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11-??) 柯秋雪; Chiou-Shiue Ko隨著國內對於早期療育相關法令與政策的推動,全國第一大縣-臺北縣政府亦致力於早期療育的服務,並已建立服務體系,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也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很少有相關的實徵性研究探討全國或縣市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的情況。因此,研究者希望經由本研究的探討,檢視臺北縣現行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施行的情形,據此希冀對於臺北縣早期療育的到宅服務提出有效的建議,提供相關行政單位與早期療育單位對到宅服務規劃與執行的參考,以利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未來的推展,精進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品質。本研究資料的來源包含文件(如早期療育機構到宅服務簡訊、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內政部兒童局與台北縣到宅服務計畫的內容等)、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半結構性的個別的深入訪談與迷你焦點團體訪談;部分資料則經由追蹤的電話訪談蒐集。研究結果依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政策規劃與發展方向、到宅的專業服務方式與團隊合作、到宅服務的效益、到宅人員和家長的關係與合作的重要性、到宅服務面臨的困境等五方面說明,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Item 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09-11-??) 柯秋雪; Chiou-Shiue Ko隨著國內對於早期療育相關法令與政策的推動,全國第一大縣-臺北縣政府亦致力於早期療育的服務,並已建立服務體系,早期療育到宅服務也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很少有相關的實徵性研究探討全國或縣市早期療育到宅服務實施的情況。因此,研究者希望經由本研究的探討,檢視臺北縣現行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施行的情形,據此希冀對於臺北縣早期療育的到宅服務提出有效的建議,提供相關行政單位與早期療育單位對到宅服務規劃與執行的參考,以利早期療育到宅服務未來的推展,精進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品質。本研究資料的來源包含文件(如早期療育機構到宅服務簡訊、服務內容、服務流程、內政部兒童局與台北縣到宅服務計畫的內容等)、研究者的研究日誌、半結構性的個別的深入訪談與迷你焦點團體訪談;部分資料則經由追蹤的電話訪談蒐集。研究結果依早期療育到宅服務的政策規劃與發展方向、到宅的專業服務方式與團隊合作、到宅服務的效益、到宅人員和家長的關係與合作的重要性、到宅服務面臨的困境等五方面說明,並依據研究結果提出建議。Item 以家庭為中心實施早期介入之困境:從案例敘說談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5-03-??) 曾淑賢; Shu-Hsien Tseng早期介入相關文獻皆支持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模式,但目前臺灣仍以兒童或機構中心的服務為主,因此非常需要更深入了解以家庭為中心的服務過程和實務。本研究以一早期療育社區資源中心為場域,採質性研究取向,從專業人員觀點探討實施以家庭為中心早期介入之服務過程與困境為何。研究分析發現關鍵主題之間有相當的連結與動態的交互影響,故研究者以四個案例來描述這些連結與動態的互動過程。主要研究發現如下:一、包括家庭需求的多重與複雜性、不同文化背景對家庭結構的影響、專業人員培育所置入的服務觀點,以及機構間合作關係與機制的缺乏等因素,皆會交互影響服務決定與作法。二、專業人員需要將關係拉遠一點來看,以提供更多支持家庭面對危機和發現家庭的韌性與可能。三、過度的案量與行政業務以及不健全的福利薪資制度等因素造成專業人員的耗損。四、正向人際關係所提供的互動平台和機構理念的引導,是專業人員在面對多層系統的服務困境與複雜的角色期待時的重要支持。這些結果顯示,落實以家庭為中心早期介入服務之困境來自多重層次的情境且交互影響,須從生態觀點才能有效地釐清其脈絡與互動關係。未來的研究可從不同的情境層次探討其中不同因素的影響範圍與重要性,以及具體的因應與支持策略。Item 提升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一年級學生的讀寫能力─多層級教學介入模式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11-??) 曾世杰; 陳淑麗; 蔣汝梅; Shih-Jay Tzeng; Shu-Li Chen; Lu-May Chiang本研究在台東縣5所教育優先區國民小學執行一個學校本位的語文能力提升方案,對一年級學生提供初級及次級的國語文介入,初級介入目標在提升普通班的教學品質,次級介入則在提供低成就學生密集的補救教學。研究檢驗這個早期多層級的介入方案,是否能有效提升教育優先區學校學生的基礎語文能力。初級介入共有239位學生參與,實驗組134人;對照組有3所國小參與,105人;次級介入中的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有29人及17人。主要研究發現有三:一、在初級和次級兩層級,學生注音和識字能力的進展,在整體上,實驗學校比對照學校好,成長趨勢也比對照組學校好。智力對注音和識字能力的前測分數有影響,但在介入後,智力對後測分數的影響就近乎消失,尤其在次級介入層級,智力對後測更不具影響力。二、初級介入:實驗組學生在「脫離讀寫困難」和「達同儕水準」兩項指標均有良好表現,實驗組的識字能力介入前有54%的學生符合研究者界定的讀寫困難評準,介入後,僅剩下12.9%的學生仍為讀寫困難,有71.8% 的學生達到同儕水準。三、次級介入:實驗組學生發生讀寫困難的比率明顯較對照組低,介入後,實驗組的拼音和識字分別有62.1%和58.6%的學生回到同儕水準,但未經介入的對照組學生,其後測的識字能力達同儕水準的比率,反而低於前測。Item 家長支援療育方案對零至三歲幼兒與家庭之成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7-??) 王天苗基於零至三歲發展遲緩幼兒早期療育的重要,本研究為期兩年,以跨專業合作方式運作家長支援療育服務模式,主要目的在探究本療育方案的成效。本研究共有20 名發展遲緩幼兒及其家人、15 名個案管理老師及8 名專業小組成員參與,幼兒入案年齡介於二至三十五個月,參與療育的時間從七至二十個月不等。以「速率改變指標」(PCI)和「目標達成評量」(GAS)分析的量化資料及訪談家長的質性資料,探究本療育方案對幼兒與家庭成果的效果。由結果可知,除生理或情緒問題較嚴重的四名幼兒進步較有限外,大多數幼兒均在發展與行為上有明顯增長,也達成療育目標,對家長在心理、教養和資訊上的幫助上更顯現正向的效果。本研究結果不但肯定此一家長支援療育服務方案的可行性,更帶動社區化早期療育資源中心之設立。惟如何改變家長對直接服務與過度療育的迷思,以及如何提供家長個別化的支援,將是早療工作者未來須面對的挑戰。Item 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聯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7-??) 林初穗; 張淑慧; 潘惠銘; 邱俊皓本研究目的主要在探討家長回應能力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發展的關係。本研究以33 位參與親子互動訓練的自閉症幼兒及其家長為研究對象,並以「家長行為量表」(Maternal Behavior Rating Scale-Revised)中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ness)的改變,將家長分為兩組,其中18 位家長的回應能力在前、後測有改變,故為改變組,另15 位家長在前、後測的回應能力無改變,即為無改變組。本研究以此兩組幼兒前測的發展能力為共變數,並以單因子多變量共變分析(MANCOVA)統計檢定比較兩組自閉症幼兒在後測與六個月後追蹤的表現。若達顯著差異者,本研究則更進一步做事後比較。研究結果發現,改變組自閉症幼兒在「口語」、「社交」、「象徵性行為」或是「關鍵性行為」發展上,都比無改變組為佳;而這差異在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可維持至追蹤期,或是在後測時,兩組間有些領域的發展上差異不顯著,但在追蹤期才達顯著。本研究成果顯示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與自閉症幼兒的發展具顯著關係,家長回應能力的改變可列為自閉症幼兒早期介入服務時的重要參考因子。Item 資源匱乏地區發展遲緩兒童社區療育據點服務實施情形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3-03-??) 林雅容; Ya-Jung Lin本研究目的在檢視資源匱乏地區之社區療育據點服務實施概況,以2010 年接受中央政府單位補助辦理據點服務之四個機構為研究對象,透過實地訪視及文件分析蒐集研究資料,輔以電話訪談釐清文件資料有疑慮之處。研究結果發現:一、機構與政府單位的協調、專業人員與服務使用者的互動,以及專業人員間的支持,有助於據點服務的推展及滿足兒童及其家庭的需求,顯見於據點設置、定點式及走動式服務規劃、專業人力協調之相關討論;二、機構與據點設置區域的社會服務單位建立合作關係,提供早療服務,從中增進家長之資源使用的近便性。囿於目前未有相關法規釐清機構間合作的權責,資源的連結及共享大多建立在機構的努力及彼此的信任和配合;三、「家長參與」此一理念對於服務成效具正向影響,但是,專業人員需顧及兒童及其家庭之特質與作息,避免造成家長的親職壓力。由於政府單位並未提供家庭支持性服務的費用,使得專業人員不易推展相關服務;而現有的服務也鮮少與區域特質有所連結;四、政府現有對據點服務的補助遠低於機構式的服務,每名兒童補助金額差距高達6,056.67 元至17,390.47元。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結果,提出五項實務工作的建議:一、政府單位應關注療育資源匱乏的地區;二、政府單位宜採納跨部門之合作方式,協助機構辦理據點服務;三、政府單位宜提供家庭支持性服務的補助經費,增強機構對於家庭的關懷;四、機構宜落實專業團隊會議,增強團隊成員對於服務內容的了解;五、機構宜關注服務使用者的個人經驗,具體呈現服務成效。此外,本研究亦對於未來研究提出兩項建議:一、宜呈現兒童及其家庭或社區居民的服務使用經驗及主觀感受;二、應呈現服務承辦機構與在地機構的合作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