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917
Browse
Item 台灣歌仔戲之指揮研究(2007) 李訓麟; Baron shun-lin lee從1986年大型國樂團與歌仔戲第一次正式的合作開始,兩者之間似乎總有一些問題存在,不論是期刊、專著或是論文中,也多少有所記載與論述。指揮是樂團的靈魂人物,在音樂處理、樂團培訓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掌控權。歌仔戲是台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傳統戲劇,長久以來由於口傳心授的傳承下,並不受樂譜、劇本的拘束。演員在傳統的歌仔戲舞台上,不論在唱腔、表演、舞蹈都有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文武場的樂師們也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表演方式,在表演舞台上盡情的配合。除了舞台上的演員,就屬鑼鼓佬最重要,隨時盯著演員的唱、做、唸、打,給予最高度的配合,並帶領著一班文武樂師們做藝術上最完美的呈現。但是加入了現代國樂團與指揮之後,許多表演元素因而改變了。本論文就是針對這些改變做一個系統、深入的探討。 此論文分為五章:第一章對本論文的動機、目的、研究方法、範圍做一個概略性的介紹。第二章對於原本的歌仔戲表演元素做一個探討。第三章對歌仔戲原本的指揮系統做一個探究。第四章對歌仔戲表演元素與國樂團指揮間的關係與互動做一個廣泛性的探討與研究。第五章針對歌仔戲的指揮研究後的感想做一個結論。Item 史特拉汶斯基《三樂章交響曲》之指揮研究(2006) 賴宜佳; LAI, YI-CHIA《三樂章交響曲》為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1971)新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作品,身處世代交替、政局不安的大環境,作曲家對於戰爭的印象密佈於整部音樂作品中,三個樂章各有不同的風格,呈現出史特拉汶斯基多變、不拘泥於一格的音樂性。研究方法上透過資料收集與彙整、分析來呈現;第二章就史特拉汶斯基之生平以及創作風格作一探討,從時間、空間等面向對史特拉汶斯基之新古典主義作品有更深廣的析究,期能對新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與語法有進一步的瞭解。第四章則從樂曲本身的音組織、調性、配器、和聲、節奏、速度等基本要素作仔細的樂曲分析,使音樂風格的多元性與樂器演奏方式、速度表現能實際運用在指揮上。指揮分析是筆者於此研究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前面章節探究後所得之了解,對於樂曲中音色及音響的多變性、指揮交響曲時所採用之方法,以及在音樂與速度上的展現做深入地探討。也希冀從多位指揮家所錄製的有聲資料中,領略各指揮家的風格與詮釋以期洞悉原作的精髓,再加上個人的心得,提昇實際的指揮技巧與音樂內涵的掌握,以期儘可能地達到作曲家本身冷靜、節制、客觀的原創性。Item 布拉姆斯《第二號交響曲》作品及指揮研究(2008) 黃琦晶; Chi-ching Huang布拉姆斯被許為「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人,在十九世紀的音樂界佔有一席之地。雖然他從年輕時就陸陸續續創作出不少作品,但在交響曲方面,承受貝多芬巨大的陰霾,直到四十三歲(1868年)才正式寫出《第一號交響曲》。他本著內斂、沉穩、感情豐沛的個性,譜出架構嚴謹、織度複雜的作品;此《第二號交響曲》就以田園風格與輕快活潑的特性,成為四首交響曲中最易入門的一曲。 《第二號交響曲》運用「發展變奏」(developing variation),僅用了三個動機就將全曲完成,不僅展現出布拉姆斯變奏技巧的深厚功力,也讓整曲擁有了清晰的核心思想。本論文著重樂曲分析與指揮法研究。研究者先從作曲家的指揮背景引入主題,再探究此交響曲的創作背景與創作過程。樂曲分析中,包含了曲式結構、樂段分句、調性、主題動機及配器編制的探討;指揮法研究部分,則討論了研究者詮釋此曲之指揮技巧。Item 德弗札克《交響變奏曲》之指揮詮釋(2010) 劉雅慧; Ya-Huei Liu德弗札克為民族主義運動下的音樂家,他的作品有強烈的民族精神,一生只寫過兩首變奏曲,本文所研究的是他早期所創作的作品《交響變奏曲》(Symphonic Variation)。全曲由主題、二十七個變奏以及終曲所組成, 本曲的研究,以閱讀總譜並佐以有聲資料為主。本曲為變奏曲,故在做樂曲分析時,需研究各變奏主題的變化情形,以及對於較特殊的作曲手法做討論或分析。並以有聲資料的演奏速度以及演奏長度,來做一個淺顯的分析,希望藉由此方法能夠歸納出名指揮家的詮釋差異。雖然大多按照總譜來做分析,但在主題探討時,常以主旋律呈現為主。而在指揮詮釋方面,多著墨在指揮方式有所調整的片段做說明,並佐以譜例讓閱讀更清晰。 筆者將本論文分成六個部份:第一章是緒論,包含研究動機與研究方法;第二章是作曲者生平與時代背景,包括作曲者生平簡介、愛國精神與音樂地位、音樂風格、創作背景;第三章為樂曲分析與研究,包含樂曲分析、主題與變奏分析、調性與拍號、小節句分析、配器使用分析;第四章指揮詮釋,有樂曲指揮詮釋、術語使用列表;第五章有聲資料版本比較,包含了版本資料、各版本演奏速度比較、譜上標記速度與實際演奏速度;第六章結論。 希望藉由筆者的研究分析能與讀者分享此曲,藉此更了解德弗札克的音樂世界。Item 貝多芬第四號交響曲之作品與指揮研究(2007) 陳妍蓁; Chen, Yen-Chen本論文著重於樂曲分析以及指揮法研究。研究者先就音樂家背景研究,將其範圍縮小至其出生到1806年,並針對其音樂學習歷程來做了解。再者,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在音樂史上的創建更是不容忽略的一節,並且針對此曲的創作背景與經過來做相關研究。在樂曲分析中,包含了曲式、音樂結構、調性與配器研究;指揮法研究部分,除了討論此交響曲中的指揮技巧之外,各版本中不同的記譜與其影響亦為討論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