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德國東弗里斯蘭地區之茶文化發展及現況探究(2024) 王柏元; Wang, Bo-Yuan談到歐洲的茶,相信英國絕對是第一個出現在多數人腦海中的國家,喝茶的行為早已深入英國人每天的生活當中,成為了一種日復一日的習慣,他們成功的將茶這個原本屬於國外的進口農產加工品變成了本國文化的一部分,發產出屬於英國的飲用方式、習俗和文化。更有甚者,英國還將茶飲文化推播至全世界,例如風靡全球的英式下午茶。除了英國,歐洲的其他地方如法國、荷蘭的飲茶文化也多為人知。不過,多數人並不知道的是,在德國,有個地區同樣也有著深厚的飲茶文化。事實上,這個地區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大的年人均飲茶量,它叫做東弗里斯蘭,位於德國西北方的下薩克森邦。在那裡,全年人均飲茶量高達300公升,傲視全球。除此之外,東弗里斯蘭也發產出了一套自己特別的茶飲文化,並於2016年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德國辦事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東弗里斯蘭茶文化當中,有什麼樣的特別之處?當初茶是如何到達當地,在那裡發展的情況又是如何?為什麼茶在德國其他區域相當少見,唯獨如此深入東弗里斯蘭的文化當中?如今,茶在文化和現實生活上,是以什麼樣的形態和方式存在於東弗里斯蘭居民的日常生活?在東弗里斯蘭的茶文化裡面,有什麼樣的習俗和特色?以上,為本研究探討的議題。Item 德國「文化地景」—分析電影《德國09》的敘事(2013) 倪子涵; NI, Tzu-Han電影《德國09》的產出受到30年前反應真實社會事件的電影—《德國之秋》之啟發,後者秉持著德國新電影的初衷,此拍攝作品異於當時與社會聯結性乏弱的電影文化,不畏懼地碰觸社會上忌諱談論卻又揮之不去的恐怖主義—六八學運後的赤軍聯恐怖行動。《德國之秋》紀錄並對動盪的政治局面作出批判,成為激發兩德統一後20年、由14位德國導演以不同視角拍攝集合而成的《德國09》。 本研究藉由文化地景與地景敘事的概念,將《德國09》視為導演再現德國文化地景的文本,分析此文本之敘事以理解當今德國面臨到的困境與難題,包括身分認同、國家認同、經濟、種族、宗教、信仰、貧富差距、階級隔閡、全球化、現代化與女性議題等,同時了解各導演對於德國面對多元挑戰與問題的態度和立場。Item 由黑暗觀光與博物館實踐探索柏林猶太博物館(2015) 童欣婕; Tong, Xinjie在傷痛轉眼化成往事的年代裡,記住歷史已不是德國人道德義務的全部,傳承和教育成為了與記憶緊密相關的另一個重要使命。論及德國集體記憶的形塑,不得不提的現象即是猶太博物館數量的成長與發展。博物館作為遺產觀光吸引物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其教育功能日益得到重視,能夠開展形式多樣的非正式教育,與學校的正式教育達到相輔相成之作用。涉及棘手遺產的博物館若想開展富有吸引力卻不偏離其情感基調與深刻意涵的教育項目,便成了一場頗具意義的挑戰。 筆者以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為例,透過文獻的分析和田野調查的觀察訪談等途徑進行質性研究。在回溯博物館歷史沿革和空間拓展的過程中,發現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博物館前身的興衰而埋下的那顆責任種子,重點討論它為何在五十年後才破土重生發展成今日之茁壯模樣。隨後反思以往學者區分黑暗觀光吸引物的方式,並從供給面的角度分析柏林猶太博物館的複雜性,建構個案所特有的黑暗性格模型。在明暗有別的基礎之上,筆者引入冷熱交融的概念標示館方採用的各種詮釋手法。最後討論擁有黑暗性格的博物館如何進行自我定位,運靈活運用各類教育項目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