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在理工與諮商心理之間─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經驗敘事研究
    (2024) 鄭宇軒; Cheng, Yu-Hsuan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探討由理工科系經生涯轉換之心理師的生涯轉換與生涯召喚的經驗,藉以了解其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歷程,以及在華人文化對於生涯召喚和生涯轉換之影響。研究者以四名曾就讀理工科系,具生涯召喚之心理師為對象,進行深度的訪談,後以敘事分析之「整體─內容」、「類別─內容」的方法進行分析。在分析結果後,發現四名研究參與者之生涯召喚之發展,也足以看到「生涯召喚在童年時期可見端倪」、經歷「向內覺察與向外探索」、「召喚有所影響、懷疑,也需要維持」、「多元的召喚內涵」。在研究中也發現,參與者都會「踏上受社會文化價值與父母期待所影響的追求生涯召喚道路」,先後經歷「發現所愛與意義」、「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歷程,而鬆綁社會主流價值或父母期待的因素,則包含有「重要他人的支持」、「順應期待」、「領域中代表人物的意見」、「與社會期待相反的事例」、「年齡」、「透過閱讀與參與活動注入新觀念」。此外,研究中發現四位研究參與者雖然生涯轉換的道路不盡相同,但皆共同轉換的過程有類似的轉換模式,也見到「機緣巧合的善用」,並和「楷模的影響」、「環境中的人事物」、「理工訓練下的思維和心態」、「『認命』的思維和態度」有著關聯,並看到了華人文化「追求功名」、「父母對子女期待」、「中庸」、「華人文化中的信仰」與「存在意義」在生涯轉換和生涯召喚的影響。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對於欲從理工科系欲進行生涯轉換,追求召喚者,以及未來研究者提出相關的建議。
  • Item
    我不代課了: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轉換之敘說研究
    (2011) 劉梅貞
    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女性國小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與轉換經驗,並探討其在生涯轉換過程中之調適歷程,最後則瞭解生涯轉換經驗對其個人的影響與意義。研究過程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五位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再以敘說方法中的「整體─內容」形式對訪談結果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發現如下: 一、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生涯抉擇與轉換之經驗為: (1)不同身分背景之女性代理代課教師選擇進入教育領域的初衷及 決 定繼續代理代課的考量並不相同。 (2)促成女性代理代課教師決定轉換生涯的契機主要來自於:教甄 挫敗引發對自我能力的懷疑、代理代課的不穩定特性不利個人 生涯規劃、基本生存需求未能滿足、父母及伴侶的意見、教師 甄選制度不公平、同工不同酬的差別待遇與難以維持穩定的人 際關係。 (3)轉換生涯時,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在考量自己之外,也希望能兼 顧其他系統,穩定而安穩的生活是她們所追求的生活目標。而 轉換的過程中,雖然有較自由的性別態度,也逐漸提升其自主 性,但傳統對於女性能兼顧工作與家庭的性別期待仍舊對其抉 擇帶來影響。 二、五位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的生涯抉擇型態多傾向且走且看、隨順因 緣的決策風格;轉換生涯之後,部分研究參與者會轉而以較為積 極的態度為其個人之未來生涯預作準備。 三、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在生涯轉換中所遭遇之困境與挑戰的內涵有: (1)個人的訓練背景與其具備的資歷條件對生涯轉換帶來影響; (2)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到不安或猶疑;(3)不同的職場文化會對其 帶來衝擊;(4)陌生的工作內容和型態對其會有所考驗。 四、女性代理代課教師對困境與挑戰的因應與調適之個人資源包含有 :(1)以既有經驗為基礎,再漸進的移動生涯;(2)吸取他人提供 的訊息,採取相應的行動;(3)個人正向特質有助於其做生涯轉 換;(4)將過去經歷轉移至新的工作領域,並順應情勢做出改 變;(5)主動尋找內外在資源來提升個人的主客觀價值。 五、生涯轉換經驗對五位女性代理代課教師的影響與意義為:(1)促 進自我了解,轉化自我概念;(2)調整正向態度,並肯定個人過 往的生涯資產;(3)改變職場人際互動的方式;(4)提升女性代理 代課教師生涯選擇的機會與機動性;(5)逐漸明確的生命藍圖。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並針對學校教育與政府政策、諮商實務工作以及代理代課教師提供建議。最後依據研究過程與結果發現,對未來之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 Item
    柳暗花明又一村--轉業者的機緣巧合
    (2009) 陳韋妏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轉換職業者曾經歷影響生涯選擇的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並探討參與者本身擁有何種內外在資源,以協助其因應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研究過程以立意抽樣方式選取八位具有轉換職業經驗的研究參與者進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訪談結果再以紮根研究方法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在影響研究參與者生涯抉擇的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類型有七種,分別為:(1)呼應興趣專長或過去工作經驗;(2)工作的挫折與衝擊;(3)組織內部決策因素;(4)朋友提供相關訊息;(5)自我成長課程或訓練協助拓展視野;(6)婚姻家庭生活的影響和(7)與楷模學習對象的關連。 在個人因應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類型的內外在資源方面,內在的個人特質包含(1)期望興趣與工作結合;(2)追求安穩的生活;(3)積極學習、勇於嘗試;(4)預作計畫的習慣;(5)有彈性且適應力佳與(6)堅持不放棄。外在社會支持系統則為(1)家人的支持與(2)志趣相投的朋友或楷模。因此,機緣巧合本質雖是意外的,但帶來的結果並非全然不可預期,若能積極掌握也可能會帶來可預期的結果。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提出對未來研究與實務工作兩方面的建議,研究部分建議未來研究欲以機緣巧合或轉業為主題的研究者能徵求更多研究參與者以期能盡力達到理論飽和,並能以共識質化研究法進行資料分析已達公正客觀;此外本研究僅探討計畫性機緣巧合事件的正向影響因素,建議可就正負向影響作全面性的探討。此外,本研究也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方面之建議。
  • Item
    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之敘事分析研究
    (2005) 王碧瑤; Pi-Yao Wang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職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歷程,透過兩位教師生涯發展歷程的陳述,以及生涯轉換歷程脈絡圖的呈現,萃取與其生涯發展相關的生命主題。 本研究以半結構的深度訪談方式進行資料的收集,採敘事研究,以故事為主要的呈現方式,來建構述說者的經驗。並分別以「整體—內容」、「類別—內容」來分析敘說者的生命故事,以及萃取他們的生命經驗、生命主題。結果分二大部分呈現如下: 一、 兩位研究參與者與生涯相關的生命主題 (一)順子老師的生命主題包括「追求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充分準備後,窮則變,變則通,不通則另闢戰場」、「認份的面對困境」、「透過溝通,幫人解決問題」、「透過影像,省思過去、現在與未來」。 (二)意青老師的生命主題包括「與生涯楷模學習」、「不服輸的個性」、「依工作需求,不斷充實相關知能」、「重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調」、「要為服務單位創造利潤」、「不斷向上竄升,創造更好的社會、經濟環境」。 二、 生涯轉換過程中的相關因素 (一)「個人動力」因素對生涯轉換的催化包括,(1)與前一個工作的適配度降低(2)自覺該穩定下來了(3)靈活變通,不畏懼改變的特質(4)奮發向上的個性以及對工作忠誠的價值觀(5)正向的自我內言。前三項為兩人共通因素,後兩項為個人因素。 (二)「家庭」因素在生涯轉換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包括,(1)家庭經濟結構的影響(2)家庭成員的助力與阻力。 (三)「社會環境」因素對生涯轉換的影響包括,(1)學歷決定階層與薪水的現實(2)不同的社會潮流對生涯轉換的影響(3)高職的萎縮。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建議與反思。 關鍵詞:非師範體系國中教師、生涯轉換、敘事研究
  • Item
    現職大學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歷程之敘事研究
    (2019) 丁蘭婷; Ting, Lan-Ti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生涯轉換歷程,分析其生命經驗、轉換動機與相關因素。研究者透過前導研究形成的訪談大綱,逐一訪談四位研究參與者,之後以敘事研究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家庭文化與成長經驗左右研究參與者的生涯發展目標。他們在生涯轉換歷程中,皆具廣結善緣的特質,引領貴人扶助;在逆境中,懂得透過覺察,將優勢運用在職場,並藉由學習彌補自身劣勢,達成生涯轉換。另一方面,擁有豐碩的工作經驗、強大的信念與追求工作穩定的渴望為四位研究參與者進行生涯轉換的三大核心脈絡。最後,在研究參與者的專輔教師工作經驗中,歸納出外在人際和諧與內在心態調適為系統合作順利進行的兩大關鍵,兩者平衡後方能融入學校文化,提升輔導工作效能。 本研究可瞭解現職非本科系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生涯轉換的心理調適歷程與專業發展上的努力,隨著「學生輔導法」的推動,專輔教師的需求增加,本研究結果可作為有志於在學校體系中進行生涯轉換之教師為參考與借鏡。 關鍵詞:生涯轉換、國中專任輔導教師、敘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