚雅銣; Yao, Ya-Ju本研究提出以基本心理需求為自變項,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為中介變項,生活適應為依變項的假設模式。以國內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各變項間的關係,並檢驗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在基本心理需求與生活適應間的中介效果。研究以問卷調查法收集資料,以北北基桃之在學國中生為研究對象,採方便取樣的方式進行抽樣,共取得522份有效樣本。測驗工具有基本心理需求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學業復原力量表與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以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階層迴歸分析與拔靴法進行統計考驗。根據研究假設所得之結果如下:性別在青少年復原力與學業復原力有顯著差異,其中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是女生大於男生,而希望與樂觀、學業復原力是男生大於女生。年級在基本心理需求總分、能力感、聯繫感、家庭適應、希望與樂觀達顯著差異,且都是七年級顯著高於八、九年級生。在自主感、人際關係也達顯著差異,皆是七年級大於八年級。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復原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的相關。國中生之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對生活適應有顯著的預測。國中生之復原力(五個分量表)在基本心理需求(三個分量表)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其中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在自主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情緒調節在能力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問題解決與認知成熟、同理心與人際互動、學業復原力在聯繫感與生活適應間有顯著的中介效果。最後,本研究針對結果提出討論,以及對實務與研究上的建議。Item 國高中階段不同亞型學障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2022) 唐郁婷; Tang, Yu-Ting本研究旨在檢視讀寫、書寫學障亞型與一般生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上的差異,並比較國、高中跨教育階段的變化。本研究採量化研究,徵求 162 位國高中生參與,以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檢測其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的狀況。研究有以下主要的發現:一 、 不分國高中階段及亞型 ,在學業自我概念上學障生均比一般生差;二 、 在非學業自我概念 方面,高中 書寫 障礙在生理自我以及心理自我概念都比 讀寫 障礙以及一般生差,後兩者間則無差異,國中階段兩類 亞型學障生 則與一般生相同 ;三 、 國中學障的個人適應比高中學障差,其中又以 國中 讀寫障礙 比 國中 書寫障礙 差 四 、 在社會適應上學障生在國高中階段 皆與一般生無異。Item 民營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關係:以生涯調適力為中介變項(2021) 竺琇茹; Chu, Hsiu-Ju本研究目的在探討職場工作者生活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係,並希望瞭解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及心理健康之間是否具有中介效果。以受雇於臺灣地區民營企業的職場工作者為研究對象。選用的研究工具有「新訂青年生活適應量表」、「生涯調適力量表台灣版」及「正向心理健康量表」。使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共取得678個有效樣本。透過描述統計、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迴歸分析及拔靴法進行資料處理與分析,研究結果如下:一、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二、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不同性別、年齡上沒有差異;在不同年資、學歷及職務級別上有顯著差異。三、職場工作者的不同背景變項在心理健康上有顯著差異。四、職場工作者的生活適應及生涯調適力能有效預測心理健康。五、職場工作者的生涯調適力在生活適應對心理健康之間具有完全中介效果。Item 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關係(2020) 劉旭桓; Liu, Hsu-Huan本研究探討就讀於高級中學(含普通型、技術型、綜合型)普通班的中重度身心障礙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現況,以及三者間之關係。採問卷調查法,以2019年就讀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公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並排除因伴隨智力問題而理解題意有困難之學生,以自編之「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調查表」為研究工具,共回收206份有效問卷。將問卷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與多元逐步迴歸方式進行統計分析。 本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皆落於中等至中上程度。 二、不同性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女生顯著優於男生。 三、不同障礙類別之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有顯著差異,感官功能障礙學生顯著優於肢體病弱、社交情緒障礙學生。 四、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之自我概念、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不因學校類型、障礙程度與障礙原因而有差異。 五、高中普通班中重度身心障礙學生的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以及自我決策與生活適應之間均呈現高度正相關;而自我決策與自我概念間則有中度正相關。 六、自我概念中的家庭自我、社會自我、學業自我及自我決策中的心理賦權、自我調整、獨立自主等六個變項對生活適應有正向預測效果,其中以心理賦權解釋力最佳。Item 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2005) 戴淑梅Item 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係.家庭氣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2004) 蔡恆翠Item 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生之不表達情管理策略對其生活適應之影響: 以完美主義與問題解決態度為中介變項(2014) 王麗雯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高年級情緒困擾學童之完美主義、情緒管理策略、問題解決態度與生活適應之間的關係,並建構一個符合情緒困擾學童之情緒調節模式。本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的方式,以「兒童雙元情緒管理策略量表」、「近乎完美主義量表」、「問題解決態度量表」和「兒童生活適應量表」為主要測量工具,回收共371位情緒困擾學童之反應資料,以結構方程模式建構此模式。研究結果發現:本研究所建構之情緒調節歷程模式其適配度不錯,且具有58%的解釋力。而在路徑分析方面,結果顯示正向完美主義「要求秩序」與問題解決態度為壓抑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生活適應的部分中介變項;問題解決態度亦為正向完美主義與生活適應之完全中介變項。且壓抑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負向直接效果;而忍讓情緒管理策略與情緒困擾學童生活適應之間有正向直接效果。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國小諮商輔導相關人員及未來研究者參考。Item 新北市國中生Facebook社群網站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2013) 白潔文; PAI, CHIEH-WEN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北市國中生 Facebook使用動機、涉入程度與生活適應之研究。本研究採立意抽樣方式,以調查研究法進行問卷資料蒐集,從九大行政區抽取的七所公立國中七、八、九年級男女學生,有效樣本共596 人(男生294 人,女生302 人)。研究工具包括『Facebook使用動機量表」、『Facebook涉入程度問卷』及『中學生生活適應量表』。所得資料以獨立樣本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迴歸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處理,研究結果如下: 一、就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的現況而言,使用Facebook動機中間偏強,生活適應情況大致良好。 二、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三、不同性別、年級、父母態度的國中生在Facebook涉入程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不同Facebook涉入程度的國中生在使用Facebook動機、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與生活適應具顯著正相關。 六、國中生使用Facebook動機對於其生活適應有預測力。 最後,研究者依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做為國中生輔導工作及未來研究參考。 關鍵字:臉書、使用動機、涉入程度、生活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