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76
Browse
78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風格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分別以青少年復原力、師生互動關係為中介變項(2019) 葉豫璇; Yeh, Yu-Hsuan本研究旨探究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風格對生活滿意度之影響,以及青少年復原力、師生互動關係為中介變項之中介效果。研究方法採立意取樣叢集抽樣方式,抽取臺灣五個縣市107學年度之國中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共15個班、318位學生。本研究以「幽默風格量表」、「生活滿意度量表」、「青少年復原力量表」、「師生互動關係量表」作為研究工具,以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皮爾森積差相關及PROCESS進行資料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一)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知覺導師幽默風格、復原力、師生互動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1.國中男生在復原力的「希望與樂觀」顯著高於國中女生。 (二)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知覺導師幽默風格、復原力、師生互動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之差異情形: 1.八年級在知覺導師「親和型」幽默風格顯著高於七年級、九年級;九年級在知覺導師「攻擊型」幽默風格顯著高於七年級、八年級。 2.七年級、八年級在師生互動關係量表的「教師影響力」分層面顯著高於九年級。 (三)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風格、生活滿意度、青少年復原力以及師生互動關係之相關情形: 1.青少年復原力與知覺導師為「自我提升型」呈正向關;與知覺導師為「攻擊型」呈負相關。 2.「教師影響力」、「教師接近性」與知覺導師為正向幽默風格具有正相關,但其與負向型幽默風格具有負相關。 3.生活滿意度和知覺導師正向型幽默風格具有正相關,但其與「攻擊型」具有負相關。 4.青少年復原力與「教師接近性」、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 5.「教師影響力」與生活滿意度呈正相關。 (四)復原力在知覺導師為「自我提升型」、「攻擊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間達中介效果。 (五)「教師影響力」在知覺導師為「自我提升型」、「自我貶抑型」、「親和型」與生活滿意度之間達中介效果。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針對學校教育實務層面與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具體建議。Item 矯正機關基層戒護人員生涯發展歷程之敘事研究(2019) 楊宛馨; Yang, Wan-Sin本研究旨在探討矯正機關基層戒護人員的生涯發展歷程,進一步探討其抉擇因素、身心壓力適應經驗及工作的意義。 研究對象為三位從事十年以上之矯正工作基層戒護管理人員。研究者擬訂訪談大綱,並進行半結構式質性訪談,由研究參與者敘說個人生命故事,並以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方法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1.影響研究參與者從事生涯選擇的因素,包括有家庭與婚姻支持、追求生活穩定的性格、宗教信仰等因素,其中又以經濟因素為主要考量。2.矯正工作困境與壓力,主要有與收容人互動相處、做出決策並承擔責任、熬夜輪班等,在適應上,研究參與者透過釐清責任執掌、重視個人下班休閒、保持正向樂觀與工作意義價值幫助自己適應。3.三位研究參與者歷經矯正工作各自有不同領悟與心路歷程,在真真的生命故事中看見她對矯正工作的熱忱與此份工作所賦予她的意義與目的感。小柔在矯正機關工作約15年後,越發體認到身體健康與心情快樂對她而言是最重要的生涯價值。而信仰基督教的強哥則相信從事矯正工作必定是上天安排的旨意,只是現階段強哥仍不甚確定從事此份工作的意義與使命。Item 反思團隊在學校個案輔導工作系統合作之應用-行動研究(2019) 陳淑芬; Chen, Shu-Fen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個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本研究的研究問題為:1.如何組成新的學校個案輔導工作合作系統以進行研究?2.當前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為何?發生原因為何?舊的合作系統之困境為何?是否需要建立新的合作系統?3.如何在新的合作系統中將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運用於學生個案輔導工作?4.在本研究中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為何?研究團隊對於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的反應及建議為何?5.評估本研究所建立之新的合作系統之效益如何?本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方法,進行發現問題、澄清問題、發展行動、採取行動、評估結果五階段之研究歷程。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某學生運動員培訓高中,研究團隊包括研究者、學校教師、受輔學生以及研究者之專業督導。本研究運用質性研究分析方法獲得研究結果有:1.發現問題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之研究團隊應如何組成」、「學校需要輔導之個案問題類型」、以及「學生問題發生的多重影響來源」。2.澄清情境階段:研究發現為「學校對新的系統合作方案有期待」、「現有的合作系統之困境」。3.發展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研究者向研究團隊介紹反思團隊之精神與運用方式」、「研究團隊演練反思團隊後有體會與收穫」、「研究團隊討論日後如何將反思團隊運用在學生輔導工作」。4.採取行動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之運用歷程」、「運用學校教師為反思團隊成員的經驗」、「研究團隊對學校系統運用反思團隊的建議」。5.評估結果階段:研究發現為「反思團隊運用有好處」、「在諮商中運用反思團隊前的預備動作」、「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有助系統合作」。研究結果顯示:透過行動研究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諮商能促進系統合作,運用教師作為反思團隊進行個案輔導工作是可行的。本研究建構之新的合作系統要運用於未參與研究之系統成員、非自願個案、多壓力家庭或棘手個案,需要更多的研究支持,建議實務工作者持續研究以拓展教師作為反思團隊之運用經驗。Item 離婚母親在未成年子女探視權司法歷程之詮釋現象研究(2019) 陳凱婷; Chen, Kai-Ting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詮釋現象心理學為基礎,探討離婚母親在離婚或離開夫家後,因遭逢探視未成年子女之困難,透過司法系統爭取未成年子女探視權之心理歷程,及探究此經歷對離婚母親主體性的影響。 研究方法:本研究之研究參與者為四位離婚母親,其中一位為試探性研究受訪者,另三位為正式研究受訪者。四位受訪者皆接受二次面對面訪談,訪談時長分別為三小時及一小時。受訪者們歷經之司法歷程包括了: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會面交往、酌(改)定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以及離婚等。本研究透過辯證對子分析,理解受訪者之視框破裂與新視框的形成歷程,並探討離婚母親的司法經歷、期間的心理歷程及主體生成歷程。 研究結果:一、離婚夫妻間未解決之衝突會引發後續母親探視孩子的困難。母親無法行使或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的原因包含:希望讓孩子維持原本熟悉的生活環境、父親能夠提供相對豐富的資源、不堪在婚姻關係中遭受權利剝奪而先行離開夫家、受前夫或前夫家人之虐待或暴力威脅等。二、離婚母親在與司法系統互動中經驗到:法官的公正與溫和有助其在法庭上為自己發聲;對程序監理人的觀感受最終親權歸屬與會面交往是否順利之影響;心理諮商師有助釐清想法及思考如何突破困境;社工的協助可免除遭受前夫暴力威脅的恐懼;合作父母、親權之相關課程增加當事人的親職知能與法律知識。三、非同住母親探視未成年子女困境之突破:母親們會於有限的會面交往機會中,盡力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以多元的方式積極參與孩子的生活。同時,當孩子受到主要照顧者之離間,母親們會透過:(1)以信任作為與孩子互動的基礎;(2)以行動作為爭取與孩子接觸的證明;(3)以時間來驗證母親的耐心與用心等方式,證明自己是夠好的母親;(4)離婚母親於司法歷程中的主體生成是為:經過司法歷程,夫妻間的破壞性關係逐漸靜止,母子關係轉向建立內在穩定連結,隨著人我邊界的移動與清晰,離婚母親之主體性逐漸開展。 研究結論與建議:歷經前述之司法歷程,母親們在遭逢許多非預期的破裂事件後,自我從以關係為優先轉向主體性發展,自我得以有新的面貌與實踐。然而,法院裁判後,會面交往之實行仍有許多困難之處,並對離婚母親及未成年子女之心理與生活產生影響,是故如何能夠完整發揮法院裁判之作用,以維護離婚母親與家庭離異未成年子女之權益,有待後續研究持續關注。本研究最後提出相關建議,其層面包含:(1)對專業助人工作者及司法系統之實務建議;(2)對離婚母親如何自行開展主體性之建議;(3)對未來研究之建議,以供相關專業人員與關心此議題者參考。 關鍵字:探視權、親權、離婚、詮釋現象心理學、主體生成Item 不同效能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自我揭露類型探究與行為互動之社會網絡分析(2019) 刑志彬; Hsing, Chih-Pin本研究旨在瞭解團體參與者在非結構諮商團體歷程之自我揭露行為,以及人際關係互動的社會網絡分析。研究採取混合研究取向的「同時-巢化設計」,先由七個團體均進行十次聚會之非結構諮商團體進行團體效能檢核,並從中選取高效能與低效能各一個團體;而後以此兩團體作為研究對象,針對其第二至九次團體歷程的逐字稿資料,進行團體的脈絡主題、參與者的自我揭露行為之編碼,並據此進行社會網絡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非結構諮商團體的介入對團體成員具有輔導效果,對成員心理健康狀態有顯著的正向改變。2.不同效能團體的自我揭露行為在不同團體階段的類型有差異,高效能團體逐漸聚焦在成員過往人際議題、及當下團體此時此刻的揭露,且自我揭露行為類型隨著團體階段不同也會有較大程度的變化。3.不同效能團體在「團體歷程脈絡主題」、「整體自我揭露行為」、「自我揭露類別趨勢」、「領導者的發話量」、「領導者位置」、「核心成員意義」、「邊陲成員意義」、「焦點成員重複性」等面向存在社會網絡分析的結果差異性。研究統整相關發現對諮商團體後續研究、領導者培育、團體實務能力、及團體工作督導焦點進行討論與建議。Item 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與幸福感的關係:以自我效能為中介變項、未來時間觀為干擾變項(2019) 黃友亘; Ng, Yew Gen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了解成人初顯期個體恆毅力、自我效能、未來時間觀和幸福感的關係,並藉由文化、性別和年齡等背景變項,檢視各變項之間的差異情形。本研究以來自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年齡介於18至29歲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為研究對象,共412人。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以立意取樣方式選取樣本。研究工具包含「恆毅力量表」、「自我效能量表」、「未來時間觀量表」和「幸福感量表」。資料分析使用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及多元迴歸等方法。主要研究結果整理如下: 一、不同年齡組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有顯著差異,其中高年齡層的個體在「興趣一致性」高於中年齡層和低年齡層的個體;不同性別的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時間觀有顯著差異。其中,女生在「未來正向時間觀」顯著高於男生。 二、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自我效能與幸福感彼此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 三、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未來正向時間觀與恆毅力和幸福感之間分別有顯著的正相關,而未來負向時間觀則與恆毅力有顯著的負相關。 四、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以及自我效能均可正向預測幸福感,且自我效能對恆毅力與幸福感有部分中介效果。 五、成人初顯期個體的恆毅力與未來正向時間觀的交互作用達顯著,且對幸福感有正向影響。進一步分析發現,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效果,其中未來正向時間觀高分組,其恆毅力對幸福感的正向解釋力較高。 六、成人初顯期個體的自我效能與未來正向時間觀對恆毅力與幸福感之關係有干擾型中介效果。 本研究根據以上的結果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供實務工作及未來研究之參考。Item 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研究-心理韌性的中介效果檢驗(2019) 林秀琦; Lin, Hsiu-Chi本文旨在探討青少年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之關聯。 研究參與者為臺灣地區公立學校之國中生,有效樣本共668人,其中男生342人,女生326人。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資料之蒐集,研究工具包含「正念教養量表」、「心理韌性量表」及「青少年幸福感量表」。所得之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迴歸分析進行統計考驗。主要研究結果顯示:(1)不同性別之青少年的心理韌性與幸福感皆無顯著差異。(2)不同年級之青少年心理韌性具有顯著差異,其中七年級之心理韌性顯著大於八年級與九年級;而幸福感在各年級間則無顯著差異。(3)父母正念教養、心理韌性與幸福感感三者間皆呈現顯著相關。(4)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具有顯著中介效果。 (5)不同性別青少年之心理韌性,對父母正念教養與青少年幸福感之關係皆具有中介效果。末尾針對本研究之結果與限制,並提供未來教育與相關研究建議。Item 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成效評估研究:以社會認知理論為基礎(2019) 盧宜佑研究背景與目的:現今,網際網路及行動網路裝置在臺灣普及,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樣態;同時,網路成癮的高危險群比例,不僅隨著年齡逐漸攀升,且以國中階段攀升比例為最。因此,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本研究旨在以社會認知理論為核心設計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並檢驗國中生於接受課程前、後,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及網路成癮傾向的變化情形,以供教育與相關實務工作者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桃園區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為一個準實驗研究。資料藉由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蒐集,蒐集時間為課程實施之前、後兩週。其中,實驗組安排進行為期3週的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對照組則進行情緒管理課程。研究工具包括「個人資料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量表」、「拒網自我效能量表」、「陳氏網路成癮量表」及「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皮爾森相關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相依樣本t檢定,以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式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1)在前測問卷回應結果中,實驗組與對照組之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拒網自我效能與網路成癮並無顯著差異。(2)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無顯著差異。(3)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拒網自我效能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拒網自我效能無顯著差異。(4)在前、後測問卷回應結果中發現:實驗組在網路成癮有顯著差異;對照組在網路成癮無顯著差異。(5)在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後發現:實驗組在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前、後測結果上有負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平均分數低於對照組;實驗組在拒網自我效能前、後測結果上有正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拒網自我效能平均分數高於對照組;實驗組在網路成癮前、後測結果上有負向顯著差異,實驗組之網路成癮平均分數低於對照組。 研究結論:本研究檢驗了國中生網路成癮預防教育課程,對於提升國中學生拒網自我效能,以及降低上網正向效果預期和減低網路成癮傾向,具有良好效果,並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後續研究與教育應用上的建議,以供研究者、教育相關與輔導諮商實務工作者參考。Item 臨床獸醫師工作困境與適應之研究(2019) 盧亭卉; Lu, Ting-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臨床獸醫師工作困境與適應,本研究邀請三位執業年資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臨床獸醫師作為研究參與者,以半結構訪談進行資料搜集,透過敘事研究的方法了解臨床獸醫師之生涯選擇、工作困境與工作適應的經驗,並深入探究這些經驗的形成原因與脈絡及其對臨床獸醫師的生涯的影響與意義。 研究結果發現三位參與者本懷抱著明確的志向投身臨床獸醫之職場,然實際執業後仍須面對由個人面向、工作環境及大環境交互影響而形成的工作困境,最後參與者運用內在和外在的適應資源渡過工作上的困境。研究結果如下:(一)研究參與者之生涯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1)進入大學前時期的「興趣探索、志向建立階段」、(2)就讀大學時期的「養成教育的培育訓練和生涯決定階段」、(3)執業前期的「磨練累積的打底階段」及(4)執業後期的「成熟穩定與創造階段」;(二)研究參與者在青少年期便立定成為獸醫師之志向,且大多都有喜愛動物的特質和飼養寵物的經驗;(三)研究參與者面臨的工作困境可分為四個面向,包括獸醫臨床醫療專業、勞動環境、職場人際關係與溝通及個人面向;(四)研究參與者之工作適應資源依其來源可分為個人資源、工作環境資源及外部資源,並以「讓自己轉念」和「改變行為和所處環境」的自我調適方式,幫助自己達致良好工作適應。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實務工作上與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Item 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研究(2019) 潘蘇惠; PAN, Su-Hui本研究旨在探討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狀況並比較其間之差異與關係。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524位職場工作者。研究工具為「成人工作態度量表」與「正向心理健康量表」,採用敘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Pearson Correlation與逐步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的檢驗與分析。以下為主要發現與結果: 1.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40歲以下者高於51歲及以上者、無婚姻狀態者高於有婚姻狀態者、無子女者高於擁有3個子女及以上者、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跨國企業者、未擔任主管者高於擔任主管者、基層主管高於中高階主管;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2.職場工作者之復原力:51歲及以上者高於5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及以上者高於無子女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中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是否任職於跨國企業與有無宗教信仰沒有差異 3.職場工作者之心理健康:41歲及以上者高於40歲及以下者、有婚姻狀態者高於無婚姻狀態者、擁有2個子女者高於無子女者、任職於跨國企業者高於任職於非跨國企業者、擔任主管者高於未擔任主管者、高階主管高於基層主管、有宗教信仰者高於無宗教信仰者 4.職場工作者之倦怠感與復原力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倦怠感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負向相關;復原力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之正向相關 5.倦怠感與復原力能預測心理健康 6.復原力在倦怠感與心理健康之間具有部分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