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從BBC Proms談古典音樂的普及化(2014) 羅雅馨; Ya-Hsin Lo本論文旨在探討BBC Proms如何透過音樂大型節慶的舉辦,並利用媒介、觀光等參與方式使觀眾獲得藝術感知,進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資本,以達成古典音樂普及化的理想目標,同時提升古典音樂的近用性。本研究以2013年度BBC Proms作為研究對象,試圖透過分析單一年度的音樂節慶節目,以了解BBC Proms如何實際操作音樂品味的建構與詮釋,並且經由筆者在音樂現場的實際參與經驗和參與者訪談,捕捉BBC Proms的音樂現場氛圍。BBC Proms作為一個音樂教育性質濃厚的古典音樂節,節慶中所展演的不只是經典的古典音樂曲目,更重要的是提供創新音樂或其他類型音樂的首演發表。 本研究以法國社會學者Pierre Bourdieu的文化生產場域理論為出發點,將BBC Proms視為場域中的一個行動者,同時必須兼顧古典音樂專業和近用性,如何在「為藝術而藝術」和票房取向的矛盾邏輯之間尋求自己的定位,並藉以探討BBC Proms在古典音樂的封閉場域中的位置以及與其他古典音樂節慶行動者的競爭關係。接著,本研究會探討古典音樂的文化資本如何透過BBC Proms以科技媒介和節慶觀光的方式進行傳散,而讓參與BBC Proms的觀眾得以不同的方式接收。其中,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過往只能在英國境內傳播的BBC Proms音樂會轉播得以跨越時空限制而傳散至網路可及之處,將古典音樂文化的近用性提升至跨越國界的層次。 然而,即便是網路無遠弗屆的特性讓觀眾得以隨時隨地接收文化資本,希望親臨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現場朝聖的觀眾依然絡繹不絕,而此現象牽涉到音樂聆賞和觀光的「真實性」議題,討論BBC Proms音樂現場吸引人「與之同在」的獨特性為何,進而從文化觀光的觀點來評估BBC Proms作為音樂觀光的景點行程,除了本身的古典音樂節目之外,音樂現場氣氛、音樂廳建築和英國倫敦的其他景點等,有潛力串聯而成一套完整的BBC Proms音樂觀光行程。在虛擬與真實的音樂場景之間,數位傳播扮演著重要的整合角色,不僅傳散古典音樂文化資本,同時有機會激發閱聽者前往音樂現場朝聖的動力;除此之外,數位媒介所帶來的普及化效果,也為古典音樂未來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另一個可供借鏡的作法。Item 文化資本之流動—試論龐畢度中心行動博物館文化民主化之實踐(2015) 蔣嘉惠; Chia-Hui CHIANG行動博物館是博物館致力於文化民主化(la démocratisation)理念而出現的一種創新的展覽形式。法國龐畢度中心的「行動龐畢度中心」(Le Centre Pompidou Mobile)於2011年正式開展,秉持藝術教育為核心價值,首度將若干國家級博物館的典藏真跡置放在帳篷結構臨時建築,希望突破城鄉文化資源分配不均的現實,因此選擇在國內六個非大型市鎮進行每期三個月的巡迴,並向各地區文化機構借出藏品共同展出。 本研究旨在以下三點:首先,以Tony Bennett的「展覽複合體」檢視此行動博物館涉及權力運作和文化治理;第二,採用展覽政治檢視此行動博物館的兩期展覽,並以Pierre Bourdieu的文化資本和藝術感知理論,審視其文化資本傳散之策略、實踐與現象;第三,整合其行動展示與臨時建築之流動性特質,以Lai(2004)研究指出的「國際流動展」之特性探討其與移動策略、與巡迴城市的共構層面所加乘的傳散效果。因此,本研究使用多重研究方法,首先以深度訪談龐畢度中心相關負責人和策展人,由展覽選件與主題設計釐清其教育訴求取向,並對照受訪參觀者的回應;此外配合田野調查法實地審視展覽本身與相關教育展演活動,以及觀察接待城市勒阿弗爾(Le Havre)和歐巴涅(Aubagne)從展覽到城市空間文本的共構層面;最後搭配官方資料與媒體文獻,分析其所宣稱之文化民主化實踐過程。 「行動龐畢度中心」透過縮減城鄉的地理空間距離,企圖平衡社會空間中的文化資本分配,本文綜觀其策略與實際影響,共同思索此新型的文化民主化實踐所形成的文化資本傳散過程以及隨之浮現的象徵鬥爭,做為未來此類型行動博物館之前導研究。Item 虛擬博物館作為兒童藝術教育之推手—以Tate Kids網站為例(2018) 許寧倢; Hsu, Ning-Jie位於英國倫敦的泰德美術館(Tate Gallery)旗下之Tate Kids (https://kids.tate.org.uk/) 網站是專門為六至十二歲兒童所設計的虛擬博物館。虛擬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學習環境,虛擬空間所能展示的聲光、遊戲及互動等效果能讓兒童感受到與眾不同的體驗(Crow& Din, 2009),博物館透過數位科技將原屬於高級文化的藝術作品在如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的加持之下成為適合兒童學習的內容,並賦予其自主探索、互動以及參與學習的機會。 泰德美術館利用Tate Kids架起了連結藝術與兒童之間的橋樑,本研究將Tate Kids網站視為一博物館展覽文本,並採取質性研究中之論述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質性訪談法等三個方式進行,在資料蒐集與分析的過程援引法國社會學家Pierre Bourdieu對於藝術感知(perception)、品味和階級再生產(reproduction)等理論,以釐清以下三個問題意識:一、文化資本介入虛擬博物館之形式;二、虛擬博物館的兒童藝術教育形式;三、Tate Kids於臺灣兒童藝術教育之實踐。同時審視Tate Kids如何利用數位資源作為推廣兒童藝術教育之工具,以及其在推廣兒童藝術教育與促進藝術民主化的過程中,對不同階級和擁有不同文化與數位資本的兒童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