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2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無形文化遺產的再現–以利物浦之披頭四觀光為例(2020) 賴晏翎; LAI, Yen-Ling本研究旨在探討遺產觀光產業再現無形文化遺產的手法,以及在不同社群之間所產生的後續影響。近代由於後現代主義的發展與多元史觀的提倡,文化遺產的種類邁向了百花齊放的時代。在過去,遺產多著重於歷史意義及美學內涵上,現在則是傾向包容多元的價值。 然而,當文化遺產進入觀光市場時,文化遺產的內涵是否能夠真實地再現,或是為了迎合觀光、娛樂等目的而被誤現,都是備受討論的議題,對於帶有地方精神的無形文化遺產更是如此,在傳承的過程中,無形文化遺產的精神展現有助於凝聚地方的在地認同及歸屬感,若因觀光的緣故而不當地再現,很可能就此破壞了社群對地方的認同,更甚者,也傷害了城市的意象。 本研究以利物浦的披頭四觀光作為研究個案,將披頭四的流行音樂文化視為無形文化遺產,在音樂遺產觀光的框架底下,透過觀察法、質性訪談與文件檔案的分析等研究方法,討論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對於披頭四文化再現的感知,對於文化與社會所帶來的意涵。此外,本研究亦試圖從城市的角度出發,檢視披頭四作為利物浦一著名特點,對城市品牌的打造及品牌意象之形塑。Item 德國「文化地景」—分析電影《德國09》的敘事(2013) 倪子涵; NI, Tzu-Han電影《德國09》的產出受到30年前反應真實社會事件的電影—《德國之秋》之啟發,後者秉持著德國新電影的初衷,此拍攝作品異於當時與社會聯結性乏弱的電影文化,不畏懼地碰觸社會上忌諱談論卻又揮之不去的恐怖主義—六八學運後的赤軍聯恐怖行動。《德國之秋》紀錄並對動盪的政治局面作出批判,成為激發兩德統一後20年、由14位德國導演以不同視角拍攝集合而成的《德國09》。 本研究藉由文化地景與地景敘事的概念,將《德國09》視為導演再現德國文化地景的文本,分析此文本之敘事以理解當今德國面臨到的困境與難題,包括身分認同、國家認同、經濟、種族、宗教、信仰、貧富差距、階級隔閡、全球化、現代化與女性議題等,同時了解各導演對於德國面對多元挑戰與問題的態度和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