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43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米亞斯科夫斯基《第一號大提琴奏鳴曲,作品12》之研究與詮釋(2024) 鍾承宏; Chung, Cheng-HungItem 貝多芬早期作品之分析與詮釋,以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為例(2024) 李依雯; Christlee, Elaine貝多芬的作品無疑已成為西方古典音樂文學中的重要遺產。貝多芬將他的作品帶 到了最大的極致,他沒有放棄任何傳統程序,而是不斷地將最簡單和基本的元素融入 他的音樂創作中。此外,貝多芬的作曲風格深受他個人敘事和周圍環境的影響,這導 致他的音樂作品具有個性化和情境特定性。這些特質可以從他的早期作品中看到,如 《第一號鋼琴奏鳴曲,Op. 2 No. 1》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Op. 10 No. 1》。本論文旨在透過對樂曲風格和結構的深入研究,提供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全面分 析和詮釋。第一章介紹貝多芬及其鋼琴奏鳴曲,詳細說明他的個人和職業生涯,以及 他 32 首鋼琴奏鳴曲的概述。第二章則聚焦於貝多芬早期的鋼琴奏鳴曲,討論當時的文 化和社會狀況、他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風格特徵,以及第一號與第五號鋼琴奏鳴曲的歷 史背景。最後一章從結構分析和詮釋的角度,提供了對兩首鋼琴奏鳴曲的分析。Item 舒曼《間奏曲,作品四》與《兒時情景,作品十五》之分析與詮釋(2024) 李學淇; Lee, Shei Gee羅伯特.舒曼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為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樂派的作曲家,其作品與文學的關聯性形成獨特的音樂風格,而他的鋼琴個性小品具有相當的重要性。筆者選擇《間奏曲》(Intermezzi, Op.4) 與《兒時情景》 (Kinderszenen, Op.15) 作為論文的研究範圍,並作樂曲分析和演奏詮釋的探討。樂曲分析主要從曲式架構、調性、和聲、旋律和節奏的層面,指出作品與文學的關聯、舒曼其他音樂作品的引用,並整理歸納出舒曼在兩個作品中的作曲手法。筆者使用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chumann (2007) 中舒曼鋼琴作品分期的劃分方式,將舒曼的鋼琴創作劃分為第一階段 (1827-1836) 的意象 (a world of images) 和第二階段 (1837-1849) 的後意象 (afterimages),《間奏曲》與《兒時情景》分別屬於分期的第一與第二階段。經分析比對,兩者的共同點可見於頻繁的力度變化、終止式的安排、樂曲間的關聯性、調性變化和對位寫作手法。《間奏曲》和《兒時情景》的不同點則是詩意樂曲標題的使用、整體音樂風格和樂曲的篇幅長度。Item 武滿徹《群島S.》之分析研究 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2024) 林亭妤; Lin, Ting-YuItem 貝拉.柯瓦契《向大師致敬》樂曲分析與詮釋(2024) 唐祖琪; Tang, Tsu-Chi《向大師致敬》(Hommages) 系列作品已成為現今單簧管演奏者必學曲目,由匈牙利演奏家、作曲家貝拉.柯瓦契 (Béla Kovács, 1937-2021) 於1994年所譜寫。此作品共向九位音樂史上偉大的作曲家致敬,每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各帶有與眾不同的特色,而柯瓦契使用精湛的技巧轉換原作曲家手法、風格與樂曲素材等,使《向大師致敬》各曲在旋律、和聲音響、節奏音型方面能與原作曲家相互呼應。本論文第三至十二章為九首樂曲之研究,包含各章第一節的作曲家生平與創作風格以及第二節的樂曲分析與詮釋,前者亦將作曲家創作手法與《向大師致敬》的「曲中素材」作比較,後者同時分析樂曲片段與原作曲家作品有何相似之處等,期望使讀者與演奏者更深入認識九首樂曲風格,且能提供詮釋上的參考。Item 音樂表情生成與分析(2024) 洪子勻; HUNG, TZU-YUNItem 查爾斯•艾伍士《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分析研究與自我音樂創作之應用(2024) 李芯; Lee, Hsin查爾斯•艾伍士(Charles Ives, 1874-1954)為美國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出生於康乃狄克州。本論文將艾伍士的創作風格分為六個時期,分別為青年時期、學徒時期、創新與綜合時期、成熟時期、最後的作品時期以及修訂和首演時期。《第二號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2, 1915)為成熟時期之作品。 艾伍士的作品中富含了「引用」、「複調性」、「複節奏」以及「音堆」之創作手法,他的音樂除了受到超驗主義之外也受到其他思想潮流的淺移默化,同時也在音色、技巧、織度與形式上有了創新,並透過音樂展示了他的政治觀點。(運用性別語言以及音樂內外的活動都與美國生活的當代潮流有關。) 本論文以美國作曲家查爾斯•艾伍士《第二號弦樂四重奏》為主題,探究其音樂理念與慣用的作曲手法。最後希望藉由對此作品的深入了解,以及對筆者的影響,將其結果融入筆者自身的音樂創作中。Item 國民中學藝術教科書之音樂創作教材內容分析(2024) 吳依穎; Wu, Yi-Ying本研究旨在分析與比較依照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編寫之國民中學藝術教科書音樂部分中的音樂創作教材內容,探討翰林版、康軒版、奇鼎版與全華版等四個版本之音樂創作教材在創作形式、音樂元素、創作媒介、教材與教學活動之關聯與活動形式的內容與異同。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採質量兼顧的方式,進行四個版本音樂創作教材內容之分析。研究者參考課程綱要與相關文獻,自編「音樂教科書創作教學內容分析類目表」作為研究工具。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四版之音樂創作教材內容以「作曲」最多,在音樂元素上,以「節奏」最多,會透過「記譜」形式呈現創作內容,並且常與同單元的「欣賞」教材做連結,活動形式則常以「個人」方式進行。 二、翰林、奇鼎與全華版每冊皆有安排音樂創作教材,四版皆以作曲為主,在音樂元素上,翰林與奇鼎版以音色最多,康軒版為歌詞,全華版為節奏,四版本都以記譜作為音樂創作媒介,且經常與欣賞教材做連結,在活動形式上,翰林與康軒版以個人為主,全華版為小組,奇鼎版則兩者數量相當。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對國中音樂教師、教科書編輯群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參考之用。Item 《優秀運動健將》漸進式手指暖身鋼琴教本內容之分析研究(2024) 黃竹均; Huang, Chu-ChunItem 西貝流士《十首鋼琴小品,作品五十八》之分析與演奏詮釋(2024) 楊心綾; Yang, Hsin-Ling西貝流士 (Jean Sibelius, 1865-1957),為芬蘭重要代表性作曲家之一,橫跨十九世紀後期至二十世紀音樂前期,作品種類多元,所創作曲種包含:交響曲、管弦樂、室內樂、聲樂、器樂、歌劇與鋼琴作品。在這其中,又以交響曲和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較聞名於世,鋼琴作品卻較少被提及。本文以西貝流士在 1909 年所創作的作品《十首鋼琴小品,作品五十八》(" Ten Pieces for Piano, Op. 58 " ) 為研究曲目,共分為五個章節,透過作曲家生平與其創作 風格,來了解西貝流士的作曲理念,並觀察其如何將芬蘭民族傳統元素融合在作品 中。再藉由作品分析,進一步整理演奏技巧及詮釋方式,最後為結論部分。期盼此 文可以帶給讀者對於西貝流士鋼琴作品更多的認識,在演奏上更能展現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