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位論文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llection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73884
Browse
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臺灣雲林地層下陷災害空間分析(2021) 陳宇軒; Chen, Yu-Hsuan氣候變遷影響引發的災害現象,成為環境壓力的一部分,使得水資源相關議題逐漸 被重視,地層下陷在水資源管理相關議題所造成的災害現象中是許多國家必需面對的課 題。就台灣而言雲林土庫鎮、元長鄉與褒忠鄉交界處為下陷速度最快、累積下陷最劇烈的 區域,該地同時也為台灣高鐵必經處以及台灣農業重要的發展區域。為增進地層下陷造成 地區差異與擬定有效的調適策略,本研究以災害脆弱度 (vulnerability) 的概念進行切入, 將區域、地方性 (locality) 以及小尺度的層面納入環境政策制訂進行詳細的脆弱度評估, 並提出兩個研究問題,一為如何運用脆弱度指標分析地層下陷及對在地危害的影響。再 者.如何將上述影響透過地理資訊 (GIS) 取徑建置雲林地層下陷潛在風險的空間模型。故 本研究將雲林地層下陷所面對的氣候變遷之影響,以損失 (loss) 及衡量損失之脆弱度為主 軸進行探討。透過雲林地層下陷的個案以理解全球氣候變遷下區域與地方所面對的災害現 象,利用特徵選取方法篩選出關聯性高的脆弱度因子,同時計算權重,得到脆弱度指標。 再藉由風險的概念,將脆弱度指標與在地進行連結,經由地理資訊系統以視覺化方式取徑 建置雲林地層下陷災害的模型,以空間關聯作為探討各項因子在地區性的影響。研究結果 表明,特徵選取方法可以有效改善過往脆弱度選取的困難,並保留資料的完整性。再者, 風險指標與地層下陷的嚴重程度雷同,高風險聚集在土庫鎮、元長鄉與褒忠鄉為主.作為 提供理解當地災害調適的考量。Item 侵台颱風之時空特性與災害個案分析(2009) 林炯明; Chiung-Ming Lin颱風是台灣最主要的氣象災害,台灣國土面積雖然不大,但由於各縣市自然與社經條件的不同,使得颱風災害有很明顯的空間差異。「空間」向來是地理學重要的傳統,「災害風險研究」更是近年來國內外方興未艾的重要研究主題。本研究以侵台颱風為對象,分析過去五十年侵台颱風數量、強度與路徑特性及其與死亡人數的定量關係。再由災害風險的構成要素,災害、暴露與脆弱性針對近八年的颱風死亡災害進行綜合風險分析與評估。 研究結果發現,過去五十年來各年代颱風造成的死亡人數呈現減少、持平、然後再增加的趨勢,顯示颱風死亡人數並未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步持續減少。單從颱風的強度、數量與路徑無法完全解釋死亡人數的變化。利用集群分析選出死亡人數較高的重大颱風事件,並濾除平均值以下的颱風事件後,死亡人數與颱風個數的相關係數可達0.9 以上。顯示重大颱風事件在統計上的關鍵影響。此外相較於過去,近十年侵台颱風的數量大幅增加,路徑也有明顯的變化。 本研究進一步從整體統計數據中解析出兩大集群,即一般颱風事件與重大颱風事件。一般颱風事件中,死亡個案多發生於戶外,且死亡人口屬於較易外出暴露的中壯年男性人口。這部份可以從男女的災害識覺差異、文化背景與職業特性上來解釋。對於重大颱風事件而言,經常是以家戶或整個村落為受災單位,因此在年齡與性別上的分布上就較為平均。 一般颱風事件的死亡災害多分散於各縣市,即無明顯的區域特徵,且死亡風險最高的階段幾乎都不是在風雨最強的時候,而是在風雨較弱的階段。重大颱風事件則可分為都會型與山地鄉鎮型兩類。山地鄉鎮型的死亡風險與高災害潛勢地區的重疊性較高,與降雨的相關性也較好。相較於鄉鎮地區,都會區則由於較佳的防災工程與應變能力,災害潛勢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則較低。Item 中科三期后里基地周邊區域居民對科技災害之風險知覺研究(2019) 徐國豪; Hsu, Kuo-Hao隨著科技與時代的變遷,愈來愈多科技設施的設置,為社會帶來便利的生活與高度成長的經濟,然而災害與污染事件卻也隨之而來。在臺灣歷經產業與經濟的轉型之下,高科技工業已然成為臺灣工業發展的主力。臺中市后里區於民國95年正式興建中科三期后里基地,本研究的目的在探討居民對於科技災害之風險知覺特性,並分析影響居民風險知覺的因素,最後從社會脆弱性角度,瞭解社區與居民面對災害風險之防災與調適情形。本研究針對后里基地周圍八里之居民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數量331份。研究結果發現居民認為后里基地引發災害或污染的風險性為中等偏高,並認知空氣污染的發生機會與影響程度皆最大;此外,從影響層面來看,居民認知災害或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層面最大。本研究分析影響居民對后里基地風險知覺之因素,包括性別、家中人數、家中有無幼童、居住時間、職業、本人(親友)是否在后里基地工作、是否有工業受災經驗、工廠與住家距離、是否參加過后里基地防災演練等。而從社會脆弱性角度進行訪談調查發現,社區與居民對科技災害之自主防災能力薄弱,后里基地與社區居民間資訊交換的不足與不信任,使居民在面對災害風險時,具有較低的調適能力。