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66
Browse
Item 柏林圍牆遺產再現與旅遊體驗:以東邊畫廊、查理檢查哨及柏林圍牆紀念館為例(2021) 陳信愫; Chen, Hsin-Su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作為冷戰建築物象徵,自1961年8月13日至1989年11月29日,整整二十八年間聳立於前東德首都東柏林,劃破了都市的心臟,分裂了城市的天空,迫使同一德意志民族必須生活於不同政體之下。柏林作為德國大都會,經歷二戰的轟炸粉碎及冷戰的分割撕裂,在極為殘酷的歷史背景下,不停找尋自身在世界的定位。當歷史成為過去,遺留下來167.8公里的柏林圍牆,該何去何從?灰重的圍牆,背負著一代人在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對於自由的渴望及眾多因素,逼迫東德人民展開逃亡,幸運的人成功逃至西柏林,然而也有更多的生命在牆邊停止心跳,使得柏林圍牆成為「黑暗觀光」(dark tourism)脈絡下的遺產。 至此,圍牆成為城市裡不忍直視,卻清晰存在的傷痕。面對這樣的棘手遺產(difficult heritage),柏林如何去處理、運用不同形式詮釋與再現圍牆?從而傳達給世人圍牆背後所發生過的一切,將之從充滿傷痛的地點(site),轉化成為令人想一探究竟的景點(attraction)?此外,觀光客於黑暗觀光景點──柏林圍牆的旅遊體驗,亦是本研究著重的重點之一。綜上,本研究聚焦於探討棘手遺產──柏林圍牆,以宏觀、微觀的歷史角度,從黑暗觀光、紀念/記憶空間、旅遊體驗等不同理論切入,揀選以不同面向呈現柏林圍牆之三類型景點,東邊畫廊(East Side Gallery)、查理檢查哨(Checkpoint Charlie)及柏林圍牆紀念館(Gedenkstätte Berliner Mauer)作為研究個案。透過圍牆不同形式之呈現與詮釋,如何影響現代觀光客的旅遊體驗,以及如何具體化圍牆之記憶、意義與價值?透過梳理歷史文獻、網路資料、田野觀察筆記及深度訪談,輔以觀光客視角進行詳細論述分析,探討柏林圍牆三類型景點呈現、詮釋與旅遊體驗之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