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Item 從《世界城市圖》(Civitates Orbis Terrarum)詮釋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歐洲旅遊的概念(2012) 宋純慧; Sung, Chun Hui《世界城市圖》於1572年至1617年在歐洲的安特衛普(Antwerp)及科隆(Cologne)出版,內容為六大冊的城市圖像,以歐洲城市為主,也包含亞洲、美洲、非洲城市。出版商Georg Braun在第三冊出版時曾說明出版《世界城市圖》的目的是為了提供讀者臥遊(armchair travel)。本論文以《世界城市圖》為文本,並以旅行時跨越疆界遇見他者與自我建構的角度來分析《世界城市圖》的圖像內容。 《世界城市圖》的出版見證當時的時代氛圍,世俗的旅遊興起,然而卻也面臨不少的困難,例如因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而引發多次的宗教戰爭,因而圖冊可以充當臥遊用。圖冊內容以歐洲城市為主,許多城市圖像以一個當時技術不可能做到、近90度垂直的高視角來俯視並描繪整座城市。圖冊除了描繪城市外,也將一地的習俗、歷史等繪入圖像中,讓讀者、旅者可以收藏世界,從百科全書式(encyclopedic)的畫法中可以看出當時歐洲人對於歐洲及歐洲以外的世界非常好奇,並且急於收藏。 然而,從圖像的再現中發現,圖像並非中立。圖像中除了展現人類的自信外,也隱含了當歐洲人在跨越疆界時,因差異而區分出「自我」與「他者」,且藉由與他者的互動而建構出自我。從圖像中可以發現,此時歐洲人除了展現無比的信心外,無形中也透露出優越感。歐洲人透過百科全書式的再現技巧來呈現他者,他者包含歐洲以外的世界―亞洲、美洲,也包含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伊斯蘭教徒,圖像中的他者,歐洲以外的世界仍以歐洲的想像被呈現、被凝視、被探索。基督徒的教堂取代摩爾人的清真寺、土耳其人形象好戰窮兵黷武、美洲的古文明被摧毀後改以歐洲形式的城牆出現在圖像中、印度的住民則以怪異且含獸性的形象出現。雖然歐洲文明優越的論述在19世紀才正式確立,然而從圖像中看來,其優越的概念早在16世紀的圖像中已然出現,透過圖像,歐洲人建構出一個自信且優越的自我。Item 由黑暗觀光與博物館實踐探索柏林猶太博物館(2015) 童欣婕; Tong, Xinjie在傷痛轉眼化成往事的年代裡,記住歷史已不是德國人道德義務的全部,傳承和教育成為了與記憶緊密相關的另一個重要使命。論及德國集體記憶的形塑,不得不提的現象即是猶太博物館數量的成長與發展。博物館作為遺產觀光吸引物最普遍的一種形式,其教育功能日益得到重視,能夠開展形式多樣的非正式教育,與學校的正式教育達到相輔相成之作用。涉及棘手遺產的博物館若想開展富有吸引力卻不偏離其情感基調與深刻意涵的教育項目,便成了一場頗具意義的挑戰。 筆者以德國柏林猶太博物館為例,透過文獻的分析和田野調查的觀察訪談等途徑進行質性研究。在回溯博物館歷史沿革和空間拓展的過程中,發現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博物館前身的興衰而埋下的那顆責任種子,重點討論它為何在五十年後才破土重生發展成今日之茁壯模樣。隨後反思以往學者區分黑暗觀光吸引物的方式,並從供給面的角度分析柏林猶太博物館的複雜性,建構個案所特有的黑暗性格模型。在明暗有別的基礎之上,筆者引入冷熱交融的概念標示館方採用的各種詮釋手法。最後討論擁有黑暗性格的博物館如何進行自我定位,運靈活運用各類教育項目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