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6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社會技巧促進系統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社會技巧表現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9-11-??) 林家如; 王慧婷; 呂翠華; Chia-Ju Lin, Hui-Ting Wang, Tsui-Hwa Lu
    個體必須具有足夠的社會技巧才能表現出適當的社會互動行為,以幫助個體獲得他人接納以及適應環境之能力。本研究旨在探討社會技巧促進系統(Social SkillsImprovement System,簡稱SSIS)的團體介入課程,輔以同儕介入,能否提升國小低年級兒童的社會技巧表現。本研究採單一受試之跨受試實驗設計,以四名國小二年級具有社會技巧訓練需求之學生為對象,每名研究對象配對一名班級同儕。本研究所稱SSIS 團體介入課程共有10 單元,每單元模擬真實情境中可能發生之事件,對應10 個目標社會互動行為與社會技巧步驟。介入前,研究者先針對四名同儕以任務腳本充分練習使其熟練介入策略及每單元的社會技巧步驟後,始與研究對象配對一組參與SSIS團體介入課程;介入中,研究者說明與示範正確的社會技巧,配對之同儕與研究對象共同演練社會技巧步驟,提供研究對象回饋如增強、讚美或提示,以及協助研究對象修正行為。本研究以社會技巧步驟達成率檢核研究對象各階段的社會技巧表現,視覺分析四名研究對象介入前後的表現,均有臨床顯著變化,說明SSIS 團體介入課程輔以同儕介入能提升低年級學童社會技巧表現,兩者間具有功能關係,以及具有維持效果和高社會效度。研究發現研究對象與配對之同儕回到原班級中鮮少互動,故研究對象缺乏動機表現出習得的社會技巧,建議未來社會技巧課程能在班級自然情境及以班級發生的真實事件施行,期能強化維持效果。
  • Item
    初級影片示範教學教導自閉症幼兒生活自理技能之研究:以洗手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6-03-??) 王慧婷; Hui-Ting Wang
    本研究為以影片示範三級教學模式之初級介入,係以過去文獻為基石,奉現今研究品質指標為圭臬,結合輔助科技之趨勢,發展具社會效度之初級影片示範教學,並以洗手技能為例教導臺灣與美國自閉症幼兒生活自理技能。洗手係生活自理技能之一,亦為社會重要技能,然而,國內外相關嚴謹之研究報告付諸闕如,教學大多仰賴高資源及高支持量的密集成人提示或高科技精密儀器,社會效度多不明確,難以符合實務教學之需求。因此,本研究針對自閉症幼兒,使用最具高實證基礎的影片示範教學為唯一的介入元素,並採用三層級中所需資源和支持量最少之初級介入;研究設計採多重基準線跨研究對象設計,並參考學術界已有共識之單一受試研究品質指標、社會效度指標及影片示範教學過程特徵與影片製作要素。本研究對象分處臺灣和美國,共有五位三至六歲自閉症男性幼兒符合條件並全程參與。研究者或蒐集資料的教師記錄研究對象看完影片後洗手總步驟數與每一步驟完成情形。結果顯示,本研究具有良好的觀察者間一致性、過程效度、內在效度與外在效度,五位幼兒中有四位在介入後有顯著且穩定之行為改變,而且維持成效良好及有部分類化效果,顯示初級影片示範教學能有效教導自閉症幼兒學會洗手技能。本研究發現,此初級介入適合有功能性語言且會簡單句子,無影響學習的自我刺激功能之行為或固著物的自閉症學習者。本研究亦討論初級影片示範教學介入適合的對象、未來實施三層級影片示範教學模式應用與成本效益、社會效度等如何落實於實務之議題及未來研究方向,以供相關研究與實務專業人員參考。
  • Item
    臺北市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實施應用行為分析之現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2018-07-??) 張淑芬; 郭千瑜; 王慧婷; 鳳華; Shu-Feng Zheng, Chien-Yu Kuo, Hui-Ting Wang, Hua Feng
    臺灣於2013年發布並修正《特殊教育法施行細則》,明訂專業團隊須提供所需學生行為功能介入方案,為國內實施應用行為分析立下重要里程碑。本研究目的為探討特教老師對於應用行為分析的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現況。研究對象為臺北市國小階段特教老師,隨機系統性抽樣66所臺北市國民小學及兩間特殊學校發放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98份。問卷基於正向行為支持與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而設計,共有30題,內含反向題八題;研究結果發現,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在應用行為分析的七大向度裡,較能掌握「技術性的」和「行為的」兩個概念向度;普遍掌握較弱的概念向度為「應用的」。國小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與使用頻率的關係,可分為四類型,依序為33.9%的知行高顯型、28.9%的知易行難型、21.1%的知行低顯型、16.1%的知難行易型。逐步複迴歸分析結果發現,自陳會在教學上使用應用行為分析、應用行為分析認知程度愈高、為特殊教育研究所或40學分班畢業、任教於一般學校資源班或特殊教育學校,是國小特殊教育教師應用行為分析使用頻率較高的顯著預測因子。國小階段特殊教育教師對應用行為分析之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認知程度及使用頻率均高者占三分之一,顯示仍有加強之空間。另本研究發現,實踐動機、認知程度、教育程度、任教學校的安置型態可預測行為功能評量與介入的使用頻率。雖然是臺北市區域取樣,但因目前臺灣尚未有相關研究發表,因此研究結果仍能在謹慎下作為特殊教育學界推動應用行為分析與正向行為支持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